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涉华舆论场面临深刻调整,呈现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随着中美博弈向纵深推进,少数美国政客挟持国际舆论陷入“泛安全化”认知误区,以“泛安全化”思维“讲故事”,推动其国内自上而下的厌华、反华情绪传导,影响国际舆论走向,对于维持正常的中美对话关系十分不利,亟须深入辨识中美博弈中“泛安全化”叙事的内在机理,寻求破解之道。
美国炮制“泛安全化”叙事的表现和由来
在当前涉华舆论中,美国不仅将诸多非安全议题包装为“安全问题”,还不断抛出“威胁论”“崩溃论”“黄祸论”等“污名化”概念,夸大安全风险。在经贸层面,美国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是中国利用所谓“不公平贸易”损害美国经济的获利能力,成为经济安全的“威胁代理”;在科技层面,美国指责中国是国际信息安全的破坏者,翻炒“中国网络攻击威胁论”;在军事层面,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和地缘政治发展为“安全威胁”。美国炮制“泛安全化”叙事,不断泛化安全概念,企图制造一系列信息闭环。
早在2019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就提出,美国对中国的叙事缺乏事实分析,固执地将中国当作实现“美国梦”的威胁,而这正在产生严重的后果。最近几年美国编造的叙事,从以前的经济、金融、人权等问题转移到危害更大的政治、安全、外交等议题,现在又冒出“产能过剩”“大国责任”等问题。
认清“泛安全化”叙事的实质和危害
“泛安全化”叙事杂糅安全逻辑,加剧情绪冲突。美国为推进对华战略,利用人类社会对于各类安全的普遍感知程度大为提高的趋势,“情绪先行”编造“安全化”叙事,营造非此即彼的排他性逻辑,造成中国发展威胁世界秩序的错觉,挤压中国所倡导的全球发展理念。
在逻辑起点上,美国将意识形态问题和科技问题杂糅,寻找“共同的敌人”,宣扬华为、TikTok等中国企业和平台是中方“意识形态渗透武器”,并寻求对其进行制裁;在逻辑推理上,美国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现实商业利益,对中国经济和发展进行选择性编排,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大肆炒作“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等歪曲事实的论调,刻意唱衰中国经济,煽动甚至直接推动所谓中美“脱钩”;在结论建构上,“捧杀”和“棒杀”轮番上阵,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美国炒作中国经济“威胁论”“见顶论”,利用“经济胁迫”“债务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话术加以渲染;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放缓时,鼓噪“中国经济崩溃论”等。通过长期叙事,部分美国受众形成信息茧房,无法洞察逻辑本身的偏差与漏洞。
“泛安全化”叙事歪曲安全诉求,陡增焦虑恐慌。美国涉华舆论动员既表现为将舆论焦点集中于安全、民主、人权等易引发争议的议题领域,也体现在塑造和强化中国负面形象的叙事框架的过程中。近年来,美国围绕新疆大做所谓“人权问题”文章,不仅支持智库、非政府组织持续炮制涉疆研究报告,还善于在特定时间节点传播极具煽动性的图像、视频及被片面截取的事件真相,制造安全焦虑恐慌,毫无顾忌地全方位使用国家安全“工具箱”。美国政府及其部分智库、媒体长期渲染“中国威胁论”,进而与一些国家拉帮结派,迫使其选边站队,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企业在各国的正常业务。
“泛安全化”叙事成为美国动员国内外资源对华打压的重要方式。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和国际事务副教授罗里·特鲁克斯所言:“美国已患上慢性中国焦虑症,几乎任何以‘中国’为前缀的事物都能在美国政治体系中触发‘恐惧反应’。”随着这种恐惧开始取代事实,与中国发生意外冲突的风险也在加剧,美国应对焦虑的举措,反而可能会引发事与愿违的结果。
加快破解“泛安全化”叙事陷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对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明确要求。新征程上,真正在国际舆论激荡中站稳脚跟,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迫切需要加快破解“泛安全化”叙事陷阱,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正面交锋,主动反制“泛安全化”叙事。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先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三大倡议作为行动方案,为共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方案,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欢迎。我国的媒体和智库要发挥主体意识和引领意识,深入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拆解美国无理的霸权逻辑,积极引导舆论、巧用传播策略、揭露事实真相,推动与美国涉华舆论的良性互动,打造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优势。
借台唱戏,努力推动全球议题“去安全化”。当前的国际舆论场依旧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中国在“客场”获得预期国际传播效果的阻力较大。我们应善于借助国际舞台,主动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拓宽国家间沟通的渠道,就关键热点问题积极发声,提升重大问题的“中国音量”,旗帜鲜明地反对并解构“泛安全化”叙事。通过拓宽传播渠道,揭露美西方恃强凌弱、以邻为壑、巧取豪夺的霸道霸权霸凌之实。
防范风险,警惕“泛安全化”陷阱。近年来,“泛安全化”叙事已然成为美国政客利用“中国牌”谋求所谓政治利益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对此,中国应更加坚定地保持战略定力,清醒认识到美国等西方国家设置“话语陷阱”,是为了将中国置于美国乃至世界的对立面。为此,中国要把握好“攻与防”的关系,不被干扰和迷惑,主动作为,既有针对性地对冲负面话语论调,又避免跟在对方设置的舆论议程后不断自证清白,着力展现良好的国家形象。
(作者简介:张久安,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