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之前,在大班项目课程“棉花那些事儿”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与幼儿共同体验了棉花的采摘、去籽、纺线等一系列活动。活动结束后,棉田里仅剩下光秃秃的秸秆。一位教师灵机一动:“这不就是纯天然的低结构材料吗?感觉很多区角游戏都能用。”于是,我们带领幼儿将棉花秸秆从田里拔出来,整齐地堆放在农场一角。一位教师满怀期待地说:“这么好的自然物,小朋友们肯定会拿来进行艺术创作。”还有的教师跃跃欲试:“我下次做环创的时候要用上这些棉花秸秆。”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这些教师眼中绝佳的自然材料竟无人问津,这不禁让我深思:如何让这些自然材料焕发生机?
案例描述
1. 是什么?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一次主题为“这些材料是什么”的“问题式”研讨活动。
教师1:这些是活动结束后的棉花秸秆,枝干有细有粗、有长有短。
教师2:我关注到了这些材料的颜色,类似于现在很流行的美拉德色。
教师3:棉壳看起来蛮有美感的,但不知道怎么用。
收集、梳理教师的反馈后,我又带着小朋友观看了这些秸秆的图片,请大家说一说他们眼中的这堆“自然物”是什么。
幼儿1:这就是一堆树枝,我上次想要拉一根出来玩,结果扯不动。
幼儿2:这是我们很久之前从田里拔出来的死掉的棉花。
2. 为什么?
经过梳理,我们发现教师眼中的自然材料是有一定美感的,但是不知道如何呈现这种美。儿童眼中的自然材料是可以用来玩的,但是不知道怎么玩。师幼为什么会对这堆秸秆“无从下手”呢?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解惑式”研讨活动。
教师1:我觉得这些自然材料特别适合秋天这个主题,但是暂时没有想到怎么呈现。
教师2:我也想把这些材料带给班上的小朋友玩,但是感觉材料很粗糙,存在安全隐患。
幼儿1:这些秸秆堆得太高,我够不着。而且它们也很长,我上次捡了一根秸秆,很费力才把它折断。
幼儿2:我捡了几个张开嘴的棉花壳,手被刺伤了,我就把它放回去了。
幼儿3:棉壳有点刺手,但是用来蘸颜料玩也蛮有趣的。
3. 做什么?
通过对幼儿和教师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师幼都有使用这些材料的想法,也了解到使用这些材料存在一定困难。于是,我们组织了一次“体验式”研讨活动,将研讨地点定在农场的棉花秸秆堆旁边。教师手忙脚乱地将高高的秸秆堆扒拉开,然后分小组思考“如何利用棉花秸秆”。
教师1:我觉得棉花根须像大狮子的鬃毛,我们小组想用这个做一个狮子头。
教师2:今年是龙年,我们可以用棉壳做龙鳞,棉花根须做龙须,棉花秸秆做龙角和龙身。
有了想法后,大家动起手来,没过一会儿,大家纷纷议论。
教师3:只有秸秆、棉花根须和棉壳很难进行创作,我们还需要底板、宣纸、画笔和颜料等辅助材料。
教师4:我们需要把长的秸秆锯短,太长了不适合手工活动。我们还需要强力胶,因为棉壳太硬了,用双面胶很难固定。
大家边做边增添辅助材料,一位教师将这些材料进行了记录和梳理(见下表)。
一番体验后,一位教师说:“我终于知道孩子们为什么不选这些材料了,不是他们不想选,而是他们选不了。我刚才制作的时候,要用美工刀把秸秆上的小枝条全部去掉,这对小朋友来说太危险了。”另一位教师说:“我也发现了,秸秆太长了,小朋友使用起来确实不方便。我们最好把这些秸秆锯成不同的长度,再根据小朋友的使用场景进行分类。”
“分类”这个词得到了较多教师的认同。于是,我们将秸秆锯成长短不一的小棍子,根据长度分层摆放在材料柜子里。为了消除安全隐患,我们还将棉壳从秸秆上剪下来,对棉花根须进行了清洗和晾晒,将这些放在小朋友易取易放的材料区,并提供了多种绘画辅助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
在接下来的“玩转自然物”创作活动中,这些一开始无人问津的自然材料变成了孩子们常用的游戏材料。比如,用秸秆和超轻黏土搭建高楼、制作小椅子,用棉壳制作风铃和龙尾巴,用棉花根须制作太阳的光芒和表演区的假发,等等。
案例反思
教师知道自然材料在幼儿游戏中的重要作用,也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自然材料,但是,“有想法无行动”的现象经常出现。就像本案例中的棉花秸秆,教师眼前一亮后,却没有后续跟进。如果教师对材料的利用意识淡薄、经验也有限的话,那么幼儿使用的可能性就会微乎其微。
我们通过三个阶段的深入研讨——从“问题式”的初步探讨,到“解惑式”的深入剖析,再到“体验式”的实践应用,即“述”表象、“辨”本质和“行”所获,真正将自然材料作用于课程体系,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
1. 述——用儿童的视角发现问题
在收获棉花后,我们发现棉花秸秆无人问津,引导教师从儿童的视角描述这些材料的自然属性,实事求是地描述当前的使用困难。正是儿童视角让教师有机会重新审视材料的价值,发现那些被成人忽略的问题。比如,秸秆堆放得太高,没有考虑幼儿的身高和实际取放材料的问题;秸秆类的材料比较单一,缺乏辅助材料;秸秆、棉壳上的倒刺有安全隐患等。教师自己找到问题,才能适时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创作材料和创作空间。
2. 辨——用专业素养丰富课程资源
如果问题聚焦不准,缺乏深度,就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使具体行动难以落地。恰当的问题能够促进对方深入思考并给出精准的回答。在本案例中,教师观察到秸秆从引人关注到被忽视的变化,围绕“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行动”等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的研讨活动。对当前问题的探索欲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感有助于教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思维碰撞中,教师调动丰富的教育经验,创新了教学策略和手段,探索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方式,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自由且有趣的学习环境。
3. 行——用体验和操作落实儿童本位
单纯的观察与讨论往往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教师才能深切体会幼儿可能面临的困难。“体验式”研讨强调教师在指导幼儿之前,先自己动手操作,并针对潜在问题确定解决策略。在动手的过程中,教师深化了对儿童本位教育理念的理解,让教育更加贴近儿童的实际需求。随着棉花项目课程的深入推进,教师在开放、多元的实践环境中不断探索自然材料的作用,通过亲身体验来完善教育策略,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指向幼儿教师课程胜任力的‘百雀驿站’叙事研究”(课题编号D/2021/04/1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将军山幼儿园)
责任编辑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