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前书写是幼儿园语言教育和入学准备中学习准备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阐述“看清规律与意义、看懂概念与关系、看见问题与作为”的“三看”行动,让教师在实践中重学、再温、落实有关前书写教育的理论知识,在一日生活中探索常态化、有用化和支持化前书写活动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前书写教育 早期读写
前书写是指幼儿在未接受正式的书写教育之前,根据环境中习得的书面语言知识,通过涂鸦、图画、像字非字的符号、接近正确的字等形式进行的书写[1]285,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小衔接期各大主体尤为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与教育实际间的差距始终提醒着一线工作者要严肃且认真研究这些脱节,并不断努力,修正问题。笔者所在园所一直坚持在理论中寻方向,在实践中找基点,通过“看清规律与意义、看懂概念与关系、看见问题与作为”的“三看”行动,边学边做、边做边思、边思边悟幼儿前书写教育。
一、看清幼儿书面语言学习的规律与意义
身为专业工作者,虽然常谈常话幼儿园语言教育,但我们对其中一些基本规律和基本问题的认识仍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看清、摸清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与意义是我们开展有效语言教育的首要之举。
1. 读写一体,适时而为
前书写是幼儿书面语言发展的一种表现,是幼儿对文字这一视觉符号的意识与学习。要理解幼儿前书写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必然要先整体掌握幼儿书面语言学习与发展的规律。通过仔细阅读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与书籍,园所整理了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顺序与过程,并用图式呈现(见图1),便于教师对照图式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幼儿相关的成长足迹,进而开展适宜的语言教育。
在对图式的解读中,教师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的行动要点,分别是“读写一体”和“适时而行”。
“读写一体”指的是早期读写,包括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三部分内容[1]15,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又各司其职,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规律应开启于前阅读、借力于前识字、巩固于前书写。前阅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阅读方法和简单的画面理解上,要在图文关系上下功夫;前识字教育是文字意识的教育[2],让幼儿意识到文字是干什么的,文字大致长什么样(整字、部件、结构等),尝试创意表达文字,这比单单认识几个字更重要;前书写教育可理解为幼儿整合个体所有的文字经验,主动输出的过程,是幼儿巩固自身文字意识的重要途径。每一种语言教育都不能被忽视,否则会影响幼儿语言的整体学习与发展。
“适时而为”指的是教师要基于观察,发现幼儿书面语言发展的阶段性典型表现,充分利用幼儿自身的发展成熟度,让学习走在发展的前面。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发现并捕捉幼儿书面语言发展足迹的敏锐度,在开启教育之前,教师要先有意识地看见幼儿自然的发展样态。
2. 经验优先,充足准备
理解好知识与经验间的关系是做好幼小衔接期学习准备的前提。在语言教育这一领域,学龄前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要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口头语言是其擅长的语言形式,而书面语言则是学龄儿童主要学习的语言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转换是幼小衔接期幼儿语言学习面临的巨大挑战。成人对转换期间知识与经验的认识与态度(跳过经验准备,学前阶段直接学习书面语言),将会直接影响儿童后期语言学习的成效。当下两个学段语言学习的衔接不全是坡度的问题,更多是断裂的问题[3],于是,我们从“架坡”(落实早期读写的基本核心经验)和“助力”(让幼儿具备学习文字的兴趣与能力)两个方面帮助教师树立“经验准备为知识学习铺好路”的理念。
二、看懂前书写概念及其核心经验间关系
1. 辨析与扣读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园所组织教师对前书写中相似、相关概念进行多轮辨析,如前书写与涂鸦、前书写与画画、符号表征与前书写等,基本包括表达观点、阐述理由、相互驳斥(主持人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等环节,对于当下不能达成一致的观点,我们会保留至下一轮辨析中,直至基本统一认识才结束。同时,我们会开展“扣读”,即摘抄书本中的重要观点,然后标红关键信息,组织教师一起细读、细品(见图2)。
最终,我们认为前书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幼儿纸笔间的所有互动行为,而是关于学习汉字的纸笔互
动[1]287,即学前儿童模仿成人写字的行为。由于幼儿的汉字读写能力有限,所以需用涂鸦、绘画、各种符号、接近正确的字等方法代替汉字,且幼儿的前书写行为是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再向意识不断增强转变的。
2. 举例与联系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理解前书写核心经验并不容易,让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例子能进一步促进教师理解。园所常用“举例”这一方法,先鼓励教师收集在一日生活中关于前书写的图片,然后在集中培训时做填空题(一一对应),最后共话依据(见图3)。
幼儿的学习经验和成长过程从不是单轨、单线出现的,而是整合的。明白各条核心经验间的关系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园所制作了“幼儿前书写核心经验间关系图式表”,以支持教师在观察和支持幼儿前书写发展时“对区不对线”(见图4)。
从语言和言语的概念来看,书写行为习惯和感知理解汉字结构的经验是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创意书写表达是幼儿言语的过程[4],幼儿的能力发展是三线合一,落在三者交叉区域中的。当教师发现幼儿某一前书写行为时,可以使用此图综合分析幼儿的现有水平,有能力的教师还可以制作雷达图,以便更好地识别幼儿在各条核心经验上的最近发展区。
三、看见前书写教育的问题和作为
1. 教学节奏:从专门化走向常态化
通过专门的集体教育活动开展前书写教育是常见的,虽然这种有效的专门活动能让幼儿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的经验,但学习时长和频次并不能满足幼儿通过反复练习与运用来巩固与发展经验的需求。因此,非专门前书写活动是专门教育活动的必要补充。这里提到的非专门活动须具备日常性、固定性和全体性三个特点,以保障每一名幼儿每天都能在一日生活中某个固定的时间段进行前书写,让幼儿与前书写实现常态化互动。例如,园所设计与前书写有关的不同年龄段的入园签到墙,小班幼儿用假装书写表达“我来了”,中班幼儿找到自己的姓与名拼成自己的名字,大班幼儿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这种渗透在一日生活某个环节中的前书写活动给予幼儿充分且自由的学习节奏和空间。
2. 教学过程:从无用化走向有用化
对于幼儿而言,前书写是一种结构较高的活动,日常的前书写教育活动会陷入为学而学、缺少运用和反思的不良循环中,这样的活动呈现出一种师幼无趣、学无意义的教学状态。“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教学过程。有意义的学习包括积极的学习动机、新旧经验的联系、迁移与应用等高阶思维,简单理解就是让学习有用。教师可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学习情境,提供联系新旧经验、迁移运用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让幼儿发现显性且积极的学习成果,以提升成就感和学习动机。
园所选择“游戏故事”这一环节来提升幼儿的前书写能力。教师发起“用文字表达游戏过程”的挑战,幼儿基于个体经验参与挑战,呈现出不同水平的文字记录式的游戏故事,经同伴共享积累经验,再逐一解决文字记录过程中“书写顺序是怎样的”“字不一样大怎么办”“不会写的字怎么办”等问题,帮助幼儿在反复运用中掌握前书写的核心经验,这种看得见的成长通过展示、鼓励与集体反思被幼儿自己感知和发现,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兴趣和动机。
3. 教学角色:从拉动器走向支持器
师幼角色决定着师幼互动的方向和质量。大多数前书写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决定着活动的发起、进程和结束,教师的角色就是一个拉动器。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常有学习兴趣不足、中途退场、效果不好等消极表现,教师也会因幼儿的表现陷入一种教学失衡的状态,逐渐失去尊重平等的耐心,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等。园所认为在前书写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是一个支持器,不仅要有主体感(教学预设),更要有对象感(幼儿主体)。我们鼓励教师先发现幼儿在前书写发展中自然的成长表现(自然成熟度),然后提供“持续性观察-问题导向-引导解决”三种支持工具,在追求尊重与平衡的师幼氛围里获得师幼共同成长。
以大班“书写自己的名字”入园签到环节为例,上学期,班级所有幼儿都在一张大白纸上签名,有的签名占了整个签名板二分之一的版面,有的签名则比黄豆还小,挤在一个角落里。下学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逐步更换材料,如改变纸张,将大白纸换为7cm的卡片,再换为带一条横线的7cm卡片,再换为带方格的7cm卡片;替换用的笔,将大马克笔换为小马克笔,再换为带握笔器的铅笔,最后混合投放各种笔。在材料的支持下,幼儿逐渐关注到名字的书写顺序、字体的大小和间隔,并在探索中不断修正自己书写名字的大小、间隔等问题,逐渐迈向规范书写。
参考文献
[1] 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刘宝根.4-6岁儿童图画书阅读中文字意识发展的眼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 刘晓晔,温伟,余珍有.幼小衔接如何双向协同?——基于“前识字”和“识字”的比较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91-97.
[4] 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1.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机关幼儿园)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