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指引下价值驱动型高中校本教研实践

2024-10-29 00:00:00陈锋
中国教师 2024年10期

【摘 要】在日常教研中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教师更加自发自觉地投入教研活动中,提升自我、追求卓越,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气质。本文以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的校本教研实践为例,提出教育家精神指引下的价值驱动型高中校本教研应通过信念支撑、道德锤炼、智识提升、人格养成等具体方式,以教育家精神赋予教师成长的“家隐喻”,以教育家精神构筑校本教研的“自组织”,以教育家精神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微环境”,促进价值驱动型高中校本教研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 价值驱动 高中 校本教研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对其丰富内涵进行解读的同时,我们更要推进其在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高位要求和行动指南。教研是教师职业生存的常态,是教师解决教学新问题、创造教学新经验、凝聚教学新智慧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研中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教师更加自发自觉地投入教研活动中,提升自我、追求卓越,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气质。

一、教育家精神指引下价值驱动型高中校本教研的具体方式

1. 信念支撑:价值驱动的精神属性

教育家何以“精神”?必是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将个人的专业发展、人生成长融入国家的教育事业中。支撑他们的首要信念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而价值驱动型学校是“利用学校文化驱动模型,以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认同和实现为主要管理取向和活动的学校”[1],因此,价值驱动型高中建设首先解决的就是学校价值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成为价值驱动型高中之“价值”的上位概念,界定了价值驱动型高中学术型教师的精神品位,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职业追求与自我成长的高阶精神需求。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以下简称“双十中学”)主张,仅将学术素养的培育、学术水平的提升、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一所百年名校的办学特色或者办学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起码是不能很好地概括、继承双十中学百年发展史中的人文积淀。为此,新时期双十中学提出要建设一所价值驱动型高中,其中的“价值”包含国家取向的价值、文化取向的价值、学校取向的价值。在这里,国家取向的价值构成顶层概念,涵盖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内的教师精神谱系,通过教育家精神的引领,在价值理解层面,校本教研的价值观念和工作方向得以明确;在价值认同层面,校本教研的主体性更加突出,教研的主观能动性更强;在价值超越层面,教育家精神作为价值引领的精神标杆,推动教研发展不断向更高阶段演进。

2. 道德锤炼:行为世范的传承属性

华罗庚在讨论研究者如何成“家”时提出研究者要接受已有的“遗产”和“成就”,然后进行新的研究、思考与实践[2]。换言之,教育家所拥有的教育财富是原有核心财富的继承与新财富的积累,这些教育财富是“家”的基础,是“家”的核心,也是“家”作为文化性存在的依据。现如今,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角色有着“模范”的期许,这种“榜样形象”来自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本真理解,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以高度的伦理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磨砺自身的道德修为,在求真、向善、尚美中立德树人,形成自己的教育财富,做为学、为事、为人相统一的“大先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就是教育家通过自己的道德磨砺、师德涵养,将所拥有的核心教育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表达。

在价值驱动型高中的校本教研中,通过教育家精神的引领,我们从中发现、凝练和表达值得传承的教育财富,产生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教育群体,并由此形成教育人才梯队的世代培养与层递发展,赋予校本教研的传承属性。例如,双十中学设立教师发展中心,以国家、省、市级教学名师为引领,积极发挥本校的名师工作室、校级教研员的力量,集聚教学名师的核心教育财富,通过名师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形成具有双十中学特色的教风、学风,助力教师实现“一年合格、三年优秀、五年成骨干、十年成名师”的专业发展目标。

3. 智识提升:启智润心的学术属性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以及智慧灵活的教学方法构成了教师育人的“智识” [3]。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是依据自身关于教育的思想洞见、高超的教育技能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思想的深刻性、技能的创造性、专业的学术性,使得教育实践成为一项有关智识的教育行动。因此,教育家精神指引下学术型高中的校本教研不能将教研活动仅仅停留在知识如何传授的层面,更不能时刻把成绩挂在嘴边,让应试成为教研的桎梏,让教师成为技术化的“教书匠”,而是要将知识与能力灵活运用,坚守育人本真,激发育人智慧,从而达到“转知为智”的教学境界,让教育教学活动更有灵性、更有尊严、更有学术味。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学科专业思想,探索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在备课中赓续学术精神、融合学术思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术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双十中学一方面依托高校资源,开展常态化的专家、学者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活动,同时聘请专家团队,指导校本教研中的学术研究,引领学术方向;另一方面成立博士工作站,形成青年教师学术共同体,探索适合新时代高中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整体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而彰显学术型高中教师“启智润心”的学术属性。

4. 人格养成:以文化人的文化属性

教育家精神是一种文化性的存在,也是一种伦理性的存在。教师并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具有广泛社会伦理意味的文化存在,承担着以文化人的文化使命。教育家精神引领的校本教研活动,就是希望通过教育家精神的引领、教学名师的言行示范,广大教师厘清教育与自我的关系,视教育为自我生命的存在形式和自我价值的实践途径,完成自我生命意义的实践表达。

价值驱动型高中的首要特征就是文化管理地图清晰。学校管理者能从学校文化入手,系统思考学校发展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在共同价值观的驱动下,教师自觉按照学校核心价值观行事,有强烈的归属感、价值感,在教研活动中则表现为突出“人”的发展价值取向,教研主体由“被动参与”转向“主观意愿”、“个人本位”转向“群体本位”、“能力本位”转向“德行本位”。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双十中学的教师成为什么层次的学术型教师也是在文化熏陶下的自觉选择,而不是学校的强行指派。在教育家精神引领和价值驱动型高中的学校定位下,双十中学的教师已然意识到由“知识型教师”向“学术型教师”转变的必要性,自觉朝“学术型教师”的方向迈进。

二、教育家精神指引下价值驱动型高中校本教研的实践路径

1. 价值驱动:以教育家精神赋予教师成长的“家隐喻”

在学术研究中,“隐喻”是常见的修辞格,它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或事物联系起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或情感。而“家隐喻”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形式,它使用家庭或家族的概念来描述和理解其他非家庭的事物或现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具有一种本体性地位,隐含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延展为一种蔚为大观的文化体系。与教育要素相结合,“家”的精神内涵则更为丰富。比如,双十中学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生命成长、人生发展的幸福家园”办学理念,这里的“家园”就是指在学校文化团结机制发生时,学校师生把学校比喻一个大家庭,成员由于能从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年段、班级等所属群体获取自己相应的利益和感受,因而产生了对所属群体的亲切、安全、热爱、忠诚等情感,从双十中学百年校史来看,就是产生了一种爱国、爱乡、爱校的情结。这种情结的产生来自双十中学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价值观的认同、冲突、再认同,然后凝聚、联结,最终实现个体与群体价值观的完美结合。

以教育家精神赋予教师成长的“家隐喻”,就是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教师积极投入“教育家庭”“教育家园”的建设行动中,学校、教研组、年段、备课组、教练组等生态化教育群落,以共有的价值观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互帮互助,团结向上,形成具有普遍性的共同精神特质,让青年教师在“家”中成“人”,在“家”中成“家”。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以教育家精神指引校本教研的“家风”建设。双十中学高度重视微小生态教育群落的建设,如备课组、年级班主任队伍、青年教师共同体等,让每个教育群落能够形成“家”的安全感、归属感,而每一个“家”最终构成整个“幸福家园”。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通过微小教育群落的共有价值观建设,形成学校教师群体文化。这种精神文化创生于学校历史文化,滋生和浸润于学校内部,具有自洽的内在逻辑,并有着文化上的自我反思、自我觉醒和自我创建。在这样的“家”中,传承教育财富、尊重教育伙伴、团结教育后辈,成为教师自我志向的践行者,不断追求自我成长和发展,最终成为名师。

二是以教育家精神指引校本教研的“家规”建设。在中国,教育的伦理品性赋予了教育家完善灵魂和精神教化的伦理使命。处于各种伦理关系的教师被天然赋予了“道德”的第一性要求。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应通过学科组内成熟教师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展现思想洞见和志业精神,端正教育风纪,严防师德失范,把教育看作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和自我生命意义的根源。

三是以教育家精神指引校本教研的“家业”建设。教育家应是在教育实践方面具有示范性引领、开创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校本教研应赋能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赋予他们知识与技能,更要赋予他们在专业发展中的信念和信心,让他们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拓新的教育思路,开创新的教育领域。

2. 走向自主:以教育家精神构筑校本教研的“自组织”

教育家精神是在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中“自本、自根、自觉生长出来的”[4],换言之,教育家精神在诞生之初,就是来自教育家的伦理自觉、文化自觉和生命自觉。正因此自觉意识,教育家踏上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道路,承担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历史使命。但在日常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抛弃了教育行动的反思品性,沉浸在自我的经验世界里,将教育教学仅仅理解为一种工具性、技术性的行为,而不是内在性、反思性地在知识的洪流中锐意进取、吐故纳新,站在更高层次引领学生探索新知。因此,新时代高质量教研呼唤教育家精神的引领走向自主的校本教研。

为此,双十中学提出以教育家精神构筑校本教研的“自组织”。所谓“自组织”是指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能自行按照某种规则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的现象。自组织理论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在达到一定量时,会促使系统内部形成由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现象。按照自组织演进过程的机制使用,将其分为“耗散结构形成阶段、驱动机制形成阶段、触发机制形成阶段、有序结构形成阶段”[5]。基于自组织理论,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双十中学校本教研活动已呈现出自组织、生态化、学术性的基本特征,形成完整而具体的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价值驱动型高中校本教研模型(见图1)。

耗散机制阶段,因学校学年目标、学期教学规划和每个人的教学质量差异、教研成果差异形成了自组织成员之间的微失衡。驱动机制阶段,教育家精神,学校核心价值观、各组织引领者包括校内外名师、专家、学者的学术引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等内外因素驱动组织成员对自身和系统外在环境的觉察,形成组织成员间的不平衡状态,从而引发教研活动。触发机制阶段,在具体事件,即课题研究、教学疑难问题、信息技术革新、职称评定等外界因素触发下,形成第一次微涨落,在微涨落中,组织内部成员互帮互助,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功能耦合,形成非线性作用,产生微平衡。有序机制阶段,通过各组织的自运行,成员间能协同共享学术资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完成教育理念更新、技术达成,最终教师获得成长。在有序机制阶段后期,随着新学年的到来或者新的组织、新的课题、新的问题产生等,自组织也由有序稳定进入第二次微涨落的状态,进入新的无序稳定状态,从而再次进入自组织运行的四个阶段。由此可见,双十中学的校本教研体系是一个可持续发展、逐渐完善的自组织体系。在自组织形成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呈现开放、不均衡、非线性、起伏涨落的特点,全校教师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以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为驱动,由名师、专家、学者等专业团队指导,共同构成有双十中学特色的校本教研运行体系。

3. 指向学术:以教育家精神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微环境”

教育家的核心教育财富是教育家作为个体对外在教育世界的一种学术洞见,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原创性精神活动。这种原创性的学术洞见决定了教育家的思想是基于自我自由意志的表达,表现为对一般教育知识的超越性认识与独特见解。它来自教育家“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来自教育家自觉的、自发的、有目的性的教育实践,也来自教育“微环境”[6]对教育家的触动与培养。从广义角度来说,教育“微环境”是指与教师身心紧密相依的,直接且深刻地影响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各种事件、人物、事物以及关系等诸多因素共同构建的一个精细而丰富的教育生态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教育“微环境”通常指的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具体教学环境和学术研究氛围,包括但不限于同事间的学术互动、学校学术文化、教学研究资源、学校办学定位、社会对教育的期望等。因此,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学术型高中的高质量校本教研,就是要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打造指向学术的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微环境”,需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营造校本化的学术氛围。第一,加强宣传引导,提升价值驱动力。通过在教研活动上的宣传引导,促进学校对教育家精神、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教风与学风的理解与认同。第二,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成长自主性。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形式,了解教师在思想、教学、科研、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破解教师自主发展的障碍。第三,树立名师榜样,勾勒教育家画像。通过评选各级名师、教坛新秀,勾勒“精神上气息万千”的“大国良师”形象,增强教师对教育家境界的认同与向往,在精神境界和教育实践上想象和接近教育家的生命状态。

二是开展常态化的学术交流。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来自实践,也来自同行间的互相启迪、共同探索。打造指向学术的教育“微环境”需要知识的共享与转移,需要智慧的点亮与共鸣。双十中学高度重视备课组、竞赛教练组、课题组等教育群落建设。一方面,双十中学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教学沙龙等活动,聘请专家学者进校讲学、交流,拓宽学术视野,引领学术方向,促进学术素养提升;另一方面,双十中学重视日常学术交流,规范教育群落建设,鼓励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以“课例+互动”的形式开展沉浸式教研,形成微课题,将学术“浸润”到日常教研中,提高教师教研协作能力。

三是形成有价值的学术创造。打造指向学术的教育“微环境”,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反思和探索,不断挖掘和提炼自身的教育经验和独特见解。双十中学鼓励教师以发现教学问题为契机,申请课题研究,关注教学问题背后体现的学科内核,并通过各级名师工作室、博士工作站介入共同研究,指导论文撰写和著作编撰,将研究结果成果化,从而提升教师的学术实绩。

参考文献

[1] 张东娇.建设价值驱动型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262.

[2] 华罗庚.独立研究,努力成“家”[J]. 群言,1997(4):48.

[3] 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教育战线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信,畅谈“教育家精神与时代使命”[N].人民政协报,2023-09-13(9).

[4] 王文静,曾榕清.教育家精神:中华传统师道的时代传承[J].人民教育,2023(21):48-51.

[5] 王莉静.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演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8):128-132.

[6] 赵珍珍,龙宝新.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的内在依据、具体方式与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4(1):54-6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研究共同体”专项课题“多样化发展背景下的价值驱动型高中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ygzx23-008)研究成果。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级教师、教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