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专家:潘素文
潘素文,浙江省杭州文澜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教育先进个人,杭州市拱墅区“运河特级教师”。近40篇论文在《教学月刊·中学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期刊上发表或获各级奖项;曾主持8项省、市级课题并多次获市一、二等奖。
【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假如有人问我:你努力了这么久,似乎并没有获得什么。
我会这么回答:我虽然没有获得什么,但我失掉了懈怠、浮躁、怯懦、无知……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努力学习、劳动、锻炼、探索、修身……带来的改变。根据你的体验和思考,就其中一项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专家评析】
2024年浙江省中考作文题目导语设置了对话的情境。读懂对话的内涵是写作的关键。如何解读这道作文题目呢?
一、代入真实情境,剖析对话内涵
这一作文题目体现了真实写作和交际写作的理念。假设的对话情境使写作有了特定的交际目的、潜在的交流对象和话题。考生应快速代入情境,从以下三方面思考:
首先,自己有哪些努力了很久却无果的事情(这里要强调的是努力是正向的努力,而非盲目蛮干)?努力的具体细节是怎样的? 其次,如果努力白费遭到他人否定时,自己会有怎样的心情?会采取怎样的应对行动?最后,努力后的心态、认知发生了哪些变化?努力给自己的个人成长或社会进步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如果能这样有针对性地思考,写作必定会围绕“努力”“失败”“获得”三个关键词来构思,也就说明读懂了对话情境的内涵。
二、凸显思辨能力,写好得失体悟
写作考查考生在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水平。“我”回答的话中“虽然……但……”这一对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能引发考生的思辨性思考。“虽然没有获得什么”,此处的“获得”是物质或外在的成就,比如参加比赛的名次等;“失掉”的是什么?是“懈怠、浮躁、怯懦、无知”等不良心态或品性。“失掉”亦是别样的“获得”,是精神层面的“获得”,比如坚韧、平和、勇敢、智慧等。能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写出努力过程中的“得失”之思辨,则是作文取得高分的关键。
三、拓宽选材范围,巧写力求新意
导语指引了选材方向。“学习”“劳动”“锻炼”“探索”“修身”等词都和生活密切相关。考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如果能择话巧说,将会让读者眼前一亮,为考场作文加分。
择话而写。大多数考生会记述考试、跑步、爬山等大众化素材,很难写出新意。不妨拓宽选材范围,可以记述劳动实践(种植蔬菜、做手工等)、社团活动(表演戏曲、制作机器人等)、社区体验(志愿者服务、公益表演等)、修身养性(习拳、练字等)、文化传承(画糖画、制伞等)……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他人的故事,小众选材更易出新。
依体巧说。比如,写记叙文,重点写自己如何努力克服负面能量、态度等的过程,细节镜头要放大,为后面写得失的思考张本;得失的心情或感悟要形象、深刻,要写出精神层面深层的变化;可以设置一个物象,并反复出现,串起情节,结构会更精巧。写议论文,要先辨清什么是真正的努力,进而辨析努力、失败、收获的关系,明确观点,而后摆事实、讲道理,层层剖析论证努力的价值及其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