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生的大爱人生

2024-10-28 00:00吴溪田国庆
雷锋 2024年10期

确山县志愿者协会会长、确山县好人协会会长、确山县蛟龙义务救援队队长,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河南省最美退役军人、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2023年度全国道德模范和最美退役军人候选人……在他的身上,有太多太多的称谓和荣誉,获得的奖状摆满了一间屋,佩戴的绶带挂满了一面墙,学雷锋、做公益、献爱心走过的路绘就了一幅大美的“中国地图”。

他,就是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被称为“活雷锋”的河南省确山县三源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生香园酒店董事长张大生。

“天中麦客” 收获中国

古老汝南,天下之中。据《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天中,即指今天的河南省驻马店市。如今,这里流传一句顺口溜:“吃不愁,穿不愁,开着收割机去旅游。”之所以能“开着收割机去旅游”,离不开一个名叫张大生的“天中麦客”。

张大生,1963年出生于驻马店市确山县农村,他从小就在尚武崇德、精忠报国的文化氛围中长大,并在适龄年纪应征入伍,成为原沈阳军区某部的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当兵第一年就立了功、入了党。退伍后,他立足河南是农业大省、确山是农业大县实际,看准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以军人的果敢和勇毅,敏锐捕捉时代发展机遇,利用退伍费加上借的钱购买了全县第一台收割机,由此走上了创业致富的路子。

“我是确山县第一个买收割机的机手,买了收割机后效益还不错,第二年又买了一台。”张大生说,周边的人看他买收割机比较挣钱,不少农民都很心动,纷纷向他打听行情想跟着干。为了让大家买到质美价廉的农机,且出现问题后还能有很好的售后服务,他便主动与生产厂家联系,抓住机遇借势成立了自己的农机经销公司。

热热闹闹一阵过后,随着购买收割机的农户越来越多,本地小麦收割出现供大于需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张大生把眼光瞄向外省的小麦收割,经过各地大量的调查论证,又适时牵头成立了跨区作业队,组织大伙儿抱团发展。从全县购买大型小麦收割机第一人、中国第一批跨区作业机手,到拥有300多台机车、1200多人参与的庞大收割队伍,张大生成了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领路人。

在这支队伍中,有党员、群众、贫困户,也有下岗职工、复员军人……每到麦收时节,作业队伍从确山县浩浩荡荡出发,由南到北、从东到西,足迹几乎遍布全国所有小麦主产区,成为中国大地上一道流动的亮丽风景线。经省、市主要媒体和中央电视台报道后,张大生和他的“天中麦客”作业队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在每年全国小麦开镰仪式上,张大生多次被推荐代表作业队发言致辞,农业部和河南省主要领导也多次到收割现场看望并给予表扬和鼓励,称其为全国最大的跨区作业队。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数”。对于出生农家、长于农村的张大生来说,从小就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希望乡亲们早日过上好日子、富日子。因此,从组建合作社之初,他就秉承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并为此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对于买不起收割机的农户,他承诺只需交一点定金就可以把收割机开回家,很好地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对于找不到活干的农机手,他又主动邀请他们加入跨区作业队,带领他们走南闯北去创收。在他的带领下,很多贫困农民不仅快速走上了致富道路,还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典型,真正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人生目标。

“天中麦客、收获中国”,张大生创业之初提出的这一口号,如今已由理想变为现实。可以说,当下中国只要有种小麦的地方,就有张大生带领的“天中麦客”的身影,这也成为中原大地农业跨区机收的一个响当当的知名品牌。截至目前,河南省驻马店市的农机收入,每年达到十几亿元,真正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愿景。

走近英雄 传递血脉

确山县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也是抗日英雄杨靖宇的家乡,新四军第二、第四、第五师从这里走向抗日战场。作为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张大生来说,家乡的红色历史耳熟能详,从军的经历又让他对部队对军人有着一份特殊情感,内心始终充盈着对英雄的无限崇拜与敬仰。

有一次,张大生从电视上看到的一则“寻找抗战老兵”的新闻,触及了他内心深埋已久的一个想法——寻找抗战老兵并为他们做点什么。念头一旦破土,就不可阻挡。当年在这里战斗过的老兵如今在哪?他们的身体状况、生活情况怎样?

通过多种渠道,张大生很快在确山县域内找到了健在的10位新四军老兵。“他们都是人民的功臣啦!”走进老兵们略显简陋的家里,看到他们沧桑的面庞,张大生就像看到了自己的老爹老娘,感动得落了泪。从此,除了定期给老兵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和时令衣服之外,他还时常将这些老兵请到自己的饭店,给他们过建军节、重阳节和元旦、春节,听他们讲述当年抗战的故事。

“抗战老兵都是民族英雄,现在健在的也都八九十岁了,并且大多数伤病缠身,再不为他们尽点心意就来不及了。”随着和老兵们感情的拉近,张大生意识到寻访抗战老兵不仅是一件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大事、实事,更是一件与时间赛跑、与速度抢人的急事、难事。为此,他一边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战友帮忙寻访,一边和当地民政局、档案馆、纪念馆联系,将寻访的触角延伸到全县和整个驻马店地区,在自家大门口挂上“抗战老兵民族脊梁,如有困难随时相助”的牌子,并注上了自己的名字和电话。

一传十、十传百,“张大生在寻访抗战老兵”“抗战老兵有困难找张大生”的消息很快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慢慢地,他的家里成了抗战老兵聚会的“落脚点”“接待站”“保障地”,很多老兵主动与他联系。99岁的抗战老兵吴国献家庭困难,他每年都亲自驾驶大型收割机帮助收割麦子,并晒干入仓;抗战老兵郭景科骨折,他每天派人送去可口的饭菜,一直到身体痊愈;抗战老兵徐德炳家失火、房屋倒塌,他出资5万元带领30多名工人帮助重建住宅……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在遍访全县、全市抗战老兵的基础上,张大生又产生了一个更宏大的愿望,那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寻访抗战老兵。为此,他带领志愿者重走长征路,看望慰问沿途所有寻访到的抗战老兵。在川陕边区,他探望了两次过雪山的女红军老战士张瑞荣;在西部战区总医院,他看望了7岁参军、9岁参加长征的老红军向轩老人;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地小金县达维镇,他慰问了老红军的后代及烈士陵园守墓人;他还专程到东北三省,通过老战友寻访抗联老战士,带去一名退役军人深深的敬意……听说有“战友”前来看望,老兵们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多年来,张大生累计行程2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寻访慰问了360多位包括战斗英雄、开国将军、老红军、老抗联、老八路在内的抗战老兵。2020年5月,孤寡抗战老兵郭景科去世时,他不仅亲自张罗后事,还披麻戴孝给老人送行,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说,就是亲生子女也不过如此啊!迄今为止,张大生先后为7位抗战老兵养老送终,以实际行动向这些民族英雄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

热心公益 奉献社会

保持军人本色,关心公益事业,建设和谐社会,是张大生几十年来的一贯追求。在张大生的公司门口,悬挂着10多块牌子:确山县退役军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确山县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示范基地、确山县志愿者协会、确山县好人协会、确山县红十字蛟龙救援志愿服务队、中共确山县志愿者联合会党支部……这些牌子,既体现了张大生公司承担的众多社会职能,更说明了他为公益慈善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困难群体,是张大生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关注关爱、心心念念的“亲人”。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他都会带领家人和员工到敬老院,为老人们送去节日礼物,陪着说说话、唠唠嗑,帮助打扫卫生,让他们享受到家的温暖和团圆的幸福;每到“六一”“十一”等节假日,他就把福利院孩子们请到自家饭店,与员工一起包粽子、包饺子、做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和亲情;他还经常为生活困难的乡邻送去米、面、油、肉、蛋,并在每年大年三十让自家饭店做上几百份可口饭菜,送给正在工作的环卫工人……

“大生总是这样,不管谁有困难,他都会伸手相助。”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评价。而对于张大生来说,学雷锋、做好事、帮助人,早就成了一种习惯。2012年冬至,他亲自带领饭店厨师,带上桌椅、餐具、食材和文艺工作者来到一个贫困村,召集80多位贫困群众一起包饺子、看节目,临走时还为每人准备了价值150多元的礼物,大家连声说:“大生不仅请我们吃饭还送礼物,真是没想到呀。”在刘店镇、瓦岗镇、石滾河镇、新安店镇……每年都相继开展了这项活动tpuD2lHTIvpvrss3Vthb9MnBVc8Syz/Nu/gObQinDoc=,一直坚持到现在。对于贫困村的公益事业,张大生也是全身心投入。2016年,他响应政府号召个人出资10万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帮助一个贫困村修建了健身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灯光音响等设施,使乡亲们有了聚会活动的文化阵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于这一认识,张大生采取多种方式鼓励乡亲们转变观念,指导他们勤劳致富、技术致富、科学致富,还利用各种机会为他们介绍工作岗位,提供技术和创业指导。2018年4月,张大生带领志愿者在新安店镇段庄村搞了一次“捐赠鸡苗、情系乡里”捐赠活动,为60余名贫困户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同时,还特意购买了价值15000多元的“扶贫鸡苗”送给他们。看着“唧喳”乱叫的小鸡仔,乡亲们脸上乐开了花,纷纷夸奖说:“大生扶贫扶到了根子上。”此外,张大生每年都邀请部分贫困群众召开座谈会,交流脱贫致富经验,还时常给大家带去意外惊喜。近年来,他共资助264户贫困户搞各种养殖和特色种植,帮助他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振兴的基石。张大生专门为确山县贫困学生设立了奖学金;连年资助考上大学的贫困大学生;长期向偏远山区的小学捐赠书包、棉被、健身器材。从2012年9月1日开始,每年这一天他都把县孤儿院将要上学的孩子们召集在一起,带领志愿者对孩子们进行学前教育、送上各种学习用品,并陪伴孩子们入学,此举赢得社会广泛赞誉,也成为他为孤儿院孩子们每年必过的“入学节”。

几十年来,张大生累计帮助困难群众2万多人次,为退役军人、下岗工人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向社会公益事业捐资累计达380多万元。对此,他的解释是:“美食再多,吃饱只需一碗;豪宅再大,睡觉只需一床。有能力的时候,多帮助有困难的人,多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舍己救人 永葆本色

河南省确山县属于浅山丘陵地带,大大小小的水库、池塘、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每年都有青少年溺亡事件发生,每一个孩子的离去都会让一个幸福的家庭破碎。张大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此,他在2017年成立了县域内唯一一支集科学性、专业性于一体的专业救援队——确山县蛟龙义务救援队伍,并筹款300多万元购置了冲锋舟、潜水服、皮划艇、皮卡车等装备。

作为救援队队长,张大生利用担任冬泳协会游泳教练所具备的防范溺水知识,在做好全体队员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购买了相关宣传资料、印制了宣传单,会同当地教体局走进全县所有校园,给全体在校学生上好防溺水这堂人生必修课。他现场讲解急救知识,亲身示范对着模具做人工呼吸,并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近7年来,在他和志愿者及县教育局、学校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全县在校学生再也没有发生一起溺亡事件,创造了一个在以前看来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奇迹。

防范孩子溺水,只是张大生成立蛟龙义务救援队的初衷之一,他的目光投向了更大的自然灾害救援。2021年7月,河南省郑州市和新乡市遭遇强降雨后,他第一时间组织救援队员奔赴抗洪一线,在20多天时间里转移受灾群众2600多人、捐赠物资价值110多万元,被郑州市和新乡市通报表彰为“最美逆行者”。2023年8月,河北省涿州市突发特大洪水,张大生再次带领救援队连夜奔赴灾区,安全转移受灾群众1300多人。虽然张大生当时已年届60岁,但每次抢险救灾他都带头冲锋在第一线,背老人、抱小孩、堵决口、转移受灾物资,始终像个小伙子一样勇往直前,过后却累得瘫倒在地上,令人心疼不已。据统计,近年来张大生先后参与义务救援360多次,救援受灾群众达16000多人,还以一己之力成功挽救了12个鲜活的生命。

无论是抗洪抢险、抗震救灾,还是火灾救援、疫情防控,哪里有突发自然灾害,哪里就有张大生和他团队的身影。2019年12月武汉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主动关停自家正在营业的酒店,退掉近千桌提前预定的年饭,为此造成损失20多万元。他无视自家损失,带领当老师的妻子和读研究生的儿子,日夜奔走在捐赠防控用品的路上,足迹遍及全县各个乡镇(街道)、社区乡村、定点医院、防控执勤卡点,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30多万元。其间,他还自驾前往疫情严重的湖北省随州市,为当地捐赠了4000多公斤的浓缩消毒液和食品,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大爱本色和家国情怀。

张大生,用初心使命和老兵情怀践行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忠诚、奉献和荣誉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大爱人生!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