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地雷能形象地说明地道战的残酷,这把日本军刀是侵华日军留下的铁证,这两枚纪念章是日军发动‘七七事变’的见证……”沧州炼化行政事务中心员工李俊波,向前来参观的石化小学师生讲解着。
李俊波的家庭“抗战文物展览馆”免费向市民开放3年多,累计接待学生和群众1000多人次。他说,这是党史教育的活教材,可以让参观者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铭记历史,致敬英烈。
一把军刀开启的抗战文物
收藏之路
今年59岁的李俊波,舞刀弄棒的历史可追溯到孩童时代。1998年,他在沧州市旧物市场看到一把刀,虽吃不准刀的用途,只觉得适合练武,就买了回来。后经懂文物的朋友科普,这是一把侵华日军所用的32式乙型军刀,为侵华日军陆军军官使用。他拿着这把军刀,望着刀锋,别样滋味涌上心头。李俊波的曾祖父就是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
感受着抗战实物带给自己的心灵震撼,李俊波觉得,应该收集更多的抗战物品,让那段不堪回首的黑暗历史永远警醒后人。从那时起,李俊波开始搜集与抗日战争有关的资料与物品,踏上了抗战文物收藏之路。
工作之余,他辗转省内外的文物市场。北京、德州、衡水等地,跑了不知道多少次。和众多收藏者不同,人家拿到一样东西,首先考虑有没有升值空间,而他只看是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东西,有没有历史价值。他的收藏范围广泛,从刺刀、弹壳、地雷等武器,到日本军服、防毒面具、作战地图;从老报纸、老画报,到当年侵华日军军歌集;从纪念章到军票,都是他收集的目标。
“这些都是日军侵华的罪证,也是最好的教科书。”李俊波说。
他对收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李俊波妻子告诉笔者,李俊波平常买件新衣服都舍不得,可只要看到有价值的抗战文物,明知出价高也会想方设法买回来。他说:“这些抗战文物能够真实地还原一段段不能忘却的‘抗战记忆’,付出再多也值得。”
让侵华物证
更好地述说历史
随着抗战文物收藏的深入,李俊波不再是刚起步时的“盲收”。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花了很大功夫学习,订阅杂志,学习抗战历史。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让物证更好地述说历史。
他拿起两枚纪念章说:“这枚章正面是一个身佩军刀的日本军官手持望远镜远眺的图案,背面上半部分是飞机图案,下半部是长城图案,刻有‘支那军事纪念’‘昭和十二年’字样。”李俊波介绍说,昭和十二年即1937年,这两枚纪念章是日本发动“七七事变”的见证。他还有多幅用红色炸弹标注坐标的日军作战地图。李俊波通过查阅资料,证实这些被标注的地点均遭到过日军野蛮轰炸。
“这些作战地图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直接物证。”李俊波说。
从小喜欢看电影《地雷战》的李俊波,最喜欢收藏的抗战文物就是地雷。20多年来,他收藏了100多个品类,其中200多颗地雷,有铁质的、陶瓷的、石头的,被收藏界朋友称为“雷王”。在收藏地雷过程中,他还有一个意外发现,那就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地雷战,开展得很早效果也显著,他所收藏的地雷,有一多半来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最近几年,李俊波又有了一个新的收藏专题,那就是抗战时期的“良民证”。他说,每一件文物背后都镶嵌着一段历史,“良民证”见证着侵华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的种种罪恶行径。
李俊波现在收藏的“良民证”有300多个,涉及区域涵盖了日军侵略中国的全部地区。他说,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描写祁老爷子的长孙瑞宣,看到日伪制发的“良民证”时认为,这就是亡国奴的烙印。如今,展出这些“证件”正是警示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要不忘国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建起家庭抗战文物展览馆
截至目前,李俊波收藏的抗战藏品达2000余件。他多次向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捐献抗战文物,数十次为各种抗战展览无偿提供展品。他还曾应邀担任义务讲解员,累计为几千人次讲解。他多次被省、市、区评为优秀基层国防教育宣传员。
随着收藏的文物越来越多,李俊波有了新的想法。这些抗战文物不能光自己收藏,也不能局限于抗战纪念日参展,他要建一个家庭抗战文物展览馆,对外开放,让广大市民和学生在家门口就能免费参观。他要告诉孩子们,不能忘记历史的伤痕,时刻警醒,铭记国耻,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21年6月,李俊波的新房装修一新,他精挑细选了800多件抗战文物搬进去,家庭抗战文物展览馆正式开展。馆内,最吸睛的就是地雷。客厅的架子上、地上的筐篮里满是地雷,还有各式的军刀、工兵铲、烟盒、军服等。
他从桌上随手拿起一个折叠行军灯说:“你看,这灯可以在里面点上蜡烛,打开电扇都吹不灭,还不怕雨淋。”他又指着一张日军作战地图说:“我对比了现在的地图,发现当年这张地图位置标注非常精确,像这种小路,只有上山打猎、采药的人才知道。”李俊波经常告诉前来观展的孩子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努力学习,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才对得起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胜利。”
李俊波的家庭抗战文物展览馆开放以来,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附近的石化小学,还把李俊波的抗战文物展览馆,作为课外红色文化基地,聘请李俊波担任校外辅导员,分批组织学生参观。
笔者在采访中见到了来自沧州石化小学的师生们。副校长刘霞说:“来参观的是五年级部分学生。孩子们刚刚学完课文《地道战》。他们近距离接触这些抗战文物,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铭记历史。”
(责任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