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班上有两名同学因为值日任务分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找卫生委员了解情况,发现此类问题在各小组屡见不鲜。一个本来很团结的小组因为值日产生了不少矛盾,显然,加强值日小组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发现值日细节,整合值日项目
与卫生委员和小组长多次沟通后,我发现,在实施小组分工值日的过程中,小组长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小组成员总认为自己干的活最多、最累,值日时抱怨连连;对于有些临时任务,大家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做,最后这些事情就落到了小组长的肩上,导致小组长的任务越来越重。小组长不仅没有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还承担了很多额外工作。
面对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值日到底需要干些什么。我没有直接制订值日表格,而是在班级发起了一个讨论:说说值日需要做的事。我通过“星语信箱”收到了很多小纸条,然而,纸条上的内容却让我有些失望——大家认为值日需要干的就是扫地、拖地、摆放桌椅、擦黑板。
我提醒他们,除了这些常见的任务外,还有许多容易被忽视的“小事儿”。慢慢地,孩子们有了新发现:婷婷找出了在扫地过程中容易忽略的角落,还附上了一张示意图;小杰罗列了所有在离开教室时需要关闭的电源;晴晴指出要及时清理教室绿植的枯叶;小远居然想到在离开教室时要把窗帘拉至同一侧并整理好……看着纸条上这些稚嫩的字迹,我由衷地感到欣慰:他们开始把班级当作第二个家,并希望这个家变得更加整洁、明亮。
值日内容多了,小组长却犯愁了。原来只有几项简单的任务,现在大大小小的值日内容多达十几项,如何清晰、高效地分配任务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于是,我把值日内容分为“扫、拖、擦、摆”4大类。顾名思义,“扫”涵盖了所有需要动用扫帚的项目;“拖”包括了值日中所有用到拖把的项目;“擦”包括了值日中所有用到抹布的项目;“摆”包括了值日中所有需要整理归位的项目。这样一分,值日中的“小事儿”也都能有对应的归属类别,小组长在分配任务时也更加方便。即使遇到未考虑到的值日内容,也不用苦恼,将其归入相应的类别即可。
开展岗前培训,人员竞聘上岗
值日内容被分为扫、拖、擦、摆4类后,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各项任务的工作量不同,孩子们在追求他们眼中的公平时产生了矛盾。小组长反映,在分配任务时,大家往往倾向于选择看似轻松的工作,而非自己擅长的。这不仅影响了值日的质量,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由分工不合理引发的矛盾。
比如,小明在之前的值日分配中负责拖地并且拖得很干净,可是,他觉得拖地太累了,“摆”的任务肯定更轻松,就主动承担了“摆”的工作。然而,小明平时就大大咧咧的,做事不够细心,桌椅并没有摆得横竖对齐,该摆的花草也随意放置,班级物品经常未能及时归位,导致要用的时候找不到。显然,他没有高质量地完成“摆”这个他认为轻松的值日任务。
我想,这不是孩子们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少干家务,他们不知道怎么做也很正常。于是,我在班会课上详细讲解了扫地、拖地、擦拭和整理物品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光有理论还不够,真正的理解和领悟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深化。刚开始,每天的值日时间,我会分别对当天的值日生进行一对一现场培训,并鼓励他们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在小组内互相指导。每当发现他们的操作不符合标准时,我都会及时介入,亲自示范并纠正。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提高了值日效率,还增进了对彼此的理解。一位小组长说:“我之前误会玲玲了,原来她并不是故意偷懒,而是真的不会做。”
此外,我还积极与家长沟通,发起了“我向父母寻经验”的劳动实践活动。这一举措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还促进了他们与父母的交流,进一步实现了家校共育。一位家长欣喜地告诉我:“这个活动真好,孩子升入初中后,别说一起干家务了,好好说句话都难,现在居然主动问我怎么扫地才能扫干净。”
一段时间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劳动经验,我在班级开展了值日岗位竞聘,谁做得好、做得快才能负责心仪的值日项目。孩子们为了负责自己想干的项目,开始想办法、动脑筋。小敏为了将桌椅摆齐,选定了每一行和每一列的参照物;航航为了把地拖干净,准备了一个小铲子,以应对地面偶尔出现的难处理的污渍;小贤为了把220a6152ac84b24176175d4f886a6b89d41d7c0ab8b4553635e5fbe93b83e1ea玻璃擦干净,准备了两种材质的抹布;等等。
在岗位竞聘制度的激励下,孩子们想的不再是“我能不能少干一点”,而是“我怎么争取到我想干的项目”。这种转变让孩子们更加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而不是纠结“到底该谁干”。思想的转变带来了行动的转变,小组内因为值日分工产生的矛盾渐渐少了。
精简值日人员,控制值日时间
孩子们值日的劲头终于起来了,我还没高兴几天,就被学校多次告知我们班的学生离校时间过晚。这让我感到困惑,因为为了让孩子们能早点离校,每个值日小组都有8名同学,每两名同学负责一个项目,按理说时间应该非常充裕。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带着疑问,我偷偷观察小组的值日过程,很快发现了问题:七年级的孩子自制力相对薄弱,玩心还比较重。值日人员充足了,反而让他们在值日时有时间聊天、追逐打闹。于是,我决定精简值日人员,由之前的8人减至4人,每人独自负责一个项目,并将值日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
当我向孩子们宣布这一决定时,他们都觉得4个人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所有值日任务。可是,为了保住自己喜欢的值日项目,孩子们也只能铆足劲干。实践证明,只要不分心,专心劳动,每个小组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值日任务。
看到大家已经适应这样的值日节奏,我在班级开展了“值日时长挑战赛”。规则很简单:在确保值日质量的前提下,值日时长最短的小组将在下周免除一次值日。
挑战赛开始后,为了获得奖励,孩子们想尽办法节省时间。拖地的同学会提前把拖把洗干净,放学时直接开始拖;扫地的同学会在课间主动维持卫生;负责“擦、摆”类工作的同学利用课间零散时间把能做的都先做了。个人的值日时间缩短了,小组的整体值日时间自然就缩短了。但如果想进一步缩短时间,小组长就需要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精心规划值日顺序,确保小组成员紧密配合。比如,有的小组从靠窗一侧开始扫地,使扫地与拖地能够同步进行,大大提高了效率。小组成员还会主动伸出援手,互帮互助。比如,有的小组为了避免重复劳动,4个人一起摆齐桌椅后,再开始扫地、拖地,避免摆放桌椅时对已清洁的地面造成二次污染。每当目睹其他小组迅速完成值日工作时,小组间便会自发地交流学习,被讨教的小组也毫不吝啬,乐于分享。
孩子们从斤斤计较到精诚合作,小小的措施不仅解决了值日问题,还引导他们在值日的过程中践行班级的培养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无形之中,班级文化也“值”于孩子们的内心。(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一中学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