2020年,在利比亚内战战场上,一架土耳其生产的“卡古”2四旋翼自杀式无人机以全自主模式攻击了一名参战士兵。有别于无人机以人在回路模式摧毁目标,此次“卡古”2是在自己“思考”后做出攻击决策,自主完成目标攻击,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卡古”2无人机挂载了光电/红外吊舱,具备目标识别能力,使用人在回路的方法执行大多数远程任务。但是,可以根据需要,预设任务目标,自主飞行,利用基于人工智能(AI)的人脸识别功能,自主识别目标,然后自主打击目标。
人在回路方法存在的问题
从美国等西方国家使用无人机攻击地面目标的过程看,普遍采用了人在回路的操控方法,即操控员在地面控制站控制无人机执行包括侦察信息收集,目标识别、定位、跟踪,攻击轨迹计算、攻击决策制定、目标打击摧毁、战场毁伤效果评估在内的整个作战行动。在这种操控模式下,人类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目标识别与打击任务始终需要人员操控,而无人机只是武器的载体,始终需要操控员控制整个作战。
然而,人在回路的方法存在多种问题,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智能化战争的需求,直接影响了目标打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首先,人在回路模式高度依赖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之间的通信。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之间必须一直保持通信畅通,才能实现海量数据传输。这增加了数据传输的压力和数据处理的复杂性。最重要的是,无人机通信系统长时间传输信息,很容易被敌方侦察和干扰。当通信系统遭遇干扰时,无人机被诱骗,无法执行攻击任务。同时,当无人机利用卫星通信系统实施攻击时,卫星信号传输时延会产生偏差。操控员发出决策与武器打击目标之间存在时延,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目标攻击精度。在无人机打击时敏目标的过程中,目标情况瞬息万变,信号传输时延极有可能导致无人机失去最佳攻击时间,甚至丢失目标。
其次,人工操控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人类受生理因素的限制,其估算精度、动作准确性、反应时间等要素都会影响任务执行的效果;二是合格任务攻击操控员培养时间长,作战效费比会增加;三是通过任务载荷提供的现场影像,操控员直接看到武器打击敌方人员的过程、杀戮过程,血腥程度很高,其心理面临巨大的考验;四是操控员反复控制无人机执行攻击任务,如果敌人伤亡数量不断增加,心理负罪感也会不断增强。在美军无人机操控员中,很多人有心理障碍。同时,在无人机操控员控制武器攻击目标的过程中,信息实时处理的工作量巨大。遇到复杂情况时,操控员既要关注技术细节,又要做出正确决策,需要熟练的操控技能与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完成攻击任务。
现阶段,人在回路的操控方法仍然是无人机攻击作战的主要手段。但是,当问题不断出现的同时,军方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无人机自主攻击技术。
无人机作战对自主攻击的迫切需求
目前,人在回路的方法在攻击作战中被广泛采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一是技术与伦理层面的限制;二是当前战场条件决定了攻击方法。纵观美国等无人机强国目前无人机经典战例,我们可以发现,无人机完成目标攻击,往往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攻击方一般充分掌握了制空权或者绝对空中优势,而敌军防空火力无法有效打击无人机,或者敌方没有防空系统,也不能对无人机实施有效干扰。无人机攻击的主要目标是恐怖分子及车辆。因此,无人机操控员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和发起攻击;二是与有人战斗机相比,攻击型无人机飞行速度较低,给操控员留出了足够时间来观察、识别、打击目标,评估战场毁伤效果。但是,未来智能化战场上,战争节奏进一步加快,无人机作战亟须采用自主攻击模式。
首先,为实现目标打击,形成空中优势,作战亟须具有高自主性的高空高速攻击型无人机。因为,该型无人机突防能力强、隐身性高、生存力好,必将成为大国之间博弈的利器,在目标攻击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攻击型无人机实现高空高速飞行,攻击能力要求更高。人在回路的操控方法显然无法满足自主攻击的需求。自主攻击技术必须深入发展。
其次,未来目标打击的时间敏感性要求非常高,人类操控员已经无法满足作战响应时间的要求。不管是无人机空对地攻击还是空对空攻击,操控员在侦察—识别—跟踪—定位—攻击—评估回路上控制无人机,远不能满足战场需要。无人机自主攻击能力变强,部队才有可能掌握作战先机和主动权。
无人机自主攻击关键技术
自主侦察、识别与跟踪技术
自主侦察、识别与跟踪技术是无人机完成目标攻击等任务的基础,也是提升无人机自主作战能力的关键技术之一。当前,无人机机载任务载荷类型非常丰富。例如,美军第30批次(Block 30)RQ-4“全球鹰”无人机是一种多情报任务平台,搭载了包括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高低频电子信号传感器在内的传感器套件。套件中的各种传感器同时工作,既可提供广域侦察数据,又能提供高精度点目标。通过独立信道,RQ-4将传感器数据传给地面控制中心,地面控制中心对数据进行融合与处理,最后生成战场态势感知图。第40批次(Block 40)增配了AN/ZPY-2 MP-RTIP有源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具备移动目标指示和固定目标探测能力。
无人机目标侦察识别需要综合运用战场上雷达、红外热成像设备、可见光设备等不同传感器收集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综合验证后,才能满足目标精确识别的要求。深度学习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机载设备上建立敌方空中作战平台、装甲车辆、舰船等典型目标模型,同时训练模型,确保无人机从融合侦察数据中快速准确地识别目标。在目标识别完成后,无人机利用移动目标参数估算方法、融合跟踪算法完成移动目标实时跟踪,为自主攻击做好准备。
攻击轨迹计算技术
无人机自主完成目标精确打击,特别是移动目标甚至高速目标精确打击,必须具备强大的攻击轨迹计算能力。首先,算法对敌方雷达威胁与火力威胁等环境信息进行建模,评估攻击风险与可行性。当无人机在山区等复杂地形下执行攻击任务时,算法需对地形信息进行建模;其次,人工智能系统估算无人机航线航向、武器作用距离、机动过载能力、响应时间、攻击轨迹与瞄准时间等参数;最后,根据目标跟踪信息与参数估算值,解算出最佳攻击时间、攻击地点和攻击轨迹,确保攻击的有效性,为自主攻击做好准备。
自主决策技术
人在回路的目标攻击模式下,人类是最终做出决策、实施攻击的操控者。随着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无人机能够自主决策,实现自主攻击,进一步缩短决策和攻击时间。在自主决策过程中,人的角色从操控者变成监管者,仅当紧急情况出现时,人类才参与无人机操控,否则只是监管无人机自主执行攻击任务。如果无人机自主作战能力不够强,自主性等级划分与攻击授权应依据战场态势、目标种类、威胁等级和附带损伤等要素做调整。如果威胁等级高、时间敏感性高、附带损伤小,无人机自主攻击权限需加大,否则人类操控权限应加大。总之,攻击效率、自主攻击权限与战争伦理之间应保持合理的平衡。
无人机自主攻击是无人机作战的重要发展方向。自主侦察、识别、跟踪、定位,攻击轨迹计算,自主决策等关键技术亟须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