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是当今热门的社会议题之一,在艺术创作领域带来了显著的改变。在AIGC的视野之下,将传统戏曲文化和插画艺术相结合,探讨AIGC的创造力与工作原理,以及AIGC辅助插画作品创作的可能性,分析插画创作过程中对于戏曲元素的提取与运用。旨在探索AIGC在数字艺术领域的创造性和实用性,以期为设计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创造力;戏曲元素;数字插画
一、AIGC技术概述
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深刻的数字技术革新,进而对数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创意策划、广告营销,以及商业插画等创造性任务中的表现愈显出色,对于其是否可以承担辅助性社会工作的议题引发了一定的关注和探讨。
关于该类问题的研究,学者李育辉在《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创造力比较研究:基于专家和消费者的双重视角》一文的结论陈述:专家能够识别人工智能和人类,而消费者无法区分;人工智能的文案创作能力等同人类经验年限为2.47年,与人类存在1.36年的差距;在文案专业能力上,人类得分显著高于人工智能,特别是在创造性和洞察能力上;消费者对两类文案的整体感知水平无显著差异[1]。学者徐家力在《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归属》一文中提出,创造力的根本是训练者在数据建模过程中通过训练赋予人工智能的价值取舍[2]。而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视域下,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进行了重塑,人工智能的创造力促成了人的劳动解放,借此不断提升人们在劳动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人们争取更充裕的自由时间,促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
梳理文献可知:学者们在文献中对于人工智能创造力的结论较为一致。因此,本文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创造性的辅助工具,为人类创造者提供了资源参考、数据梳理以及发散思维等辅助性工作,为人类的创造过程提供更多的灵感思路,通过技术优势替代重复性较高的工作内容,为核心创意工作提供更充裕的时间与条件。
笔者借用对于人工智能创造力的定义,将视野转向数字插画艺术,以创造者的视角,阐述人工智能对于数字插画艺术的影响,结合笔者自绘的插画作品,陈述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文化资源的提取运用,以及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机遇。
二、数字插画的发展
数字插画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和软件进行创作的插画艺术形式,针对其特性,笔者将从交融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阐述:一方面,交融性。随着AIGC技术全面介入插画创作,创作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数字插画不仅可以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扩展了创作思维,传统绘画难以达成的效果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淋漓尽致地展示[4]。并且,数字作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化传播,从而扩大其传播范围和欣赏受众。另一方面,人文性。通过文化资源和数字插画的相互赋能,可以为数字插画提供文化的高附加值,摆脱数字产品其本身的可复制性。数字技术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和供需关系,加速了文化产品生产的步伐,缩短了文化产品生产周期;文化也提升了科技产业的竞争力和价值追求,使科技有了更深刻的内涵[5]。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特别是AIGC技术的成熟运用,提升了创作者的工作效率,扩展了创作者的设计思维,接下来将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阐述AIGC技术带来的改变。
(一)新机遇——内容共创,提升产能
人工智能的内容生成技术可以优化数字艺术作品的展示效果,数据算法技术能够优化传统的创意工作流程。
生成式模型的深入训练也参与到了社会工作之中。例如,百度在3月16日发布智能语言模型“文心一言”,阿里于4月也陆续开放了“通义千问”的语言模型,还有华为的盘古、腾讯的混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紫东太初[6]。生成式模型学习能力很强,并且仍将不断被革新训练,借助这些辅助功能,艺术家可以更高效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方面,AI技术可以提供快速的草图生成、颜色推荐、线条优化等功能,使艺术家能够更加专注于创作的核心,节省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AI技术还可以为艺术家提供灵感和创意启示。通过分析和学习大量的艺术作品和图像数据,人工智能可以识别出一些潜在的视觉模式和趋势,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的参考和灵感。并且,伴随着生成式模型的不断更新迭代,AIGC可以胜任更多更复杂的工作内容。
(二)新挑战——减少创意,消解价值
智能生成模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AIGC技术可以基于文字提示生成图片、视频、模型。自推出应用后,对设计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引发原创性的问题。由于人工智能程序可以分析和模仿大量的艺术作品,它们可以生成看似原创的插画,但实际上缺乏真正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这可能削弱艺术家的独特性和个人风格,从而降低整个行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创意产出方面也带来了挑战。创意是艺术创作核心,但是人工智能目前还不具备真正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尽管它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的艺术作品来生成新的图像,但它缺乏情感和直觉,无法像人类艺术家那样创造出令人震撼的作品。总的来说,人工智能为设计创意工作带来了危机和挑战。它可能削弱创造者的原创性和创造力,影响创意产出的多样性和质量,并降低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
这些挑战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机会,鼓励艺术从业者思考和探索人工智能与插画艺术的结合方式,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体验,从而推动艺术领域的发展。接下来,笔者将展示自绘系列插画《戏韵芳华》中对于戏曲元素的提取与运用,来分析AIGC技术在数字艺术领域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三、戏曲元素在数字插画中的表现
(一)戏曲元素的概述
戏曲曾是中国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国粹的代表之一。戏曲中的唱词表演传递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美,将文学、音乐、美术与表演合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中国地域特色、民间智慧的表演艺术。中国的戏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代表性的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粤剧等。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音乐曲调和服装道具,呈现出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风貌,无法一语概之。因此,笔者结合戏曲名作——昆曲《桃花扇》进行了数字插画的创作。《桃花扇》作为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剧本,与洪升创作的《长生殿》被誉为中国昆曲鼎盛期最后的两座巅峰[7]。同时,作为古代四大名剧之一,其经典的唱段、独特的故事以及隐喻的内涵都是值得研究提取的元素形象,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给予《桃花扇》新的时代内涵,结合各种设计风格进行创作,以此促进传统戏曲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与推广。
(二)《桃花扇》戏曲元素的提取
正如孔尚任于《桃花扇凡例》中所言:“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桃花扇,作为全篇的题眼,穿针引线,伏脉千里。李香君,作为全篇的主角,穿云入雾,贯穿全文。因此,笔者也明确了以桃花扇为创作主题,以李香君作为设计主角的设计思路。
其一,以桃花喻美人。正如《诗经》中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作为爱情的象征,以桃花之繁盛比喻美人之明艳。正如孔尚任在《眠香》一折中,描写侯方域以宫扇赠于李香君的初见场景,侯方域便以“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来褒扬李香君的容貌姿态。在数字插画绘制中,主要角色的刻画便是最直观展示主题的方式之一,通过插画的视觉语言,对于角色的造型、服饰、配色以及动作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角色服饰的角度出发,服饰设计可以参考戏服古装进行二次创作,如绣花的长袖、花朵点缀发饰等,以突出美人的妆容服饰之美。从角色的姿态出发,表情动作要表现出美人的柔美优雅,参考戏曲中女性演员的舞姿手势,将其呈现在插画中,以展示戏曲元素。从插画的色调光影出发,运用柔美的色调和适当的光影效果,营造出梦幻、浪漫的戏剧氛围。
其二,以桃花扇喻爱情。正如唐朝诗人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描述爱情故事的戏曲作品,多借桃花开落抒发世事变迁的离合情愫。而孔尚任的《桃花扇》一作则跳脱了“人面桃花”的离合悲欢,借桃花扇之喻写家国兴亡之感。在悲欢离合的愁苦之中,讲述了晚明时期家国飘摇、政治衰亡的感叹,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8]。跳脱了“情”之范畴,展开了“理”的思考追问[9]。从《却奁》一折中“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题在宫纱扇上。”的情感升温,再到《守楼》一折中,李香君刚烈守节,血溅扇面,以血见桃花的情感高潮。《桃花扇》中的桃花意向由此变化,以血喻花,以扇传情。通过插画艺术的视觉语言,运用桃花作为符号和象征,将其与爱情的概念相结合。将桃花与爱人之间的牵绊、相思之情等形象化地呈现,以增强桃花与爱情的戏曲元素。场景可以是桃花盛开的场景,如花园、山谷、宫廷或江边等,以营造浪漫而富有情感的氛围。同时利用细腻的描绘手法,表现桃花的细腻、柔美和生机盎然特点。
综上所述,借由《桃花扇》这一戏剧主题,已经将插画作品中人、景、情进行了分别的元素收集与元素提取。通过数字插画这一艺术形式将纸本戏文视觉化地展示出来,将剧情典故、核心要素合理排布在画面之中,让数字作品增添文化意趣。
(三)《桃花扇》戏曲元素的运用
在运用戏曲元素时,要注重对戏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同时赋予作品一定的创新和个人风格。通过巧妙地运用戏曲元素,插画作品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故事,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笔者整合元素提取阶段的内容提要,明确了以桃花扇为创作主题,借由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设计蓝本,结合古风发髻、古时妆容、古典花纹等设计元素,来体现出戏本小说里的曲折故事,以及人们对于戏本小说与浪漫故事的关注。在确定画面内容过程中,选定了话本中较为著名的诗句:“南国佳人佩,休教袖里藏。随郎团扇影,摇动一身香。”将其作为画面创作来源。将桃花扇、发饰发髻以及服装纹样作为插画作品的主要亮点。图1清晰地展示了创作过程中的元素运用与绘制。画面描绘了美人凭椅斜靠,右手持桃花扇,左手握书卷的姿态。
四、戏曲元素数字插画的创作实践
(一)系列作品的发散探索
本次实践利用了中华戏曲的元素,结合戏曲中的人、景、情三位一体进行插画创作。以“戏韵芳华”为系列插画主题,除却以《桃花扇》为主题的插画作品,还增添了《人鱼烛》《返魂香》两段典故作为创作灵感的插画作品。笔者通过ChatGPT(智能生成聊天机器人)的文案归纳和梳理的功能,整理出了纸本作品中的内容摘要、故事梗概以及象征性元素。在借助ChatGPT对于文本故事的梳理之后,笔者进行了元素提取,再通过参考传统戏服、特色妆面、古代发髻以及传统纹样等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如表1所示,对主题词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以后,将象征性元素进行总结梳理,明确了元素类型风格后进行二次创作,让画面更为丰富。
在作品创作之初塑造了美人执扇、拈花以及持灯的三个角色动态,再结合特色花卉、装饰器物,让画面更为饱满充实,构图上采取了圆形构图。在色彩应用方面,以红色、紫色为主色,黄色、蓝色为辅色,以花喻美人,提取桃花、牡丹以及各色花卉的色彩合理运用在画面之中,统一画面的元素构成和色调。
(二)系列作品的实践运用
在本系列插画作品中,根据设计主题选取了《桃花扇》《人鱼烛》以及《返魂香》三段典故作为创意源点,结合ChatGPT对于三段典故的内容简介和故事梗概,从角色设计、场景排布以及配色光影三个角度整理出象征元素,将人、景、情三位一体结合绘制美人执扇、美人拈花以及美人执灯这三组动态的角色插画,从而能够设计出具有文艺审美价值和商业实践价值的设计作品。
在实践应用阶段(如图2),通过对插画的拆分、分层处理,以及采用不同印刷制作工艺,将插画延展文创产品领域,从而实现其商业实用价值,文创印刷品、贴纸海报、丝绸印刷制品以及礼盒套装都可以产生广泛的应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戏曲的文化底蕴深厚,辞藻韵调悠扬,且基于地域特色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戏曲形式。无论是多姿多彩的京剧,亦或是清新优雅的昆曲,这些艺术形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变迁,不断吐故纳新,日臻完善。
对于设计者而言,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了解,对传统文化祛魅并不断追寻创新的发展路径。AI技术带来了内容共创和提升产能的机遇,善用工具,巧用技术,要让数字技术成为创新实践的方法路径之一。虽然AI技术具有发展潜力,但设计师仍然是创意和决策的核心。人工智能只能是辅助工具,设计者的经验、直觉和审美判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设计者应当善用人工智能工具,并结合自身的创作能力,以实现更好的创新性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育辉,庞菊爱,谭北平.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创造力比较研究:基于专家和消费者的双重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3(10):23-35.
[2]徐家力.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归属[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37-49.
[3]唐启寿,彭启福.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当代诠释[J].理论探讨,2023(3):163-168.
[4]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281-282.
[5]范周.数字经济变革中的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50-56.
[6]徐继敏,严若冰.论大语言模型材料的证据属性——以ChatGPT和文心一言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60-73.
[7]王蕴明.人民日报品鉴: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EB/OL].[2013-10-10].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1010/c1003-23145056.html
[8]汪思源.一生要读的国学经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317-318.
[9]王艺嘉.孔尚任《桃花扇》之“桃花”意象研究[J].今古文创,2023(45):4-6.
作者简介:徐升旭,湖北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