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技术决定战争形态。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等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军方深刻把握智能化无人作战制胜机理,对打赢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局部战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智能化无人作战的内涵
智能化无人作战以机动灵活的无人平台为躯体,以多功能任务载荷为拳头,以泛在精确的信息为眼睛,以连续可靠的通信网络为经脉,以自主指挥控制系统为大脑,以全面精准的综合保障为支撑。这些关键力量全面融入战场,深度融入体系,成为军方开展特定军事行动的重要法宝。
基本内涵
无人作战并非真的无人,而是人的创造性、思维性,机器的精准性、快速性完美结合起来,集中表现为人机交互、人机共生、智能化和无人化相生相长。它主要包括二方面内涵。
一是人机交互指挥决策。人脑和智能系统取代了以人工经验为主的传统指挥控制方式,形成一种指挥员和执行端协同工作的指挥链。人脑与机器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人类指挥技能与机器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
二是人机协同作战。有人-无人协同作战形成一种独特作战体系。在这种作战体系中,有人系统与无人系统协同行动,人对无人系统进行灵活控制,无人系统在战场前沿执行侦察、电子干扰、精确打击等任务,达到作战目的。根据智能化水平,无人系统可以采用人在环中、人在环上、人在环外三种方式执行任务。人在环中是指人员操控无人系统作战,人员做出决策;人在环上是指无人系统按照预置指令自主行动,人可随时对无人系统进行操控;人在环外是指无人系统自主决策,自主展开行动。
特征表现
智能化无人战争脱胎于信息化战争,其初级发展阶段可视为更高级的信息化战争,高级发展阶段则呈现了四种新特征。
一是作战行动自主化。机器成为战场主战力量,人的作用更多的是构建作战体系。例如,美军F-16战斗机已初步具备自主规划航线、自主对地打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应对功能失灵、航线偏离、通信中断等突发情况。
二是作战系统无人化。随着无人系统自主性等级的提升,其应用潜力被进一步挖掘,无人系统将从战场配角成为战场主角。到2035年,美军50%的作战力量将是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艇等无人系统。
三是作战指挥智能化。人工智能系统具有强大的运算和认知能力,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技术,能充分挖掘并利用作战规律,大幅提升指挥决策的科学性、灵活性、时效性。智能化指挥新模式正在形成。
四是作战力量集群化。作战力量网络化、无人化、自主化将推动各类复杂智能集群发展。这些集群集侦察、干扰、指挥、打击等功能于一体,具备个体规划、群体感知、自主协同、任务管理等能力。
智能化无人作战制胜机理
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无人作战系统,具有成本低、功能多、机动性高、能跨越地形障碍等优势,在情监侦、精确打击、预警、通信中继、电子对抗、战场毁伤评估、救援、物资投送等领域广泛运用。军事技术进入智能化时代后,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智能指挥控制与辅助决策,自主无人作战系统、智能弹药等装备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形态的同时,也蕴育了新的作战制胜机理。智能化无人作战正在掀起一场新的军事变革,将改变传统作战理念,催生新的战场制胜规则。
以机代人,持久耗敌制胜
在未来智能化战争中,拥有无人作战优势的一方更能占据主动,更有制胜把握。例如,在激烈的交战中,有人机战损较大,一旦飞行员伤亡,很难被及时补充,因为飞行员培养周期长。但是,当无人机损失后,只要制造商量产能力足够大,部队就可以源源不断、快速补充无人机,空中作战能力不会随着战争进程的延续而明显下降。在太平洋战争中,随着有经验飞行员的不断伤亡,日本海军、空军的空中作战能力大幅减弱,到了战争末期,只能向战场派出仅有几十个飞行小时的新手与美军交战。如果日军改用无人机打消耗战,空中作战能力就不会大幅减弱。可以预见,未来战斗胜利的天平将更倾向于拥有强大技术实力、量产能力和先进无人系统的一方。
高速决策,以快对慢制胜
“秒杀”是现代战争的一个主要特点,而未来战争中的作战时间缩短,对作战筹划和任务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人类指挥控制将因人的反应速度过慢而失败,而人工智能系统反应速度快于人类反应速度,能够胜任资源调配、作战编组与任务分配、目标排序等指挥任务,大大加快指挥控制速度。谁在指挥决策上占据速度优势,谁就拥有更大的制胜把握。2016年,美国空军“阿尔法”超视距智能空战系统采用遗传模糊树算法,从传感器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到正确决策的整个过程未超过1ms,完胜资深飞行员。
集群出动,分布作战制胜
智能化战争中,作战形式将从传统的集中歼灭型向全域消耗型转变。基于自组网的大规模微小型智能无人机集群,具有成本低、作战效能高、生存力强等特点,可实现广域覆盖式抵近侦察,承担电子干扰、反辐射、目标打击等任务。集群无人机协同作战,联合制敌,最大限度消耗敌方高价值防御体系。微小型智能集群无人机可轻松规避多重探测与识别,穿越障碍,对敌军指挥控制中枢或领导人实施精确侦察和打击。这种将战斗力分配给大量低成本微小型无人机的战法,可加快作战体系受损后的恢复速度,增强整体突防能力,让对手猝不及防并难以还击,抵消敌军作战效能,以较小代价取得最大化作战效能。
精准释能,跨域协同制胜
战争作为一种暴力冲突,其实质是能量释放。谁能释放最大能量,谁就能获取战场主动权,赢得胜利。无人作战可以从时空基准、侦察监视、指挥控制、火力打击、毁伤评估等方面快速精准释能,已成为智能化战争制胜的新样式。联合作战将从一体化作战过渡到跨域协同作战,其本质是多种跨域作战力量协同作战,精准释放作战能力。以跨领域、分布式、网络化协同作战系统为支撑,通过作战指挥跨域贯通、作战信息跨域共享、作战平台跨域穿行、作战行动跨域响应、作战功能跨域互补,多种作战力量实现了跨域协同。
驭智聚能,以整对分制胜
在智能化无人作战中,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渗透到指挥决策、情报分析、作战规划、精确打击、后勤保障等各个作战环节。军队失去智能优势、即使具有信息优势和能量优势,也会犹如“智障人”一样,虽然“体格强壮”,也算“耳聪目明”,却“智力水平”低下,在与具有智能优势的军队对抗中,由于“昏招频出”而战败。即使作战人员和平台未被歼灭,也不能形成有机整体,成为一盘散沙。在未来战争中,认知控制、意识操纵等手段将直接削弱敌方人员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创新战斗方式。战争制胜的关键举措是,己方找到敌方的致命漏洞、火力摧毁超算中心,利用网络攻击手段扰乱敌军指挥中枢,削弱敌军作战体系智能化水平,全面夺取智能优势。
推动智能化无人作战发展的思考
根据专家预测,在2030年前,美军将在战场上开展有人-无人编队协同实战;2050年前,无人作战系统将成为战场的主战力量。目前,我军智能化无人作战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聚焦使命任务要求,持续深入研究作战理论,构建装备体系,探索训练运用。
作战理论研究
世界军事发展史表明,卓越的军事理论创新能力是掌握军事变革主动权的重要前提。智能化无人作战涉及的关键技术、作战力量、制胜机理等要素均将发生深刻变化,军方必须创新作战理论来引领装备体系建设与发展。一是加强作战指导。着眼打赢战争,重视战争形态变化,探究智能化无人作战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二是完善装备体系建设理论。着眼未来打什么仗、就建什么能力,厘清装备建设内容,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加快智能化无人作战体系建设的办法;三是探究创新指挥模式。研究人机协同决策机制与流程、交互方式和原则要求,构建智能任务规划系统,创新指挥控制机制与方法,推动作战指挥从以人的经验为中心向以知识和规则为中心的转变;四是探索战法运用。在未来战场上,作战理念从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转向了瘫痪敌军作战体系,军方需要探索智能主导、自主对抗、云脑制胜的崭新攻防模式,解决智能化战争怎么打的问题。
装备体系构建
装备是军队建设、军队战斗力形成和作战的主要物资基础。以精制粗是现代战争制胜的重要规则,无人系统应成为精确打击的先锋,在作战全局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无人系统体系构建需遵循三个发展方向。一是装备智能化。加快发展无人车、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艇等各类智能化作战系统,推动地面作战狼群蚁群、空中作战蜂群、水域作战鱼群鳄群研制,发挥智能无人系统的强大作用;二是智能装备辅助化。研制各类外骨骼、虚拟手套、智能头盔等人体机能增强装备,拓展人的体力、眼力、脑力;三是人机交互。加强人机交互技术开发,打通人机交互链路,发展脑机接口、意念控制、脑联网等新概念智能化技术,形成人与机器融于一体的能力。同时,积极发展智能化情报侦察、指挥控制和任务规划等系统,建好智能化装备试验、模拟仿真、推演训练等系统。
训练运用探索
虚实结合的战争环境搭建、体系评估、效能验证和战法检验是获取知识、检验知识的实践活动,在推动智能化无人作战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军方在大项演习、日常训练、军事行动中需要深入开展实践运用,检验并提高无人系统情监侦、引导打击、通信中继等实战能力。一是在虚拟战争中探索制胜机理。通过逼真战场构建、典型作战场景选取、实战过程模拟,科学评估分析作战数据,探索智能化战争的新作战样式和战法;二是在作战推演中研究有人-无人编组协同作战模式。从战斗力角度,评估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效能,根据不同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对智能化无人作战力量运用模式、编组指挥、综合保障等各个方面进行推演评估,不断优化人机编配设计,实现人与机器最佳组合;三是在体系对抗中培养能力,提升能力。聚焦无人化作战力量使命任务,构建网络化、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探索无人作战力量体系编配模式,常态化开展与防空、电子战、特种作战等力量对抗的训练,结合抵边掠海出境、实侦实测实打,在实践训练与运用中检验无人系统作战能力,不断提高无人作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