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会因高兴而开怀大笑,因委屈而伤心落泪,抑或因生气而急躁愤怒。其实,喜怒哀乐皆为情绪。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既是其内心状态的“晴雨表”,也是其外部言行的“风向标”。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暖”与“寒”中藏着情绪的温度和沟通的尺度。涵养积极情绪、保持稳定情绪、接纳负面情绪,是我们促进有效沟通的三把“钥匙”。
涵养积极情绪,真诚表达。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如同太阳和月亮,相互映衬,此消彼长。人们在积极情绪下更能促进有效沟通,而积极情绪离不开真诚、尊重的沟通原则。比如,刚参加工作的员工热情高,但经验不足,常常容易忙中出错。这时,如果用“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干不好”之类的话加以指责,就很容易打击对方的自信心,不如换成“下次遇到问题要及时请教,确保工作进度”这样的支持性话语,对方的接受度就会高很多。此外,我们还Qa6WqojcdWVzHRVcGeEYiB1sNUypYxTqk7yisWwMZlc=要学会主动营造积极的沟通环境,比如请对方坐下来交流比站着谈更有诚意,气氛紧张时为对方倒杯茶,轻松的氛围更有利于沟通。
保持稳定情绪,恰当表达。《道德经》有言:“善战者,不怒。”意思是,善于作战的人是不会被敌人激怒的。稳定的情绪是有效沟通的前提,要放下“把对方说服”的胜负欲,根据不同的时间、场合、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面对长辈,沟通时要谦恭有礼;面对孩子,话要说得直白有趣;面对同事,交流要真诚尊重。即便对方的言语或行为让我们感到不适,也可以等一等、停一停,避免被情绪裹挟陷入冲动。在沟通时,我们还要放下自己的主观臆断,了解对方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表达,尝试共情对方的处境与心境,不着急作出解释、建议或评判。
接纳负面情绪,有效表达。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人在负面情绪中,讲话容易急躁、耐心容易损耗,双方就会陷入剑拔弩张的局面,沟通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身处负面情绪时,可以尝试觉察自己在情绪背后的心理需要。比如,工作难度大、任务急的时候与人沟通容易产生焦躁或抱怨情绪,冷静下来就会发现,情绪背后可能藏着无助、焦虑和委屈,希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理解与支持。一旦觉察了心理需求,便能恰当地表达诉求,让沟通回归正轨。作为倾听一方,也要有接纳负面情绪的勇气和胸怀。
正确的情绪表达能为沟通助力,三言两语胜过千言万语;不当的情绪表达则是沟通的阻力,一言不合可能引发互相伤害。秉持平和与理性,带着良善与真诚,多些淡定与从容,我们就能促进有效沟通。
责任编辑 / 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