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先后被评为无锡市、江苏省教育系统巾帼标兵、全国特别有成效的优秀班主任、无锡市德育带头人、无锡市妇联家庭教育指导督导老师、江苏省网校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获得个体沙盘东方研究院沙盘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全国团体沙盘授权讲课教师(河南省除外),全国个体沙盘和团体沙盘心理技术授证高级讲师,全国职业人才中心高级精神分析师,无锡意象对话心理技术唯一准珍珠咨询师,NGH国际催眠师,心理卡牌分析师,萨提亚模式家庭系统心理咨询师。
【个案情况】
小帅,15岁,九年级,文静男孩,眉清目秀,待人友善,自我价值感低,不确定感强,乖巧自卑,讨好型人格,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女生喜欢,也没有同性朋友。七年级时,小帅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八年级下学期开始成绩下滑,挫败感很强,多次在家发脾气,考不好的时候爸妈安慰不得,批评也不行,说什么都不能接受,甚至在家会砸椅子掀桌子。
【故事实录】
小帅来到心理室,将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和盘托出,以下用第一人称记录。
困惑焦虑心态一:
妈妈对我照顾细致,亲戚说我自小养尊处优,但我不觉得。小时候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经常一个人在家。5岁时我摔伤了,血流不止,当时我害怕极了,觉得自己快要死掉,失望、恐惧填满了我的心。这件事给我带来极大的心理阴影,即使现在大了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上次坐公交车迷路,爸妈不及时接我的电话,小时候被抛弃的感觉又会回来。虽然我知道早期爸妈要打拼才不得不把我安顿在奶奶家,但我还是觉得自己被抛弃,觉得自己不重要。三年级,我被接回家,和爸妈、妹妹一起住,但是我时常感到妹妹和爸妈才是一家人,而我是局外人。我知道爸爸对我比对妹妹更关注,有时候甚至会讨好我,但是我依然无法和他亲近,我想:这时候来补又有什么用呢!妈妈对我的学业要求比较高,而且她还有些完美主义,我从小到大一直在朝着妈妈的期待努力,但妈妈总不满意。我前十名了,妈妈会期待我第五名,我第五名了,妈妈会期待我第三名。所以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总是觉得自己可以更好,总想要一个更完美的自己。现在,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我唯一比妹妹好的就是成绩,现在我什么都没有了,感觉自己糟糕透了!
困惑焦虑心态二:
我有些内向,考虑问题相对深刻也容易钻牛角尖。我还发现,我不管和男同学还是女同学打交道,一开始非常容易建立关系,也容易看到对方的优点,会把对方想象得非常美好,但是相处久一点,我就能发现问题,容易失望,过一阵子就不欢而散了。我似乎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对自己非常不满意的同时也很难对他人满意。但是我又非常渴望和别人精神上的相遇,所以在友谊上也非常矛盾。我看不上自己,也看不上别人,在集体中总是有疏离感,就像感觉妹妹和爸妈才是一伙的,而我是局外人。我看到他们开心地笑,看到妹妹无所顾忌地朝爸妈发火,非常羡慕。可是我不行,我总是害怕融入关系。
困惑焦虑心态三:
我非常讨厌女生喜欢我,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喜欢,觉得男女之间的喜欢是恶心的。矛盾的是,随着成绩日渐下降,我沉迷于追星,追的又是女明星。我花巨款集全了一整套明星卡,还是限量版的。暑假现场看演唱会,看到女明星在舞台上指着我,看向我的时候,我觉得被无条件接纳了,被看见了,竟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我把爱都献给了我喜欢的女明星,爸妈说我变态,在生活中嫌弃指责他们,看不见他们对我的付出,但是女明星只朝向我看一眼,我都会激动一个月。我对明星的爱是无条件的,同时我也非常恨我的父母,我感觉要是我成绩不好,他们就不爱我。他们最怕我不去上学,最怕我的成绩不好,他们喜欢的是妹妹,他们可以给妹妹买学区房,但是不会因为我喜欢追星而补偿我一些,我也需要爱啊。一套学区房多少钱,而追星的我才花他们多少钱?如果爱我,那就给我钱追星好了,其他没什么好谈的。
【心理词条:理想化】
与小帅的故事相关的心理词条有好几个,比如自恋、完美主义、内化、强迫性重复、隔离/疏离……今天我们来聚焦心理词条“理想化”,和大家深入聊聊这个心理防御机制。
理想化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在亲密关系和恋爱关系中,这一心理防御机制更明显,同时在人际关系、友谊构建还有自我认知层面也广泛存在。理想化是指个体想将他人或自己置于一个完美的、理想的状态之中,往往忽视其缺点和不足。这种现象在情感关系初期尤为明显,此时具有理想化特点的人倾向于看对方的优点,而对对方的缺点视而不见。理想化是为了让人们有更积极的动力,有更美好的期盼,对生活有更多的信念。人们通过这些想象中的完美形象,建立并维护自己的自尊。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理想化,在他们心中,偶像是完美的,老师是无私奉献的……幻想可以让青少年为此投入很大热情,甚至为之献身。如果将来发现这只是幻想,也会带来幻灭感。这种理想主义的严重幻灭往往会让人不再信任任何理想,甚至会攻击、嘲笑其他有理想的同学。
【案例总结】
根据小帅的故事,我们来尝试从更深层面理解他。
从内心需求与愿望的投射上看。
我们内心深处有着对完美伴侣、父母或朋友的渴望,这些未满足的需求和愿望被投射到了现实中的某个人身上,导致理想化发生。理想化是饱含着期待的,通过和理想化客体链接,获得自己没有的能力或力量。也就是说,个体认为自己没有那些能量,但又很渴望,通过向外抓取来满足内心的渴望。极端的理想化很难实现,也会带来与之相应的极端贬低,很难建立长期关系,正如小帅无法在长期交往中构建更深入的亲密关系一样。
从早期养育的情感匮乏上看。
匮乏往往会激发心理补偿。当人在现实中无法被满足时,会在幻想中寻找补偿。为了在心理层面上构建一个理想的世界,以应对现实中的不足,这就有了理想化。理想化成了逃避现实的手段,创造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但这种虚假往往让他们无法走进更深更信任更亲密的关系。小帅在童年时期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支持,到了青春期就在同伴身上寻求这种缺失的关怀,从而将靠近自己的同伴过度理想化。为什么呢?这其实源于一种饥饿感,也可以形容为“望梅止渴”,因为自己的肚子非常饿,就想象对面有一道美食。小帅在童年早期没有获得足够的、实在的、安全的、美好的依恋,所以在精神上是饥渴的。然而,理想化并不能真正切断焦虑的根源,反而可能会因为现实的无力感而加剧焦虑。当理想化的未来无法实现时,焦虑和不安全感将会再次升温,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从自恋倾向维度看。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理想化有时是自恋的表现,完美主义妈妈和小帅都有这个特点。当一个人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时,可能会将自己的理想投射到他人身上,期望对方完全符合自己的标准。这种情况下,理想化实际上是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我感不足。通过构建理想的未来,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一种虚拟的富足,这种感觉虽然短暂,但可以暂时缓解匮乏带来的痛苦。然而,这种幻觉性的满足往往是脆弱的。当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过大时,这种脆弱的满足感便会破灭,带来更大的心理冲击。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会陷入更深的失落感中,从而加剧对理想化的依赖。
从个案综合情况看。
精神科医生初步诊断小帅需服药。因此,在这个小帅自我崩溃重建盘整期,父母如果坚决撤掉他赖以生存的“奶嘴”——追星,小帅可能会发作。小帅的原发创伤是自卑,可能是认同了母亲理想化期待背后的害怕和贬低,然后小帅在学习中也一直用追求完美来应对,试图变成母亲认同的好孩子,耗竭的时候就容易自暴自弃。小帅常说白吃了父母的饭,白花了追星的钱,自己一无是处。小帅看不到在和父母的真实关系中的爱,他内心感受到和爸妈只有交换关系。小帅的父母承诺,进入班级前十可以现场追一次星,所以小帅的心里空落落的,孤独无依,越发想追星逃避,甚至想要离开这个没有爱的旧世界——这时候,小帅有两个策略,一个是背叛旧世界,故意花钱,做父母不喜欢的事;另一个是创造一个幻想的有无条件爱的追星世界。两个策略都可以通过追星来实现,所以小帅在重建期很难放弃追星,这是他自己创造的,唯一有爱有温度有“亲密关系”的世界。小帅这种青春期的崩溃会让父母感觉力不从心,对孩子和自己的养育失望怀疑,但家长和老师还是要理解孩子,陪伴孩子继续体验,学习成长,提高能力,构建新的更强健的自我,去攻克这道成长的难题。想要打破这个幻想,需要等小帅重建自信,也需要父母更多的看见,弥补早年缺失的陪伴和增强有质量的互动支持、情感交流。
就着小帅的故事,我们来总结一下理想化这个防御机制可能带来的后果。
理想化容易导致关系破裂。
随着时间推移,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逐渐显现,可能导致关系中的失望和疏远。一旦理想化的滤镜消失,个体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接受对方的真实面貌,进而引发矛盾和冲突。如果要维护一个完美的系统,这个维护所带来的成本消耗可能都足以导致系统崩溃。所以容易在自我内部关系和各类外部关系上不能亲近。
理想化导致认知偏差。
这种认知偏差有时表现为一种“选择性注意”,即个体只关注那些支持他们理想化思维的信息,而忽视或否认那些与理想相悖的事实。这种选择性注意加剧了理想化的倾向,也使得个体无法真实地评估自己所处的环境。比如小帅过度追星,执着地认为那是全世界无条件的爱,现实中却看不见父母的爱。于是在崩溃时,更加无心学业,选择逃避现实疯狂追星。
理想化导致匮乏,导致无法享受当下。
即使在当下拥有某些积极的体验或成就,个体也难以从中获得满足感,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始终被未知牵绊,总为未来的可能性担忧。匮乏引发过度理性化,虽然有助于个体应对某些现实问题,但也容易使个体忽视生活中的小确幸。匮乏也会带来内在冲突:一方面,个体渴望摆脱匮乏的状态,追求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难以在现实中找到解决匮乏问题的途径。个体往往会在内心构建一种理想化的“应然”状态,而与现实“实然”状态矛盾。
理想化导致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的理想化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持续地逃避现实中的问题可能会加剧焦虑和抑郁情绪,影响个体的情感调节能力。匮乏带来的情感压抑往往会使个体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面对积极的情境时,他们也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最后来说说如何应对理想化。
从养育视角来看,父母不能在早期养育中缺席过久,也不要过度照料孩子。试想,当一个人在空调房待久了,会不会觉得世界的温度本应如此?某天走出去,四季的风雨和温差变化恐怕都会让他不适。这里的空调房是一个隐喻。是对完美的、独属于自己的养育环境的隐喻。那些风雨温差变化,就是社会环境必然会有的评价、限制,甚至批评、否定、竞争、冲突等。
一个人最初的理想化环境是母亲的子宫。在子宫里,婴儿无须任何意志和选择,只需要经由脐带吸收母体的营养就行了。这是一个无冲突的环境,一个原初理想化环境。当婴儿脱离母体,那个完美环境就消失了。其实,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意味着更周全、理想的养育环境被打破和失去。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和孩子的身体和心理距离逐渐拉开。如果这个理想的养育环境的打破是循序渐进的,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是逐步后撤的,那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自然逐步往外界探索,经历必要和可承受的挫折,体验到自己并非全能,外界也不那么完美。他们开始接受环境的限制,也发现父母没那么完美,不能给他完全的满足,开始接受可能的失去,现实感增强,学会接受社会规则的约束,学会自律,有了自我的理想,并开始为之努力,独立发展,学会合作……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一个人的第二次出生,即成为自己的过程。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破除对自己、他人、父母、外界环境的理想化期待的过程。不破不立,破了这个理想化,大概就成了一个独立的自己,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破不了这个理想化,有可能一直对自己、他人和外界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得不到就抱怨,或者夸大自己的能力,做出冒险行为。
一个人无法破除理想化幻想,主要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前面描述过的,孩子一直被保护得太好,父母基于各种原因没法恰当地逐步撤离,没有给予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间。孩子没法养育出足够的能力应对挫折,适应变化,无法从理想化的环境中走出来。
第二种原因是养育者的恰当保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撤离得太急太突然。有些是客观原因,如某位重要养育者过早离世,或者离异造成的爱的失去等,或者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缺乏足够的支持等。当这些挫折超越了孩子可承受的能力时,不仅无法锻炼他们的适应性,反而可能使他们因为无法承受而从现实生活中逃离。
破除理想化,是一个人的重生之路,涅槃之旅。这个破是一个过程,并不容易。假如还是需要理想化给孩子暂时的慰藉,请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慈悲一点,允许它存在,要相信孩子会在被支持的情况下慢慢成熟。那么我们要陪伴孩子做到:
耐受住理想化破灭带来的痛苦。
成熟,就是一次次耐受住理想化破灭的过程。这里说的耐受并不是面对痛苦和失望波澜不惊,而是有勇气面对它们,相信每一段经历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反思理想化背后的深层渴望。
理想化破灭后,我们需要向自己的内在去看,去想一想,我们在那个人、那件事上投射的是什么样的完美形象,这通常和自己内心深层的渴望和需求有关。这是一个机会,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内在的渴望,把原先用来悲伤、愤怒和崩溃的能量收回来,不自责、不追悔,而是接纳它,试着去理解自己的内在发生了什么。
接受现实世界。
一个对人、事、物过度理想化的人,常常内心的是非黑白太过分明,缺乏灵活性。理想化破灭是一个机会,帮助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关系,试着接受灰色地带,变得更灵活、更有弹性、更自由。
学校教育有边界。
当理想化破灭,超出了家长、教师、学校期待的范围,就是有一定不可控因素,要及时帮孩子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甚至专业精神科医生帮助。孩子需要重建关系,在好的关系中重建自己,去通过爱的陪伴和支持,和家庭一起进步,体验这个理想化破灭、接受真实世界、自我成长的心理过程。
【真情提醒】
不是极端和过度的理想化就不是一件坏事,适度的理想化如果得到回应和满足,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依恋,让人们顺利地进入亲密关系,帮助人们和领导等权威建立良好关系,也帮助来访者和咨询师建立咨访关系。我们常说,一切教育源于关系,许多孩子会因为理想化一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从而认真学习这位教师所授学科。适度的理想化有益人的身心健康,过度的理想化则带来幻灭。自体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对应概念:如果一个人童年的理想化过程缺失,会让一个人一辈子寻求镜映、孪生与理想化的体验,去弥补那些最初的缺失。理想化和贬低总是“同时服用”的,下一期我们会聊聊伴随理想化的贬低。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