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2024-10-29 00:00肖志刚
中国新通信 2024年18期

摘要:本文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呈现的新特征展开分析,明确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互动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旨在推动“互联网+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深度融合,使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中融入时代新要求、结合时代新手段、发挥时代新优势、实现时代新功能,有效提升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一、引言

“互联网+教育”是互网新业态高速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与互联网行业和技术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应围绕“互联网+”时代的新特征、新要求、新手段,切实优化教学过程,升级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推进互联网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方法、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切实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打造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新生态。

二、“互联网+”时代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新特征

(一)信息技术使教学资源更丰富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为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支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获取更广泛的教育资源和信息,使教学内容不再被教材局限。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按需选择学习资源。如,部分中职院校基于信息技术建设的“智慧校园”平台,功能之一便是整合、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深。学校通过“智慧校园”定期更新教学资源,其中包括校内外优秀教学课程实录、专家讲座视频、学习资料与习题库等,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1]。

(二)信息技术使教学方法更多样

中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常规方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教授理论知识,通过亲身示范教授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并给予学生充足的可支配时间,进行自由练习,完成特定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予学生一定的主动创造空间,但整体过程缺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互联网+”时代,先进的技术手段涌入教育领域,催生了较多新型教学方法,如情景体验式教学法、ADDIE教学法等。教师需要掌握每种教学法的特征、使用条件,立足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合理运用多样化教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信息技术使教学环境更自由

互联网技术打造了一个没有边界约束的虚拟世界,也为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按照教学需要灵活地选择、调整教学资源内容和形式,师生、生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深入、即时的交流互动,及时沟通新观点、新想法[2]。此外,互联网打破了校际界限,为不同院校的师生搭建了沟通交流、共享经验与资源的桥梁。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以往受空间、时间束缚的状态,使教师和学生在更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开展教与学。

三、“互联网+”时代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互联网+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势必会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深刻革命。从宏观层面来看,中职院校应顺应时代趋势,积极引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从微观层面来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入门、网络应用等内容展开,这些内容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而进行调整;与课程设置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考核标准等也要进行调整,以期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综合以上,现代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亟须建立一个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以帮助教师从根本上改善教学条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帮学生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融入不断发展的互联时代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高质量复合人才[3]。

四、“互联网+”时代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一)改革教学内容,融入“互联网+”时代新要求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首先要从教学内容着手。只有当教学内容与时代相符,才能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发展与时代相符,与社会需求相符。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立足教材内容,拓展教学资源,充分融入最新互联网技术及应用成果,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帮助学生把握互联网时代脉搏,培养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例如,在学习“体验VR/AR应用”知识时,会涉及对VR/AR智能头盔原理的学习,但教材内容仅能让学生了解VR/AR产品的基础设计原理。教师完全依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VR/AR应用知识,对现阶段VR/AR技术的发展建立初步的认知,但对学生深入理解VR/AR的应用乃至形成基本设计能力的启发不足,因此,教师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补充相关教学内容。

以“VR/AR/X3D智能可穿戴设备设计与实现”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补充近年来中国VR/AR市场的规模、出货量、竞争格局的分析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智能体验类装备的市场需求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各类型装备价格、销售数据、客户评价等信息,组织学生分析的搜集和分析,掌握智能体验类装备市场销量的影响因素。学生经过研究即可发现,功能全面、体验感好、轻量化的装备的市场表现更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知识、传承技术、掌握技能,也能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行情,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

(二)改革教学方法,结合“互联网+”时代新手段

互联网技术提供的丰富教学手段,可以使诸多理想化教学方法变为现实,从而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新型教学方法的原理与操作流程,并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学情合理地调整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新型教育手段的独特优势。例如,在学习“信息安全基础”知识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充分掌握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通过激发学生对保护信息安全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学好信息安全基础知识的主动性。学生是互联网的核心用户群体,随着网络与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社交、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学生对网络的功能、价值深有体会,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往往也会遇到信息被泄露等情况,但一方面由于个人信息泄露超出了学生的处理能力范围,再加上身边的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导致学生的互联网信息安全意识十分淡薄,并未深刻认识到网络安全事件对社会的危害。

针对此现象,教师便可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教师可借助模拟软件,创设体验情景,让学生体验恶意软件、病毒、黑客攻击对企业、关键部门与机构的危害。教师还可以在模拟软件中还原2019年微软远程桌面服务中出现远程代码执行漏洞BlueKeep情况,由学生扮演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不法分子通过远程桌面协议漏洞盗取其网络中的个人数据、登录凭据,并在设备中安装勒索软件,使企业的诸多隐私数据曝光,让企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在此期间,由于BlueKeep是“可蠕虫级”高危漏洞,不法分子通过入侵负责人的网络,便可在企业计算机之间传播恶意软件,而企业信息安全部在短时间内无法人工干预[4]。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拥有专业信息技术团队的企业网络尚且无法应对不法分子的安全入侵,何况个人用户,因此,客观掌握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学习网络安全技术技能至关重要,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学习“典型的攻击与应对措施”时,教师可以利用情景体验法,让学生体验典型攻击,了解“后门攻击”“暴力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等的原理,继而寻找对应类型的著名安全事件,通过案例分析法组织学生归纳应对措施,最后利用项目教学法,还原典型攻击过程,由学生采取应对措施对安全攻击行为进行应对与处理,并在实践中对完善攻击应对措施提出新想法。这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学习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学习更加高效。

(三)改革教学程序,发挥“互联网+”时代新优势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特定的程序,即实施教学活动的逻辑过程与操作顺序,其是使教学过程中诸多要素之间的冲突关系得以消除、按照科学流程与合理时间逻辑排列的重要框架。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按照“课堂:理论学习→课堂:简单实践→课后:集中练习”的程序进行教学,在这个教学程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互联网+”时代下,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目标之一是使学生主导学习,也就是要让学生在每道教学程序中均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因此,改革教学程序势在必行。基于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发挥微课资源、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的优势。例如,学习“程序设计入门”知识,要求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设计简单程序的技术技能。由于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且在新的背景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下,教师要融合时代发展需要,补充与生产、生活相关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够满足现代人需求。因此,此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若过多进行理论讲解,只会限制学生的设计思路,使程序设计变为技术与技能的单纯叠加,以致设计成果缺少创意与实用性,鉴于此,教师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借助微课+翻转课堂形式进行该部分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通过微课于课前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理解课程理论内容,尝试实践新知。这是课前学习的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是完成一项实践任务,如选择图形化、代码化程序设计语言、工具等,结合设计对象,练习程序设计方法的应用。学生在完成以上环节任务时遇到的问题,均可保留到课前学习的第三个环节——即合作探究学习环节。在该环节,学生需要完成两项任务,首先,完成合作性探究任务,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满足网络管理、图文编辑、数据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等特定应用情境的程序设计;其实,对第一、二个环节里存在的问题与同学展开交流探讨,最终解决问题,消化课程知识重难点。学生可以借助线上工具、社交软件,也可以利用线下实训基地等场所完成此环节的任务[5]。而翻转课堂的课上环节,教师则无需将精力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而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展示合作任务的工作成果,共同分析程序的优劣势,找到学生的学习漏洞,或直接围绕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解答,避免出现知识盲点。

(四)改革互动方式,实现“互联网+”时代新功能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方式也是教学模式的组成要素。受教学条件与教学理念的限制,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高度集中型关系最为普遍。在高度集中型关系中,教师是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来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控制者与主导者,学生缺少自主意识与自由空间,与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求不符。因此,改革教学模式必要的途径之一是调整互动方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教学讲民主,使学生学习有自由;教师提供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学生拥有充足的独立思考空间,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应充分发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为实现新型互动教学方式提供支持。例如,在学习“数据处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加工、处理、分析数据的技能,教师可利用微课发布学习任务,并限定自主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期间,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困难时,可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与教师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语音、视频、传送资源等方式响应学生的求助与咨询;学生合作探究项目期间,为了加强对小组任务的过程管理,掌握每组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视频会议参与不同小组的讨论,并给出相关建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可利用线上教育平台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在线上会议或课堂教学时展示并讲解成果。其间,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发言,通过灵活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方式,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师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互动,从而营造平等、高效的交流环境,使双方随时随地交换意见、需求,从而支持教学活动的高质、高效进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为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方向,也使教学改革面临新的难题。为了顺利推进教学改革,教师应着眼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结合要素特点采取改革措施,将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使教学内容、方法、程序、互动方式符合教学实际与时代趋势,有效发挥互联网技术的功能与价值,支持新型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高效实践。

作者单位:肖志刚 临潭县职业技术学校

肖志刚(1980.09-),男,回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胡伟伟,黄植功.教学能力大赛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以中职信息技术“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 CS6)”课程为例[J]. 大众科技, 2023, 25 (09): 102-105.

[2]陶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教师, 2023, (26): 93-95.

[3]陈远弢.新时期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研究[J].教师, 2023, (21): 126-128.

[4]程晓菊.新课改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J].学周刊, 2023, (20): 39-41.

[5]杨帆.“互网+”时代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科技视界, 2022, (04): 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