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欣赏一首由苏轼所作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大家并不陌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集文学、书画和美食于一身的北宋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惠崇,北宋画家、僧人。他能诗善画;能诗,为宋初“九诗僧”之一;善画,尤擅长画水乡景色,点缀鹅、雁、鹭鸶,人称“惠崇小景”。《春江晚景》就是他的得意之作。刚刚坐上升职小火箭的苏轼,原本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看到画中所描绘的秀丽春色,更是喜上加喜,一阵行云流水,唰唰唰,就完成了这首著名的“看图写话”。
诗的前三句描绘了画上的早春风光,而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却是诗人自己的想象。那么,你知道苏轼为什么会联想到河豚吗?
这是因为苏轼本身就是一个十足的“吃货”,除了诗和远方,唯有美食不可辜负!无论到了哪里,苏轼都会第一时间寻找发掘当地的美食。他在《惠州一绝》中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海南食蚝而美,给儿子写信“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他发明的羊蝎子、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美食更是无时无刻不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对于这样一个“好吃”的人,又怎能轻易忘掉河豚这道美食?
据宋人孙奕的《示儿编》卷十七记载:苏轼居常州时,当地有一个善烹河豚的人家邀请他去品尝河豚。没想到,席上苏轼一言不发,只顾埋头大吃,大家不免有些失望。没想到苏轼吃完后放下筷子,大叫一声:“食此人间美味,真是死了也值!”众人这才回过神来,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都知道河豚有毒,若烹饪不当将危及生命,但为了解馋而置生死于不顾,苏轼对河豚的偏爱可见一斑。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记载:长江中下游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芦芽)、菘菜三物”烹煮河豚为最相宜,也就是那一带的土人吃河豚的必备三物,就像我们现在一提到盖饭就会立刻想到西红柿炒鸡蛋一样。
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中注解这首题画诗时也专门提到:“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因此苏轼看见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如此看来,这首诗的背后还藏着烹饪的技术,若除去了蒌蒿,这道美食便荡然无存了。美食家苏轼深谙此道,在诗中联想到河豚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景是人生的追求,烟火又是尘世的不舍。由此,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虽然美好,但是作者更爱人间的生活。在苏轼的旷达乐观深处,也许隐藏着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诗词小问
1.下列关于美食的诗词与苏轼无关的是( )
A.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B.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C.鲈肥菰(gū)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
D.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2.( )称苏轼为“造酒实验家”。
A.林语堂 B.余光中
c.余秋雨 D.巴金
(答案:C、A)
诗词外话
苏轼喜好酿酒,可惜技术实在一般。被贬黄州后,苏轼常常抱怨那里的酒不但难喝,而且价格昂贵,于是自己亲自动手酿造蜜酒。结果苏轼酿的蜜酒不但味道苦涩,还导致客人们喝了之后腹泻。但苏轼却不以为意,觉得酿酒嘛,自己高兴就好了,至于客人喜不喜欢,那又关我何事!被贬惠州时,他又新酿了一种酒,自称“桂酒”。长子苏迈与三子苏过端起酒碗喝了一口之后,就打死也不肯再喝了。连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也称其为“造酒实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