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乃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名满天下,素享清誉。东坡爱好广泛、多有涉猎,是闻名于世的书法家、画家及美食家。其书法作品《寒食帖》是公认的“天下第三行书”;名菜“东坡肉”传至今日,依然备受食客追捧。如果说,书法、绘画和美食是东坡所追求的个人修养,那么,以才情济世于民,则体现了东坡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据宋人笔记《春渚纪闻》卷六《东坡事实》载,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某扇子店店主欠债不还,被债主告到官府。店主辩称,前年父亲去世欠下大量债务,今年夏天又多雨,扇子滞销,着实没钱还债。东坡听罢,没说一句责备的话,只是对扇子店主说,速取一捆扇子来。东坡濡墨挥毫,分别在二十把扇面上作画题字,很快交给店主,让其拿去还债。人们听到这一消息,早等在衙门外,争相购买,扇子立马售罄,当即还清了债务。
倘若没有为民情怀,公事公办便是。惊堂木一拍,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判定店主限期还清欠债了事。然而,案子虽有了明断,但限期内是否能真正还清欠债恐怕不得知。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债务纠纷势必愈演愈烈,矛盾激化更是在所难免。苏东坡以才情济民,彻底化解纠纷,维护了社会和谐,也赢得了民心。
《宋史·东坡传》载,有强盗作案,安抚司派三班武官带领骄悍的兵卒捉拿,兵卒诬陷百姓藏有宫禁之物,擅闯私宅争斗杀人,而后潜逃,将要作乱。百姓控告,东坡将诉状狠狠扔在地上说:“一定不至于这样!”
细一琢磨,此案颇为复杂。不仅涉及上级安抚司衙门的介入,还关系到原本就有争议的盗窃禁物的认定。同时,安抚司兵卒斗杀百姓,倘若处置失当,有酿成兵卒“将为乱”的后果。因此,百姓入州衙控诉,东坡表面上替兵卒开脱,惹得百姓愤然不解。其实,如果东坡当即雷霆大作,势必会吓跑做了坏事的兵卒,百姓的冤屈恐更难说清。东坡一句佯装的“必不至此”,使逃散的悍卒闻讯安下心来。而后衙门迅速派人拿住那一干凶卒,按律惩处。
东坡为暂时稳住局面,化解哗变之危,不惜自毁形象。而后查实案情,用智慧为蒙冤的百姓彻底讨回了公道,小事情蕴含了殷殷爱民之心。苏东坡一生仕途波折,但胸怀苍生的济世情怀始终未曾改变。他晚年被贬海南儋州,依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百姓心中树起“东坡不幸海南幸”的丰碑。
心系百姓者,百姓自然念之;心碑高耸,何以能朽?
责任编辑 / 钟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