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的实现需要贴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而主题教学的特征、目标与深度学习的内涵、发生条件展现出极强的适配性。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极具逻辑性的学科[1],在初中历史主题教学中,教师以主题立意作为课堂主线,以构建知识结构作为基本要求,通过合理规划、整合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历史知识,把握历史发展脉络,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实现深度学习。
一、合理凝练教学主题,奠定深度学习基础
教学主题的凝练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知识点,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和碎片化。教师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教学主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主题立意要在调动学生既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质”的突破。
1. 紧扣课程标准,提炼教学主题
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它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对于单元教学主题的设定应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2]。在主题教学中,合理凝练教学主题的首要任务便是紧扣课程标准,确保教学主题既符合学科要求,又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应深入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各章节、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把握历史学科的整体框架和核心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思考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逻辑、有深度的教学主题。在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炼出具有统领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核心教学主题。这些主题应能够贯穿多个知识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深入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炼出核心教学主题后,教师应进一步细化主题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在完成该主题学习后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些目标应具体、可测、可达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提供明确的方向。
2. 贴合学生认知,把握教学主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在主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贴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把握教学主题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节奏。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它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主题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将教学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现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和学习效果,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节奏。对于难度较大的主题或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分步讲解、分层教学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主题或活动,教师可以适当延长教学时间或增加相关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历史链接现实,升华教学主题
历史能让我们了解过去,更能照亮未来。在主题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升华教学主题。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点,如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历史人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通过这些联系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社会热点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反映。在主题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去分析和解读这些问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能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厘清历史知识结构,搭建深度学习支架
将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是主题教学的独特优势,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标准。教师通过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主题框架;设计梯度问题,促进知识结构延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深度学习能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历史素养和时代担当的未来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主题框架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兴趣点和已有知识出发,构建清晰的历史主题框架。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将分散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通过搭建主题框架,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脉络,为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历史学习不仅仅是记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主题教学中,教师应融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级思维训练,通过设计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历史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例如,在探讨“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收集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在班级内汇报交流,通过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素养。
2. 设计梯度问题,促进知识结构延展
深度学习强调问题的导向性和层次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系列层次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历史。精心设计的问题链能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究历史问题,促使学生深度思考,以获得深层次的启发,从而升华主题。问题链的设计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既涵盖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巩固,又涉及历史现象的原因分析、影响评价等。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辛亥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
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站在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上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在主题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开放性的思考和多元解读。例如,在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这样的讨论和交流,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活用主题教学方法,调动深度学习思维
初中历史主题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采用诸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创新能力。
1. 创设情境,使主题教学“如临其境”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内容的情境化,即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以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体验感。在初中历史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构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现场。例如,在讲解“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图、沿途的风土人情、商贸往来的场景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条古老商路的辉煌与繁荣。同时,可以邀请学生扮演商人、使者、工匠等角色,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一次贸易或文化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深刻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为了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更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对历史事件或人物产生深厚的情感。在历史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播放感人的历史纪录片、展示珍贵的历史文物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战役或英雄事迹,通过深情的讲述和生动的画面展示,让学生感受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
2. 合作学习,让主题教学“思维绽放”
合作学习是深度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初中历史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围绕特定主题进行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可以共同收集资料、讨论问题、设计方案、展示成果等,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思维的碰撞与融合。例如,在“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项古代科技发明进行研究,并准备一份详细的报告或展示材料。在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撰写报告,有的负责制作展示材料等。通过这一合作,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古代科技发明的历史背景、原理及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知识,还能够锻炼倾听、沟通、协商等社交技能。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等进行合理分组和角色分工。每个小组成员都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任务,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体优势和潜能。例如,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擅长演讲的学生担任小组发言人,擅长写作的学生负责撰写报告,擅长制作PPT的学生负责制作展示材料等。角色分工不仅能够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评价。反思评价不仅是对学习成果的一种总结和回顾,更是对学生自我认知与能力调整的一种培养和提升。在反思评价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等。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鼓励他们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反思评价,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位置和角色,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后续的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 王嘉璐.大概念统摄下的初中历史深度学习路径探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1):6-9.
[2] 黄小兰.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4(1):112-114.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附属初中)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