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忆,画中魂

2024-10-30 00:00:00王宝娴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24年10期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月华倾泻,掀开了我记忆的珠帘。

是夜,天空如墨染,只有一轮孤月散发出淡淡的银光。桌案的宣纸上,也有一轮圆月,是我一个晚上“临阵磨枪”完成的画作。

“你就拿这幅作品参赛?”老师的语气前所未有地凌厉,令我不敢作声。“我平时讲的韵味、灵魂,都被你抛至脑后了?重画!”韵味?灵魂?这些抽象的感觉到底如何才能获得呢?此时心浮气躁的我自然不解,苦恼不已。

“来,看一下这幅画。”老师把一本画集递给我——是“中西绘画结合第一人”陶冷月先生的《清月探梅图》。只见天色昏暗,明月被云雾遮掩,掩映于山崖梅树的虬枝之间,仿若“犹抱琵琶半遮面”。近处梅树攀岩、渔舟唱晚,远处青山层叠、溪流漫石,颇有“明月‘梅’间照,清泉石上流”之趣。我的心慢慢随画沉静,仿佛置身画中,与画中人泛舟湖上,赏景言欢。老师告诉我,是陶冷月先生经年累月地打磨,才淬炼出这一幅浸润人心的作品。这一刻,我似乎有些懂得了韵味和灵魂。

此后,无数个月夜,我努力寻找心中的月。手中的画笔一次次地饱蘸墨汁,笔洗里的水已变得浑浊,一张张宣纸散落一地……悬腕千遍,手臂酸痛,可我始终在“韵味和灵魂”的门外徘徊,不免焦躁、气馁。此时,老师的话语又响起:“作画时静心、恒心是要务,但要达到人画浑然一体的境界还需用‘情’。”想到老师鼓励的眼神,我的内心逐渐沉静而坚定。我静坐观月,查阅陶冷月先生的创作经历,比对他的画集,练习不辍,思考不停,我慢慢体悟到陶冷月先生所说“春月明媚、夏月爽朗、秋月高亢、冬月清寒”的意境。

又一个月夜,静坐、凝神,品味着月之气韵。提笔、白描、罩染、皴擦,一气呵成。这一轮月显然不同于n5qOFDCZXUUX/4MMYY6pFg==以往,格外宁静圣洁,若隐若现间涌动我的无限情思。“这才像样。”老师脸上绽出笑意。那一刻,我心中的悬石落地。

终于到了宣布获奖的时刻,我心里笃定地“设计”着自己接过奖状时的动作和笑容。可是听到最后,我的笑n5qOFDCZXUUX/4MMYY6pFg==容凝固了,耳边是同学们质疑的窃窃私语。

当晚,我沮丧极了,感觉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当我望着宁静圣洁的月儿时,我的心开始逐渐沉静下来,甚至有些沉醉。不由乘兴提笔画月,笔下的月却散发着恬淡宁静的光辉。那一轮明月似乎早已从画间来到心中,照亮了烟雨迷蒙中那一片寂静的松林,让我从尘世的喧嚣、内心的浮躁、失败的沮丧中脱离。终得一娴静淡泊的青屿,明白了韵味和灵魂从何而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色似清泉静静流淌,浮华已洗,心中无比沉静自如。

【点评】

本文选材新颖,文采斐然,立意深刻。开篇描述了作者作画时的浮躁状态,后经老师的指点和观赏陶冷月先生的画集而开启对“韵味和灵魂”的探索。中间详细叙述努力练画的艰辛过程,值得学习的两点:一是努力的过程有波澜(沉静练习—气馁、焦躁—沉静坚定—悬石落地),贴近生活实际,形象可感,让读者感同身受;二是紧扣主旨叙写努力过程,使得下文对努力的内在价值和个人成长的感悟水到渠成。最后,写努力带来的变化,过渡自然,形象有意蕴。首尾呼应,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不足及提升建议:本文重点写的应该是努力的过程及努力的内在价值和个体成长。而本文对努力之前的来龙去脉写得过于详细,前奏过长,描摹陶画的语言虽优美雅致,但如能适当简洁些,重点会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