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木构古建筑群故宫,其建造设计离不开有工艺专长的工匠。本文以明清时期江南工匠与皇家雕饰为研究对象,简述了紫禁城建设者中蒯氏、雷式两大家族与香山帮、东阳帮两大派系,分析了江南工匠在皇宫任职施艺的历史沿革。紫禁城中精品雕饰及雕刻艺术品,凝练着中国工匠的聪明智慧与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其中的雕饰工艺更是江南文化中的翘楚,是民族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存续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键词:明清雕饰;江南工匠;紫禁城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明清江南木雕史”(20BG116)研究成果。
江南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多种艺术形式在这里成就了一座座的高峰。江南工匠在明清紫禁城修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匠北上,为南北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明朝之初,建都南京。营造南京宫殿时,命工部征天下诸色匠作,征集工匠20余万户,多为吴匠(江南一带的工匠)。据《明史》记载,永乐四年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1]。永乐年间,迁都北京,营造皇宫,地处北方,复用北匠,同时凡天下绝艺皆征,30万工匠征集,大批的江南工匠也在队伍之中,有苏州工匠、东阳工匠等,其中很多木工、石工、漆工兼做雕刻工。这使得北京紫禁城秉承北方官式建筑的庄重与稳重,又融入了江南建筑的精致与细腻,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至清末,北京紫禁城的雕刻工艺一由有南方工匠而做,而且形成了江南特色又兼具北方特点的一种工艺形式。
一、主持紫禁城建造的两大家族
(一)蒯氏家族
明代皇宫的建造与装饰,与蒯氏家族紧密相连。蒯氏家族原籍宣城,后迁徙至苏州吴县香山。明朝洪武初年,蒯思明为营缮所丞,参与南京紫禁城设计施工。北京城营建之初,蒯思明带着儿子蒯福能、孙子蒯祥来到北京,成为紫禁城最初的建造者。其子蒯福能担任紫禁城的“木工首”,类似于建筑工匠的首领。永乐十四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紫禁城,蒯祥被委任为工部营缮所丞主持建造紫禁城的三大殿、两宫以及天安门等主要建筑。蒯祥在成化元年以67岁高龄重建因火毀的天安门,后统领三大殿、北京西苑殿宇和裕陵等重要工程的重建和设计。《宪宗实录》高度评介蒯祥:“自正统以来,凡宫殿建筑,祥皆参与。”设计的建筑皆合皇上心意,仕途顺畅,从工部营缮所丞升至正三品高级官员,享受正部级待遇。蒯祥善思考,会设计施工,精工艺美术,虽年逾80,仍管理宫内重要事务,宪宗赞其技术,称“蒯鲁班”。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有一件《明宫城图》记其功,图面画着紫禁城的辉煌盛景,旁边立着一位身着红色袍服的官人,旁有“工部侍郎蒯祥”字样。蒯祥子蒯钢和蒯懋分别是营缮所副、锦衣副千户。蒯钢传承父艺,后为工部右侍郎。蒯氏一门历经三代,成为大明朝庭命官。蒯祥之后,蒯氏家族的蒯义、蒯瓛等人相继成为工部与太仆寺的主要官员,吴地建筑工匠在明代工部系统的地位一直独占鳌头。
(二)雷氏家族
“样式雷”是大多数人对连续八代二百余年间负责掌管清代皇家营造工程的雷氏家族的称誉[2]。雷发达,九江市永修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清初以艺应募,赴北京,是为样式雷发祥之始。康熙中叶,营建三殿,发达以南匠供役其间。据传,时太和殿缺大木,拆取明陵楠木旧梁充用,上梁之日,圣祖亲临行礼,金梁高举,卯榫悬而不合。发达袖斧猱升,斧落榫入礼成,帝面敕授工部营造所长班。有“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微照命,金殿封官”之说。雷式以家族“楠木作”起家,“楠木作”即中国传统硬木装修设计制作、雕刻制作等。雷发达属于江南工匠,1683年,64岁北上成为雷式家族第一代“北漂”,借助“楠木作”的精湛技艺,站稳样式房。第二代雷金玉供役圆明园,执掌楠木作样式房掌案。第三代雷声澂特别注重下一代三个儿子的培养,老二家玺因技艺高超,被任命为新一代的样式房掌案,老三家瑞则擅长家族传统的“楠木作”,后因嘉庆大修南苑工程,家瑞承办楠木作内檐硬木装修,至南京采办紫檀、红木、檀香等料,并开雕于南京[3]。家玺皇陵竣工,仍归圆明园办楠木作事。家瑞雕工完亦回京,办理料木归公安拢,工竣,始辞退堂差回家[4]。第五代景修为样式房掌案。第六代思起为样式掌案。刘敦桢先生《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专述圆明园重修工程招商承包的有关情节,其中曾强调,内部装修,依例由楠木作雷氏造。
二、参与紫禁城雕饰两大帮派情况
(一)香山帮工匠
“香山帮”是对渊源于太湖之滨香山地区一帮民间营造匠人的统称,或以“吴地匠人”“吴工”名之。香山匠人起初以木工和泥水工为主,木工会做木雕活,泥水匠兼顾砖雕活。明清建筑风格细腻复杂,香山匠人分工细化,以大木作工匠领衔,涵盖大木营构、小木装修、园林等建筑形制。从工种上分,包括了泥水匠(砖雕、砖瓦匠)、堆灰匠、漆匠、小木匠(木雕)、石匠(石雕)、叠山匠等古典建筑营造所需要的全部工种。营造对象涉及民居、园林、古刹名塔等多个方面[5]。明清两代皇家宫殿的很多建筑由香山匠人主持与参与。
紫禁城雕饰方面,《香山小志·人物》中有记载:缅甸国王向明王朝献上一根巨木,皇上旨意定其为大殿门槛。木匠不慎锯短,情急之下向蒯祥求助。蒯祥审视后,冷静应对,再次锯去一截木料。指示木工在木料两端雕刻龙头,并在旁边巧妙地镶嵌上一颗大“珠子”,利用活络榫头进行装卸。这便是被誉为“金刚腿”的巧妙设计。此事不仅展示了“以雕补拙”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蒯祥及其香山帮木工团队在木雕领域的卓越才能。明清时期的香山帮作为一个建筑行业帮派进入南京和北京参与营造活动。《大明会典》卷二三“职官”条记载,匠籍工匠以班轮制进京服役。营造业需多人合作,不服役的匠人结成团体承接工程。服役结束后的很多匠人继续留京从事皇室工作,尤以雕匠为多,专事精细工作。紫禁城是明代香山帮工匠的辉煌杰作之一[6]。紫禁城始建于明代永乐四年(1406),后经多次扩建和重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特别是具有江南特色的彩画与雕刻,更是一绝。天顺八年正月英宗驾崩,新帝下旨“营建大行皇帝陵寝裕陵,侍郎蒯祥、陆祥督军匠营建”,工程用时四月,动用工匠九万余人。雕刻和彩绘工匠主要来自江南,其中香山工匠占多数。
(二)东阳帮工匠
“东阳帮”是宋元以来逐渐形成以建筑、木雕、竹编、木作泥匠等为主业的东阳百工走南闯北队伍的通称[7]。就建筑业而言,东阳帮涵盖了木匠、瓦匠、石匠、雕花匠、油漆匠、篾匠等营造和制作家具、用具所需的各行工匠。道光《东阳县志》载:“木雕宫灯盛行于唐朝贞观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召东阳木雕艺人进宫制作宫灯。”[8]《东阳木雕历史调查研究参考资料》(1961年浙江美术学院和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联合调查组整理的调查报告)记载:“清代中叶仅浙江东阳就有400余名木雕艺人在北京紫禁城从事建筑装饰和制作陈列品,直至清末。吕加水的祖师(郭凤熙)在清皇宫修缮建筑物。”《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东阳木雕艺人篇》记载:“乾隆时期,400多名东阳艺人进入紫禁城雕刻,留下璀璨宫灯、龙床宝座等精美作品。据传,郭凤熙木雕技艺高超,在清道光年间进京修缮紫禁城;其徒弟郭金局也是清末木雕名师,参与紫禁城修缮。”[9]综合已有历史材料表明,自明朝永乐初期,木雕艺人即已进京参与宫灯的雕制工作。至清朝乾隆年间,更有超过四百名的“东阳帮”工匠被召集至北京,负责紫禁城的修缮事宜。
据史料记载,东阳帮进京的工匠以装修木匠和雕花匠为主。从现存故宫的门窗装修来看,其做法与东阳民居的风格颇为相似。只是用料、规格、尺寸有所差异。故宫内陈列的木雕制品,如案几、屏风、八仙桌、太师椅等,在东阳随处可见。明永乐初期,东阳木雕匠师被征召到北京雕制宫灯,与东阳明清时期的传统纱灯一样,现存的卢宅肃雍堂大堂灯就是一例。北京雍和宫的佛像和礼器中的木雕制品,其形状、雕刻风格与东阳传统雕刻也基本相符。除史料外东阳各姓氏家谱中有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记载。张安畿参与了明朝北京皇宫(紫禁城)的建造,并在1557年宫殿火灾后参与了三大殿的重建。陆氏原二十七光大公在明代永乐年间参与了北京城的营造。赵贤意则在明代监督了陵寝工程的建造,功绩显著。
三、江南雕刻工匠宫庭任职分析
(一)匠籍工匠
明承元制,通过建立严格的匠籍制度长期控制着全国的手工业者为宫廷服务。明初设立民、军、匠三类户籍,匠即匠户,是将有特殊技艺的工匠编入户籍,这些工匠“役皆永充”[10]1906,即子孙承袭,世代为统治阶级服务,其中,匠户又分为轮班与住坐两类。据《大明会典》载,洪武时期定制工匠的有60余种,与建筑营造有关的约20余种,并各有定数,如“木匠三万三千九百二十八名,油漆匠五千一百二十七名,雕銮匠五百二名……”①反映出当时工种分细化,工匠众多,建筑中木匠、雕花匠、油漆匠占据比较大的比例。清工部《工程做法》中按专业工种细分,有雕銮匠(木雕花活)、菱花匠(门窗隔扇雕作菱花心)、砍凿匠(雕砖、花匠)等二十多个工种。从记载可知,明清时期,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中专业工种分类精细,把雕刻都列为一个工种,而且人数较多。《大明会典》卷一百八十九《工匠二》记载:木匠五年一轮,人数33928人,雕銮匠四年一轮,人数502人。从以上可知,皇室对于雕刻工匠已非常重视,四年一轮,人数众多。服役4xKCQfG9KfGW85yno3PqTA==的雕刻工匠基本上来自于南方。宫中器物雕刻有很多都来自于江南一带,如定陵出土的银锭铭文中就有“浙江金华府解万历拾征完解京库银伍拾两正计一定银匠沈文其”等。地宫中还有千件以上,长度皆在一尺左右的木俑,分人俑与马俑两类,虽然木料随意(以松杉木、杨木为主),着宫廷内官及皂隶服饰,马俑鞍辔齐备,造型简单、雕工粗糙,但还是可以窥视江南雕刻韵味,应属南方工匠之作。
江南匠籍的工匠在宫中轮役受到帝王青睐的很多,永乐开始每朝都会选匠中人才晋升官吏的情况,苏州蒯祥更是佼佼者。以永乐、天顺、弘治、正德和嘉靖五朝最为突出。“凡宫殿工成,在工员役,均别久暂,叙赏有差”,大型宫廷建筑竣工,皇帝会对有功之人进行集体升迁或赐官[11]。如宣德初年,无锡石匠陆祥“选工副以出,后升营缮所丞,擢工部主事,以至工部左侍郎”[12]。天顺八年“修隆善寺工竣,授工匠三十人官尚宝少卿,任道逊等以书碑皆进秩”[10]4903。特别是以匠籍出生的江南工匠徐杲因木工技艺高超仅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官至工部尚书。明代果园厂的雕漆名手很多都来自江南的匠籍出生的工匠,其中嘉兴西塘就有张成、杨茂、杨明、张德刚、包亮等[13]。
(二)御用工匠
匠籍制度在清顺治二年(1645)废除[14]。康熙年间成立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造办处,负责皇室制造、修缮、收藏、装修、陈设、贡品等事宜,有“养心殿造办处”和“内务府造办处”两处。清康熙年间,上海嘉定封锡禄与弟锡璋(字汉侯)同侍值养心殿,成了御用雕刻艺人。其中封锡禄善竹根人物圆雕,供职于宫廷造办处,人称“竹刻王”。在《竹人录》卷上《封锡禄封锡璋》条记载:“封锡禄字义侯,晚号廉痴。康熙癸未闻于朝,与弟锡璋同侍值养心殿,旋以病癫归里。一时名流咸题咏以志其遇。吾疁人竹根人物盛于封氏而精于义侯……绝不类画图所绘者,相传当日供奉时,内廷所见云。”②据《清档》记载,锡禄之子始镐传承父辈竹木雕之艺,擅长竹木雕人物,清雍正年间与其兄始歧同在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牙作供职。始歧,字时周,善刻竹木牙雕,由苏州织造高斌荐入清宫造办处牙作供职,其当差之名为“封歧”。康熙年间吴中雕刻名匠朱圭,镌图以纤丽工致著名,在皇宫养心殿从事雕版,技艺高超精湛,受到皇帝青睐,被授为鸿胪寺叙班。清雍正年间,以牙雕闻名天下的南匠陈祖章被清皇室召至京城,服务于宫内务府造办处。嘉定施天章,江南织造使者将其竹刻作品进贡,被雍正帝看中,供职宫内如意馆,专事竹木刻创作,乾隆初年,被提升为鸿胪寺序班。
《扬州画舫录》卷十二《桥东录》记载:“乾隆间,谷丽成,苏州人,由两淮制造之内府装修,图样、尺寸皆出丽成手。潘成烈,字蔚谷,精宫室装饰之制。文起,字鸿举,江苏江都人,精工程做法。”③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凡国家大庆、覃恩,宣诏书于门楼上,由垛口正中,承以朵云,设金凤衔而下焉。”皇帝颁发重要的诏令,要在天安门上举行一套皇帝颁诏仪式:皇帝诏书宣读完,由奉诏官把诏书卷起,衔放在木雕的金凤嘴里,再用彩绳悬吊“金凤”从天安门垛口正中放下。城楼下早有礼部官员双手捧着“朵云”(即雕刻成云朵的木盘)等在那里,这样“金凤”嘴中的诏书也就落在“朵云”之中,此举便是“云盘接诏”。完成仪式,诏书才能向全国各地颁发。虽然是一个很微小的木雕作品,但已成为具有政治意义的物件,而这些木雕金凤与云朵木盘基本上都是来自江南御用工匠所为。
(三)民间工匠
皇宫的修建离不开民间工匠的参与,来自江南参与皇宫建筑与雕饰的工匠,明洪武永乐年间营缮所所正、所丞、所副中留下姓名的就有五位,即吴县土木工张宁,无锡县石工陆贤、阳湖县木工蔡信、昆山县营造工姜振和吴县木工蒯福。明代工部营缮所,其中技术人员有由工匠升至官宦,而且基本上都是来自民间工匠。皇宫和京都营建完工之后,因重建、扩建需要,工匠的征集没有停止,同时皇宫每个御用供应机构仍然需要大批工匠、内府工匠,多时达一二万多人。
据《道光歙县志》卷五记载,安徽歙县的班匠银“于顺治二年五月内,奉旨免征”。取消匠籍制度后,清政府实施的是雇募制,如果有工程,官府应当雇募工匠按工给值[15]。清代乾隆皇帝一生钟爱江南,曾六下江南,寻找江南的杰出工匠,精心打造了一座被后世誉为“乾隆花园”的宁寿宫花园,虽然面积不大,融入27座建筑,花了十年时间打造,每一个细节乾隆爷都亲力亲为,四进院落全是指令工匠精雕细琢的,其中第四院落中的符望阁、倦勤斋、竹香馆最具特色。竹香馆独特的冰裂纹的窗户设计。符望阁内部的百宝镶嵌,处处精雕细琢,把江南的美轮美奂搬进阁楼之中。倦勤斋是由上下两层组成,像江南的小仙楼,每一个空间里有两千六百多块和田玉,镶嵌于倦勤斋的各个楼台之间,如梦如幻,身临江南。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雕刻工艺更是受到宫廷青睐,遂有“良材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苏州曾为宫廷输送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和精品。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许多明清时期的雕刻作品,均出自苏州之手,融入了苏州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展现了明清两代宫廷御用苏作工艺的精湛技艺,同时彰显了苏州雕刻工艺的深厚艺术魅力。在《故宫雕刻珍萃》一书中关于珍藏的大部分作品都出自江南,特别有两件关于明末清初上海孙克弘孙氏杯的描述:一件是紫檀木嵌银丝福寿六方杯,一件为紫檀木雕花嵌银丝诗句银里盖杯。作品色泽庄重深沉,雕刻精细,是明代后期诗画艺合作的一件珍品,更是江南地域文化与工匠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工匠早期,进入宫廷为了满足宫廷的需要。清康熙年间在紫禁城内设立了造办处,并从全国范围内选调优秀工匠为之服务。其中雕刻类工匠基本都来自于江南地区,一直延续至清末。
四、结语
本文以明清江南工匠北上皇宫雕饰为脉络,分析了明代剻氏一族为北京紫禁城设计与建设的联系,以及样式雷家族先后八代赓续参役清代皇家建筑工程,长期供职并董领楠木作及样式房,他们是建筑师,也是装修陈设方面的设计师和承造者。香山帮、东阳帮两大建筑帮系前后为北京紫禁城所做雕饰事宜,虽然不少香山帮匠人因修建太平天国官僚的宫殿和府邸受到牵连,但直到晚清末年一直活跃在皇室工程的建设中。东阳帮工匠,能工手巧,至今还承但着故宫很多的雕刻修复工作,如倦勤斋,乾隆宝座的修复等。清末姚灿庭、姚承祖祖孙二人,则完成了“香山帮”的技术体系的理论化,姚灿庭同治年间著书《梓业遗书》,1929年,姚承祖在《梓业遗书》及其数十年收集的家传秘籍、施工图册的基础上,写成《营造法原》,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之宝典”,实现了工匠与理论的“道技互进”,将经验型工匠变成理论与技术结合的学者型工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南工匠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明清故宫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辉煌篇章。
注释:
①《大明会典目录》,卷189《工部九·工匠二》。
②清代金元钰《竹人录》卷上《封锡禄封锡璋》条。
③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二《桥东录》。
参考文献:
[1]韩万德.李氏三代修皇宫[J].文物鉴定与鉴赏,1995(6):59.
[2]段伟,周祎.“样式雷”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其文化传承[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89-91.
[3]孙祥伟.中国精品档案解析之十八 传世绝响: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J].山西档案,2009(4):6-9.
[4]王其亨,何蓓洁.朱启钤《样式雷考》校注——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兼样式雷图档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80周年[J].建筑学报,2010(1):84-87.
[5]孟琳.香山帮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6]孙红芬,等.明代香山帮工匠的辉煌杰作——紫禁城[J].古建园林技术,2011(6):74-76.
[7]东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东阳帮与东阳民居建筑体系——王仲奋论文选集[M].杭州:西泠印社,2007:17-18.
[8]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阳市志[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422.
[9]王仲奋.东阳木雕与宫殿装饰[C]//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628-634.
[10]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906.
[11]胡平.明清江南工匠入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1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484.
[13]李一之.中国雕漆简史[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5:200-205.
[14]于光远.经济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699.
[15]明娜.明江南地区工匠社会地位的演变[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9.
作者简介:张伟孝,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装饰、木雕文化、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