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专家:王冬云
王冬云,辽宁省庄河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曾参与大连市中考命题工作,主持过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公开发表过多篇文章,参与撰写《初中生阅读能力训练》等书籍。
【中考真题】
任选一题作文。
(1)言有尽,意无穷。生活中的无穷之意往往潜藏于一个微笑里、一张照片内、一处风景中……请以“无声之处,亦有深味”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在名的基础上,取一个“字”,“字”包含着生活态度、文化内涵。从中国人名的“字”里,我们常常得到人生志趣、生命价值等方面的启示。
白居易字“乐天”——乐观通达
文天祥字“履善”——践行善念
梁启超字“卓如”——追求卓越
舒庆春字“舍予”——舍弃小我
上述名人的“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从中任选两个人物,合理组合,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专家评析】
2024年辽宁省中考作405a5f9a252a2d0c61118391e1cfb544f2b671a00fdabba46a0a31d00a24ea55文题为二选一,给了考生适当的选择空间,包括审题、选材、立意等方面,基本达成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的学段写作要求,集中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些核心素养。
第一题“无声之处,亦有深味”中,“无声”一词似乎局限性较大,但根据文题引导语,把“无声”放到“一个微笑里、一张照片内、一处风景中”,就会使视野放大,继而将选材扩大到自我、亲友、自然等题材,使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而“深味”是此题的关键词语,是体现文章主题的核心词。考生需对身边的人、事、景、物有深切细致的观察和体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有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要写好此题作文,还有一个词语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亦有”,提示了考生需写出对于人、事、景、物中所蕴含的“深味”的思维情感的转折过程,以及安排好行文的脉络结构和详略。从体裁导向来看,倾向于记叙文写作。
第二题以四位文学大家的“字”及其阐释为材料,要求考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中任选两个人物,合理组合,完成作文。看似简单的姓氏称谓,却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核心的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
此文题给予考生的人生志趣、生命价值等方面启示已经揭示得很明白:“乐观通达”“践行善念”“追求卓越”“舍弃小我”。考生所要思考的是怎样两两组合:既可以是并列式的,也可以是因果关系的,还可以是条件关系的,甚至可以是递进关系的。这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要求考生能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文体的选择上,引导考生“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要写好此题,最好将两两组合中的人物作为文章内容的一部分,这就检验了考生对于四位大家的认知程度,包括对其人生经历的了解以及作品的理解感悟。当然,仅仅局限于题干中四位大家是不够的,最好还要有其他人物事例的补充、拓展,这样才能写出内容丰富的高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