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进技术多样化进步是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战略选择,亦是推进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06—2022年63个国家35个行业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技术多样化进步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关系以及新质生产力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显示: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是技术多样化进步影响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中介渠道,即技术多样化进步可经由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不同技术前沿距离、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情况下,技术多样化进步对距离技术前沿近的国家、高技术密集行业的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门槛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多样化进步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基于此,提出创设技术多样化进步环境、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以及制定“质智”提升计划的政策建议,希冀为助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技术多样化进步;全球价值链;新质生产力;技术组合;技术结构
一、 引言
在区域价值网络深化、国家间经济依存度提升的影响下,全球价值链的复杂性持续增加,使得全球贸易联系呈现更多边、更多维的交流形式[1],对全球经济格局、供应链演化乃至相关产业全球价值链位势变化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就现实情况来讲,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追随的生产环节“碎片化”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仍旧长期存在[2]。为加速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重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1。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加强全球价值链治理与自主创新,对发展中国家尽快摆脱“微笑曲线”低端位置[3],促进产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延伸产业链和供应链、拓宽产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渠道的循环动力,技术多样化进步能够催生全新生产力,助力原有技术实现“颠覆性”创新进步,加快产业结构智能化升级,以此增强产业比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推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由此,如何抓住技术多样化进步契机,加速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已成为当前各界的关注重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全新增长引擎的带动下,数字经济持续发展、数据要素赋能千行百业的乘数作用逐渐突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3。新质生产力能够改造和重组生产要素,打造更具创新性和高质性的生产力[5],引领相关产业向高融合性和强超越性方向发展,进而塑造产业国际竞争力,推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同时,以“算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人工智能、脑机接口、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对数据对象进行深入挖掘、整合运用,帮助发展中国家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和全球价值链的有利位置[6],进而促进其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由此,探索技术多样化进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间的相互联系,认识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影响机制及背后逻辑,对于丰富技术多样化进步、完善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经验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二、 文献述评
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已有文章大多从分工结构、要素禀赋结构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等角度切入,就技术进步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具体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杨仁发等[7]指出,技术进步是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的重要驱动力,能够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从垂直专业化向网络连接转变,加速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徐晓慧等[8]表示,技术进步能够影响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是全球价值链分工、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决定性因素。郑江淮等[9]认为,在技术进步的加持下,不同国家及行业能够通过先进技术增强其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国家全球价值链位势提升。由上述文献可知,技术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需注意技术进步属于一种宏观概念,少有文献由“技术发展与原有技术的紧密程度”这一视角出发,探索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演变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还应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影响。考虑到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有关研究尚待深入,本文从理论层面切入,梳理已有关于新质生产力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间联系的研究。新质生产力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资料[10],培育前沿技术,推进新一轮产业革命,促进要素优化配置、生产高效运行,为相关产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提供可持续性和智能化的新型支撑[11]。详细而言,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发展,提升相关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12],推动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是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锚点之一[13]。
在梳理学界现有研究后可以知悉,技术进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相关研究已相对丰富,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拟从如下角度进行突破:第一,从研究内容方向切入,将技术多样化进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纳入统一框架开展实证研究,对技术多样化进步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影响机制、作用程度及差异化效果等方面进行解析。第二,从实证策略方向切入,在兼顾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整体影响的基础上,从技术距离、行业技术密集度差异化方向着手,对技术多样化进步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开展系统化异质性分析,为发挥技术多样化进步的正向促进作用、加速相关产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进行有益经验补充。
三、 理论假设
技术多样化进步是指产业扩展技术领域所引起的技术组合和技术结构的变化[14],能够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从垂直专业化向链接网状化转变[15],是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的重要驱动力。详细而言,技术多样化进步具有创新溢出效应与劳动力质量提升作用,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力质量,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第一,技术多样化进步能够发挥创新溢出效应,促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技术多样化进步通过衍生多种技术合作、技术转换等平台,促进相关产业技术共享,有效打破关联行业企业间技术鸿沟,释放其创新溢出效应。得益于此,产业间各类要素流动速率及质量得到大幅提高,这能够促进生产方式创新及经营管理手段突破[16],增加生产制造等各环节附加值[17],并以此支持相关产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第二,技术多样化进步能够发挥劳动力质量提升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技术多样化进步能够促进高效率技术渗透至生产层面,拓展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扩大相关产业对高质量劳动力的需求,推动相关从业人员向掌握核心技术研发、企业运行管理以及构建品牌形象相关的管理型和服务型人才迈进,有效提升劳动力质量。在此助力下,高质量劳动力体量逐步得到扩容,劳动力与生产技术的适配性得到提升,相关产业加速融入全球化生产,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球价值链位势得到攀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具有正向促进推动作用。
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能级跃迁,其是以新技术与新要素紧密结合的生产力新形态,能够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创造条件。技术多样化进步有助于新技术引入、现有技术改进以及生产方式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颠覆以往产业和技术革命的一般形式,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18],可以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驱动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一方面,技术多样化进步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加强要素跨时空流动,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一,技术多样化进步能够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方式,以全新生产技术渗透至传统行业[19],促进现有行业传统的发展模式的拆解及融合,加快不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第二,技术多样化进步能够凭借先进技术加强不同生产要素的跨时空流动,在整合信息流、物质流及资金流的同时,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打破产业发展对要素配置传统路径的依赖,进一步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助于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促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随着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业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程度将得到大幅提升,这能够增加产品附加值,助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同时,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促进相关产业向指数型、集约型、高效率的增长方式迈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集群,以此整合不同产业的空间发展优势、寻获并配置全球资源,加速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新质生产力是技术多样化进步影响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作用渠道,即技术多样化进步可经由提升新质生产力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产生促进作用。
短期来看,技术多样化进步促使不同类型知识重新组合,组合后的技术成果通常具有生产成本高、市场渗透性较弱及潜在用途不确定性等特征[20]。这使得技术多样化进步对产业升级、资源配置的积极影响存在一定时滞性,对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促进作用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中期来看,技术多样化进步程度提升,技术研发成果得以发展及扩散,极大降低了创新主体的研发风险,促使相关行业步入成熟阶段。由此,产业生产效率及产品内含附加值大幅提高,能够助力相关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位势得到攀升。长期来看,技术多样化进步可能在淘汰过时技能、知识和落后产能的同时,扩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技术鸿沟,甚至导致创新资源分配不均进而抑制“创新边缘”产业发展,这反而不利于全球价值链位势广泛而全面的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技术多样化进步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四、 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3—2022年为研究区间,探究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影响作用。本文所用原始数据选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库、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其中,亚洲开发银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更新频率较高,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多个国家及地区的相关数据,具有样本截面数据较大的优势。因此,本文最终筛选包括中国、美国等62个国家及地区共计35个行业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2. 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GVC])。当经济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位势上游时,该经济体产品附加值在整个出口中所占比例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较高。基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概念及对外贸易、出口贸易的分解结论,本文参考张倩男等[21]的研究,采用如下算式进行测算:
[GVCpositioncit=ln(1+IVcitEcit)-ln(1+FVcitEcit)] (1)
式(1)中,[Ecit]代表由产品附加值计算获得的出口总量;[IVcit]代表间gJqDBDPq5jY0ss6FYEcUCg==接出口增加值;[FVcit]为国外增加值。[c]、[i]和[t]分别代表地区、行业与年份。
(2)核心解释变量
技术多样化进步([TEC])。本文参鉴郭颖等[22]的研究,利用专利申请数据对技术多样化进步情况展开测算。专利申请数据中的IPC代码根据不同技术领域拟定,能够准确反映不同技术领域的发展情况。是以,本文借助专利IPC编码的前四位数据划分技术大类,以此构建现行技术优势:
[TECcjt=patcjt/jpatcjtcpatcjt/cjpatcjt xcij=0,TECcjt<11,TECcjt≥1] (2)
式(2)中,[patcjt/jpatcjt]代表[c]地[j]技术在总技术生产份额中的占比;[cpatcjt/cjpatcjt]代表[j]技术在全国总技术生产份额中的占比。当[t]年[c]地[j]技术的生产份额≥全国均值时,表示[c]地[j]技术就具有比较优势,此时[xcij]=0。在此基础上,计算获得历年[c]地优势技术数量,以衡量技术多样化进步值[TDct]:
[TDct=xcjt] (3)
构建技术比较优势矩阵([M=(Mcj)]),以反映[c]地的[j]技术是否为优势领域技术。进一步地,测算[c]地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优势领域的最小概率([φjj])。具体算式为:
[φjj=cMcjMcjmax(kj,0,kj,0)] (4)
式(4)中,[kj,0]、[kj,0]分别表示当期[j]、[j]技术在多少地区内同时表现出领先优势。经由计算地区内两种不同技术之间的领先优势,可获得[j]技术与地区所有技术的关系,定义为技术密度([DEN]):
[DENcjt=jxcj×φjjjφjj] (5)
式(5)中,[DENcjt]反映[t]年[j]技术创新时与原有技术之间的综合联系。为规避地区技术水平可能引致的结果偏差,引入相对技术密度指标进行后续计算:
[ωcjt=DENcjt-(DENct)0σ0(DENct)] (6)
当相对技术密度[ω>0]时,表明该技术在[c]地中存量相对较小,属于不相关技术多样化;当相对技术密度[ω<0]时,表明该技术在[c]地中存量相对较小,属于相关技术多样化。
(3)中介变量
新质生产力([NQP])。全要素生产率的涨幅能够表征要素配置、生产发展水平,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23]。因此,本文创新性采用全要素生产率对新质生产力加以表征。具体地,采用MaxDEA软件测算全局参比Malmquist指数,以测算不同(国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其中,产出变量以各地区(国家)实际GDP衡量,投入变量以资本存量与劳动投入共同衡量,最终得到2013—2022年各地(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4)控制变量
为规避其他因素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造成的影响,本文筛选如下控制变量纳入研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外商企业规定资产净值反映;制度禀赋([GOV]),利用政府消费支出与地区GDP之比衡量;资本禀赋([CAP]),通过资本形成总额与地区GDP之比刻画;自然资源水平([RES]),采用各国矿石、金属产品及燃料出口量与总产品出口量的比值衡量;劳动力成本([CNI]),通过人均国民收入表示;行业规模([SCA]),采用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年末人数衡量;行业生产配套能力([SUP]),使用各行业消耗国内中间品与行业总消耗中间品之比刻画。
3. 计量模型
(1)基准回归模型设定
本文构建如下基准回归模型,就技术多样化进步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实证关系展开探索:
[GVCit=α+βTECit+γXit+μi+δt+εit] (7)
式(7)中,[GVCit]、[TECit]分别表征被解释变量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核心解释变量技术多样化进步。[α]为常数项,[β]、[γ]分别代表技术多样化进步和控制变量的影响系数,[Xit]为控制变量集,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禀赋等7个控制变量。[μi]、[δt]表征年份、行业固定效应,[εit]是随机扰动项。
(2)中介效应模型设定
本文参考江艇[24]的研究思路,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技术多样化进步是否通过促进新质生产力影响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
[Mit=D0+D1TECit+γXit+μi+δt+εit] (8)
式(8)中,[Mit]表征中介变量新质生产力。当系数[D1]在统计水平上具有显著性时,则可证明技术多样化进步能够通过新质生产力这一媒介作用,促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即存在新质生产力的中介效应。但需注意,式(8)模型虽已通过理论证实,但仍缺乏足够经验证据。因此,为保证研究严谨性,本文参考赵亚南等[25]的做法,构建如下模型:
[GVCit=δ0+γXit+μi+δt+εit] (9)
式(9)中,[δ0]是常数项,其余变量解释与式(7)保持一致。
五、 实证结果与分析
1. 基准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逐步添加变量的手段lF+Fu2JFQSuqIrRx277wTg==对前文式(4)展开固定效应回归,具体回归结果详见表1。由列(1)数据可知,技术多样化进步的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技术多样化进步能够显著促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列(2)至列(4)数据显示,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促进作用并未产生显著变化。列(5)为同时控制年份、行业固定效应及添加全部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由完整的估计结果不难看出,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由此,假设1得到验证。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技术多样化进步能够破除技术“卡脖子”瓶颈,促进产品工艺升级、质量升级、功能升级,以此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助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
2. 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问题
为缓解遗漏变量和双向因果引致的内生性问题以及结果误差,本文采用构建工具变量的方式展开进一步检验。具体而言,构建技术多样化进步的工具变量。参考冯挺等[26]的研究,本文采用探索式创新水平([IV])衡量技术多样化进步。具体地,采用地区专利IPC分类号数据判断专利是否属于新型技术领域,计算公式如下:
[EIi=NPi/TPi] (10)
式(10)中,[TP]代表窗口期内某地区申请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的总数,[NP]为同时期在新技术领域申请的发明与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总数。采用该变量构建技术多样化进步的原因在于,从相关性角度分析,某地区探索式创新水平能够反映地区技术创新氛围、技术知识的深度,直接影响技术多样化进步水平;从外生性角度分析,探索式创新的成果转化周期较长,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影响较小。技术多样化进步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详见表2。
(2)延长时间窗口
本文采用延长时间窗口的方式检验“技术多样化进步能够促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这一结论,由“核心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双重维度开展变量时间维度调整。第一,对技术多样化进步作滞后1—3期处理,经过变量数据处理后再次开展回归检验,具体结果详见表3列(1)至列(3)。列(1)至列(3)数据表明,技术多样化进步滞后组别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65、0.177、0.145,均通过了1%统计水平检验,证明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促进作用在长期内持续有效,“技术多样化进步能够促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这一结论稳健成立。
(3)调整变量计算口径
本文采用调整变量计算口径的方式,就“技术多样化进步能够促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这一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参考郑江淮等[27]的研究方法,将核心解释变量技术多样化进步替换为平均相对技术密度([W.TEC]),再次开展回归分析,结果详见表3列(4)。数据显示,原有核心结论稳健不变。
3. 中介效应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新质生产力在“技术多样化进步—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中的机制作用,本文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数据表明,新质生产力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即新质生产力在“技术多样化进步—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技术多样化进步以新质生产力为媒介,促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假设2由此得证。这可能是由于,技术多样化进步能够催生出一批新业态、新事物、新模式,稳定群体就业、提升生活品质、改变生产方式,拉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此基础上,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突破相关长期禁锢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状态,提高地区自主创新水平,攻克价值链核心技术,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助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
4. 异质性检验
(1)技术前沿距离异质性
美国在研发支出、研究人员、研究产出等方面位居全球前列,使得其技术水平长期位于世界前沿。其他国家与美国的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导致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产生异质性影响。因此,本文以制造业为基准,在测算不同国家制造业细分产业技术水平与美国制造业相应细分行业技术水平的距离后,对其进行分组并开展异质性检验。具体步骤为:第一,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中的SEA社会经济账户数据,测算各国劳动生产率;第二,计算不同国家制造业细分行业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的比值,比值越大表示该行业技术前沿水平越高,并根据比值大小将样本划分成距离技术前沿近、距离技术前沿中等和距离技术前沿远3组,结果如表5所示。数据表明,相较于技术前沿距离中等和技术前沿距离远的国家-行业而言,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促进作用在技术前沿距离近的国家-行业内更为显著。
(2)行业技术密集度异质性
本文将样本行业分为高技术密集度行业、中高技术密集度行业、中低技术密集度行业、低技术密集度行业四类进行分样本回归,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匹配HS6位编码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第二步,基于OECD中公布的ISIC行业技术密集度分类标准展开样本划分。数据显示,技术多样化进步对不同密集度行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大小呈“高技术密集度>中高技术密集度>中低技术密集度>低技术密集度”。细究其因,高技术密集度行业具备专业人才、先进技术、研发平台等创新优势,更能释放技术多样化进步的正向作用,推动相关产业结构升级重塑,提高对应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
5. 门槛效应分析
本文将技术多样化进步设定为门槛变量,解析不同程度下技术多样化进步水平对全球价值位势攀升的差异化影响。建立如下具体门槛模型:
[GVCcit=α0+β1TECitI(qit≤θ)+β2TECitI(qit>θ)+γkXk+ϕt+λc+εct] (11)
式(11)中,[qit]表示技术多样化进步的门槛变量。当括号内条件得到满足时,[I(⋅)]=1,当括号内条件未得到满足时,[I(⋅)]=0。
经似然比统计法与Bootstrap自抽样法的门槛效应检验后发现,技术多样化进步通过双重门槛效应检验,且门槛回归数值在90%的置信区间显著,即门槛估计值具有稳健性。由此,本文借助双重门槛回归模型进行技术多样化进步适度空间的检验(表7)。数据显示,当解释变量未达到第一重门槛时(0.1837),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促进作用未显现;当解释变量跨越第一重门槛(0.1837)而未跨越第二重门槛(0.6614)时,技术多样化进步能够显著促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当解释变量跨越第二重门槛0.6614时,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促进作用逐步降低。经由上述分析可知,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影响作用具有非线性特征。
六、 结论与启示
1. 结论
本文基于2006—2022年63个国家和35个行业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技术多样化进步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之间的关系以及新质生产力的中介效应。结论显示,技术多样化进步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全球价值链位势受到技术多样化进步的催动而得到攀升。上述结论在经过工具变量法、延长窗口期等稳健性检验后仍具有可靠性。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在技术多样化进步促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渠道作用,即技术多样化进步可经由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助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异质性检验结果证明,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在距离技术前沿近的国家、高技术密集行业内的作用更显著。门槛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多样化进步与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2. 政策建议
第一,创设技术多样化进步环境。结论显示,技术多样化进步的催动效果能够促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首先,给予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资金、政策支持。各地政府应通过招标方式,为相关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开展创新研究活动提供科研项目、基地建设经费,以此提升技术创新的多样化进步发展水平,为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提供支撑。其次,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各地政府应加强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监督、评估,输送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事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工作,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推动地区技术发展向多样化进步方向迈进,促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最后,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讲座、宣传等工作,以此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打造有利于技术多样化进步的外部环境,助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
第二,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研究发现,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对促进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各地政府应适度超前布局6G、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提高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以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新动能。其次,构建未来产业体系和发展生态。各地政府部门应配合中央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在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同时,扶持未来产业链、建设先进技术体系、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进一步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为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赋能。其三,建立产业金融及合作机制。相关部门应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鼓励国内企业深度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合作,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为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搭建高水平的互联互通渠道。
第三,制定“质智”提升计划。前文结论显示,技术多样化进步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促进作用在高技术密度型行业内更明显。因此,诸如基础零部件制造、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等其他技术密集度行业应制定产品质量升级、生产环节智慧化转型的“质智”提升计划,助力相关行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一方面,制定产品质量升级计划。中低、低技术密集度行业应从产品本身着手,引进高技术密集行业的生产技术,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以此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领先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同时,技术密集度相对较低的行业应立足消费需求及产品市场的薄弱环节,提高产品创新投入,在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等基础技术领域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进一步跻身全球价值链高位。另一方面,制定生产环节智慧化转型计划。中高技术密集度行业则应把握数字化、智慧化发展趋势,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行业发展中的应用,促进信息共享、企业设备的监控和运维,打造智慧供应链,助力行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
参考文献:
[1] 张俊荣,张凯童,陈全润.数字经济对全球价值链参与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24(1):68-86.
[2] 刘宇英,盛斌.数字经济与全球价值链国内链长[J].财经研究,2023(4):35-49.
[3] 于春海,杨雯琦.“超级全球化”的终结——世界经济协作危机何以发生[J].文化纵横,2023(1):18-27.
[4] 洪银兴.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J].当代经济研究,2024(2):7-9.
[5] 宋葛龙.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与制度保障[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3):32-38.
[6] 张辉,唐琦.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J].学习与探索,2024(1):82-91.
[7] 杨仁发,郑媛媛.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及韧性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8):69-89.
[8] 徐晓慧,涂成程,黄先海.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全球价值链嵌入度:理论与实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0):51-68.
[9] 郑江淮,戴玮.发明人才跨国流动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行业异质性效应及其战略含义[J].经济管理,2023(3):5-27.
[10] 王胜利.习近平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24(1):39-46.
[11] 余南平,张翌然.国际关系演变的技术政治解释——以美国对华技术博弈为分析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4(1):3-20.
[12] 张姣玉,徐政.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审视、逻辑透析与实践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24(1):34-45.
[13] 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51-58.
[14] 郭颖,魏佳奇,段炜钰.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279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4(2):17-29.
[15] 张卫华,刘松竹,梁运文.全球价值链“互联网+”连接机理研究:态势演进与位势跃升[J].宏观经济研究,2021(1):66-78.
[16] 朱兰,王勇.人工成本与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18-132.
[17] 孙月梅.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韧性[J].现代管理科学,2024(1):22-32.
[18] 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19] 毛毅坚.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网络与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J].3a03eb5a22cc37e1d342996b6a7d4815现代管理科学,2024(1):33-43.
[20] 宋葛龙.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与制度保障[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3):32-38.
[21] 张倩男,苏莹童.数字贸易对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的实证[J].经济问题探索,2023(8):179-190.
[22] 郭颖,魏佳奇,段炜钰.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279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4(2):17-29.
[23] 祝红梅,王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着力点和四个协同路径[J].河北学刊,2024(4):23-29.
[24] 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22(5):100-120.
[25] 赵亚南,方炜.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3(12):178-182.
[26] 冯挺,祝志勇.探索式创新与企业韧性——来自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2):116-126.
[27] 郑江淮,冉征.走出创新“舒适区”:地区技术多样化的动态性及其增长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21(5):19-37.
基金课题: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数字经济与跨境贸易创新研究团队——基于大数据与数字贸易机器人”(项目编号:2023WCXTD024);2022年度校级“创新强校工程”项目(研究类)——数字经贸创新团队(项目编号:GKY-202209TD-9)。
作者简介:刘阳,女,广东科技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商法与国际贸易。
(收稿日期:2024-06-21 责任编辑:殷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