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金银行旧址为沙面建筑群中折中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一,历经了百年的变迁,2015年后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修缮,再次使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折中主义艺术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折中主义建筑的发展历程,立足于时代背景解析正金银行旧址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近代中国建筑发展脉络的关注。
关键词:折中主义;沙面建筑群;广府地区;正金银行旧址
广州沙面又称“拾翠洲”,自明代起就充作岭南地区对接外来商贸的主要场所。因此,沙面岛囊括多种建筑形制,被视为我国近现代建筑史的缩影。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法列强在华势力逐渐减弱,中国的建筑探索开始走“以中体为主,西式为辅”的道路。钢筋混凝土等新式材料的推广使中期的沙面建筑活动愈发灵活,呈现出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状态。在近代中国银行资本输入与政治紧密相连的背景下,外资银行的建筑形态受到了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
根据《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记载,从1861年至1923年在沙面内先后建成10幢金融商业建筑,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体见证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兴盛与衰落。其中建于1924年的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北街73号的正金银行旧址为砖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四层(20世纪60年代在拆除原主楼烟囱的基础上又加建一层),建筑总面积2370平方米,是沙面第一幢增加内天井的银行建筑,现为国家B级重点保护文物建筑。建筑体涵盖主楼、副楼和院子三个部分,左右两边的矮围墙与周围建筑体相邻。建筑整体形制在适应岭南气候的基础上兼具新古典主义和装饰主义两种风格,这种由不同风格组合而成的建筑风格即折中主义风格。
一、折中主义建筑概况
(一)折中主义建筑的发展
折中主义(Eclecticism)又称为集仿主义。折中,是一种哲学术语,希腊文是“可选择的”意思,后来人们常用“折中主义”这一术语来表达没有个人见解,单纯将不同观点拼凑的现象[1]。
折中主义建筑主要指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盛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建筑风格。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考古学的进步,人们对以往各个时期和其他地区的建筑遗产有了更多认识,建筑师也开始将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建筑形制运用到当下建筑设计中,折中主义建筑由此出现。折中主义建筑在19世纪中叶以法国为主导力量,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中主义艺术的中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折中主义建筑的阵地又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随着20世纪前后美国“新建筑”运动的兴起,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折中主义建筑逐渐衰落。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正走向本民族建筑的探索道路。1900年至1937年,中国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中式折中,后者称这一时期的建筑形制为“中国固有式建筑”。其内涌现出的大量建筑作品,从社会功能、使用材料、内在结构和外在形式都助推着中国现代建筑形制的产生。
(二)折中主义建筑的美学理念
折中主义建筑主张在各式风格中选择合适的元素排列重组,从而呈现出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其美学理念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点。
1.追求和谐的美学观。折中主义建筑在造型上不追求固定法则,主要依据建筑师的审美对多种建筑风格元素进行提取、重组。
2.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建筑师常常使用复杂的雕刻和装饰来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
3.实用性与适切性。建筑师立足于场地性质的基础上创造出时代需要的建筑。
二、折中主义在正金银行中的运用
(一)建筑结构分析
正金银行兴建于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节点,时代背景赋予其独特的建筑性质:建筑体型规整,整体形式对称,呈现坚固雄伟的气势。建筑平面呈现南北向正方形,立面为三段式构图,有明显的线脚划分。无论是建筑整体布局或局部结构造型、色块及装饰,都可见建筑在立面上承袭了西方古典主义中对称均衡的形式美法则(如图1),以此彰显金融银行权势、财富的地位。
大进深建筑中间开“光井”是岭南清末民初建筑的特点之一。为适应岭南地区潮湿高温的气候,建筑师大胆引进了岭南传统民居在中部开天井的适应性做法,以解决室内采光不足和通风问题(如图2)[2]。内天井的增设打破了原建筑平面的整体性,为了更好地安排空间流线,首层内凹的门廊和内廊相连使建筑可以更好地引导人流。建筑主楼首层各立面均设置入口,并在后立面东侧设外廊,楼梯被安排在建筑的最南侧(如图3)。二、三层和天台的混泥土楼梯则被安排在后立面的中间,且均在楼梯间的北侧附有带天井的小中厅,各层的房间布局沿着内天井周围布置,主楼各房间内增设壁炉以增强建筑的保暖作用(如图4、图5)。从二层开始,各层中部开天井通天,而天井底原有玻璃顶棚给首层内廊采光,这也是正金银行建筑特色之一[3]。相比主楼内部空间的“回”字形布局,作为次要建筑的副楼内部空间依旧采用单间并联式。此外,传统的西式建筑通常设有地下室,而正金银行不仅没有增设地下室,还架空首层,起到地面保温的作用。这些设计手法是沙面西式建筑为适应岭南夏季闷热气候所作的“中为洋用”的新异尝试,使得岭南西式建筑的立面形象更多呈现出西式建筑和岭南传统建筑式样的拼搭。
(二)建筑装饰分析
沙面殖民性质的建筑装饰普遍是西方宗主国的艺术风格写照,但在建造技术上通常采用岭南传统手法,甚至建造材料也是因地取材,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4]。正金银行的“折中”从适应性出发,立足于地域特性进行中西结合,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1.门窗
正金银行的门按不同位置划分不同的功能,分别有侧巷门、首层入口大门、厅房分隔门等,其中侧巷门为两扇向内对开的通花铁门。建筑主楼入口处采用西方山门的构图,呈现统一平衡的特点。凹门廊形式,又在二层挑出一凸窗,这种一凹一凸的门廊造型和正统的古典主义三角山花门廊的做法截然相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主楼建筑用地较为紧张,占地面积仅505平方米;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被切割的首层空间。两侧巷的巷门保留原柳接铁门,首层的铁窗花和二、三层挑台和外廊铁栏杆的几何图样都体现出当时社会盛行的新艺术运动的装饰特色。带山花的入口大门原型是希腊式山花柱廊,是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的重要元素。通常西方建筑主门都为古罗马拱券结构,但是正金银行旧址受到了日本分离派的影响,主张功能大于装饰形式,摒弃毫无意义的自然主义曲线,主门式样采用简单的几何形态,以少数曲线点缀装饰效果[5]。
建筑门窗的开启方式主要包括推拉门窗、固定门窗、平开门窗和折叠门窗,正金银行的门窗开启方式是19世纪下半夜岭南西式建筑最常见的平开门窗,从而增强室内外空气流通。西式建筑的窗户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于窗框的造型,正金银行旧址的窗户特色表现在外窗框与窗户形状一致,围合出完整的线框。建筑中的窗户比例细长,以基本的几何形状为母体,并且在几何母体的基础上对构成窗户里面形态各个元素进行多样性变化,利用其重复性的变化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和韵律。立面窗户被最大程度地简化,只有二、三层立面窗户有窗饰,且窗饰样式只保留几何形状,使建筑立面达到统一。相对外部立面的窗户,建筑内部的窗户装饰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大面积开窗的同时采用广式满洲窗装饰,开窗方式为常见的平开式。玻璃以宝石蓝、玛瑙红和白色为主,几何图案纹样搭配再次呼应了建筑的整体风貌。建筑外立面的阳台栏杆采用几何机械化的装饰主义手法,形制简洁。在一层入口大门和二层阳台两侧均有维多利亚风格的壁灯装饰,呈对称式设计。
2.柱式
古典柱式是欧洲古代石质梁柱结构的几何艺术形式,主要分为古罗马和古希腊两种柱式。作为建筑内外各节点的桥梁,梁柱将建筑物组成一系列对等的视觉单位,从而增添建筑的整体性。岭南近代西式建筑的柱式多是在古典柱式的基础上而产生变形,正金银行的柱式仅从柱头的漩涡状装饰表现出爱奥尼柱的意向,其檐部、柱身和基座的比例已经失调。柱子通常由檐部、柱身和基座三个部分组成,有时只包括后面两个部分,各节点之间相互作用。正金银行的圆柱却只有檐部和柱身,原本基座的位置被抬高的台阶所代替,圆柱防潮防腐的功能从基座转移至台阶。圆柱建在阶座之上,柱身较长且有收分,整体形态上细下粗。柱头装饰性较强,由一对向下的大圆形涡卷组成,涡卷上有顶板直接连接楣梁。传统的爱奥尼柱有24条半圆形凹槽,而正金银行旧址整个柱身不仅无槽纹,还杂糅了传统古罗马塔斯干式光滑的柱身特点。这两种柱式的结合彰显了折中主义建筑在造型设计时不是一味“仿古”和“杂糅”,而是在场地性质和用户需求基础上对建筑形式美的追求。
一般而言,外资为主导的金融类建筑天花以穹顶为主,以此凸显银行家的资本雄厚,体现西方文化。正金银行却放弃了穹顶天花,采用石膏线棚顶几何天花造型。“回”型天花造型采用对称结构,并用石膏线对天花层次进行切割。建筑师灵活利用室内古典柱的分布,将各空间合理隔开,同时在古典柱装饰上采用爱奥尼式檐口和柱础,与入口的柱式相呼应。
3.楼梯
近代建筑楼层的不断增长使得楼梯从最初的交通疏散逐渐发散出交流、装饰和展示功能[6]。建筑最南侧有一处折行双跑楼梯,充当承接各楼层之间的桥梁。此外,楼梯首层梯段第一、二级踏步作半圆形扩展,这种做法一是丰富梯段轮廓,二是便于引导各方向人流。
为满足采光通风的要求,近代广州建筑楼梯间多开设窗口。正金银行旧址建筑楼梯间的为次立面,其开窗形式不受周边体块开洞方式影响,只考虑实际要求,在各个楼台平层增加1.4米高的几何形窗,利用自然光线增加室内光感。
(三)建筑材料分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对建筑行业产生一系列的冲突和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变革就是传统建筑的砖石结构逐渐被钢筋、水泥、玻璃构架等新材料所代替。西方建筑师在沙面的建造活动中也与时俱进地引入了新材料和新技术,中后期沙面建筑的体量日渐增大,建筑的装饰也变得多样化。建筑原三层采用了砖混结构,而后加建的第四层则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
广州近代建筑外墙的装饰重点为基座、墙腰、墙额、檐柱、门窗套、窗边墙等。建筑立面底层为三段式的基座,一、二层之间有简单的水平线,二、三层间又设有砖壁柱,三、四层之间有密檐式水平线脚,做工甚好[7]。
为强化入口、吸引人流,沙面的金融商业建筑外立面通常采用不同饰面组合搭配。主立面通常采用多种饰面,建构丰富多彩的立面装饰,而次立面会弱化装饰性,使整个建筑立面形成主次区分。建筑主楼的北立面沿街,墙面材质采用西方当时流行的仿石工艺和岭南传统建筑流行的丝缝水磨青砖贴面相结合,辅之仿花岗岩窗套;东、西立面为清水红砖墙和仿花岗岩窗套的饰面组合[8]。北立面第三层最中央有放花岗石材质墙饰,上面刻有“1924”的装饰文字,纪念建筑建成年代。
三、结语
我国近代建筑晚于西方国家一百多年,鸦片战争后我国才开始真正的近代建筑探索,其中建筑形制多受国内外因素影响而产生“中西合并”的折中式。通过对正金银行旧址的建筑形制研究,可以发掘近代建筑在“中西合璧”中对每个建筑元素的考究,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环境设计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功能与装饰,而更多的是一种对乡土文化的发掘与艺术追求。但在以往的折中主义建筑研究中,并未对其艺术内涵进行深入探索。本文以广州沙面正金银行旧址为例,对折中主义的建筑元素一一进行分析,以期有更多的人去挖掘近代建筑的内涵。
注释:
①图片来源:汤国华.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艺术·技术·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图1、图2、图3、图4、图5页码分别是132、129、130、130、131。
参考文献:
[1]田洋.解析折衷主义在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形式语言[J].艺术科技,2013(5):194.
[2]陈诗祺.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3]汤国华.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 艺术·技术·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薛颖.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5]郝鸥,赵津津,谢占宇.从沈阳近代银行建筑发展探日本同时期建筑思潮变迁[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50-255.
[6]冀莎菲.广州近代建筑楼梯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7]欧捷.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2.
[8]张学严.广州近代建筑外墙饰面形式特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作者简介:
郭芸池,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
陈世雯,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李女仙,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