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点染,留香纸上。我执着于书法的纯然古朴,着迷于它厚重的文化之美。
幼时,我与书法的初见是那样自然。老师于宣纸上走笔,柔韧的笔尖在纸上生花,书尽大气磅礴,那一提、一钩、一撇、一捺,无不拨动我的心弦。我渴望能马上学会写老师那样的字。
谁知老师给我上的第一堂课竟是磨墨。只见他先是在砚台上滴了几滴清水,接着便手执墨条缓慢、匀速但却有力地转动手腕,给我示范磨墨。我小声嘟囔着:“不是有现成的墨汁吗?”老师头也不抬地对我说道:“磨墨,可以磨掉急躁,磨掉杂念,磨掉慌张。磨完墨后,心就静了。磨墨,是习字之人学习规矩与节制的第一步。”
年幼的我不解其意。但此后,我谨遵师命,日日先磨墨再习字。当熹微的晨光照亮我的书桌,我已然磨好墨,捉笔书一张大字;当皎洁的月光洒满书房,我屏气凝神书写一卷蝇头小楷。但努力很长时间后,我还是没写出像老师那样的字来,也从没获得过什么奖。于是,我练习书法的热情开始日渐淡了,只因它可以磨掉浮躁心性,家人还是鼓励我练习。
后来,上小学的我便将磨墨习字作为课余娱乐保留项目。研墨、挥毫,当墨线在纸张上开合疏朗,振荡出锋,我就开始了与王羲之雅集、与欧阳询笔会。沉着俯仰之间,思先贤、追古今。我以磨墨习字来感受书法艺术的意义与魅力,心中涌动着中华文脉薪火相传的自豪。
迈入初三,学业繁忙,我一度停止每周末的研墨习字。可是,披星戴月地学习,月考却屡屡失利,我懊丧、气馁,不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哪里。一个周末,妈妈将我推进书房,只见蒙尘的案头,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妈妈示意我磨墨,我随即娴熟地磨墨,接着笔走龙蛇,一张大字一气呵成。看着笔力遒劲的大字,我似乎回到了心神宁静的状态,心中豁然开朗。看似与学习无关的磨墨、提笔、习字,其实已经在我心中播下坚忍的种子,提、按、顿、挫,每一笔都唤醒我要保持奋斗的姿态。我写下的不只是简单的汉字,更是不畏苦寒的坚持、遭遇挫折的平和乐观。
手执狼毫,游走四方,我愿携丝丝墨香的古朴,悠然远行。
【点评】
本文的亮点在于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写出了不同年龄阶段对努力过程的价值和个体成长的感悟。看似无用的磨墨、习字磨掉了浮躁与杂念;培养了作者的审美鉴赏能力,树立了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让作者学会坚持,养成平和乐观的处世态度。
不足及提升建议:开篇写年幼初见书法的愿望、老师的教导与努力带来的改变对应不紧密,建议将第三段努力而无收获的磨墨改为练习书法,记叙可以简洁一些。而努力练习书法和初三苦学的过程要稍详细,这样才能紧扣“努力了这么久”,且有助于表达关于“获得”的思辨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