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除此之外,关于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有关志愿服务的指导意见、管理办法、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这充分说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蕴涵着新时代志愿服务鲜明的时代价值。
志愿服务是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力量
“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志愿服务在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重要作用,必将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最大公约数”凝聚起最强大、最广泛、最坚实的社会力量。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全体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伟大梦想,以志愿服务为纽带连接起的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在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领下,通过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了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干部等加入到了志愿服务的队伍中。
截至目前,已注册的志愿者达到了2.36亿人,志愿服务的领域涉及理论宣讲、养老助残、应急救援、法律援助、扶危济困、社区治理、生态保护等全方位和各个领域,打造了“党建+志愿”“社工+志愿”“巾帼+志愿”等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壮大、服务领域的全方位拓展、工作模式的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布局合理、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发挥了强大的辐射引领作用,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以历史主动精神和使命担当的行为自觉,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了新动力,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019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是对新时代志愿服务的新论断、新定位,把志愿服务提升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格局中加以综合考量,深刻阐释了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中的核心作用和时代价值意蕴。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工作者日常开展的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诸如湖北十堰丹江口环保志愿者用心用情守护水库,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日复一日呵护黄山,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引导宣传垃圾分类工作,等等。这些凡人善举彰显的并非是单个主体的责任与奉献,而是全社会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缩影与真实写照,生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现了向上向善、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时代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志愿服务不仅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以文化建设为支撑的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公益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法治化、专业化、体系化建设。志愿服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业已成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承文明新风尚的新样态。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只有将志愿服务根植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中,才能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只有将志愿服务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才能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只有将志愿服务融入于百姓民生中,才能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推动社会文明的创建,最终凸显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重要标志的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
志愿服务是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的重要方式
“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志愿服务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科学回答了志愿服务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奋进的问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的内在关联。自1963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之后,学雷锋活动已扎根中国大地,雷锋精神在历代中国人民的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衍生出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拓展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这是对雷锋精神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涌现出的一大批雷锋式的人物和群体,例如以助人为乐、奉献社会而著称的“当代活雷锋”郭明义,在西南边陲排雷中挺身而出的杜富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志愿者个人和群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以及杭州亚运会的志愿者,远赴海外开展紧急救援服务的蓝天救援队,等等。这些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高度融合、同向同行,不仅体现了雷锋精神的价值真谛,而且将雷锋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时空高度,让雷锋故事迈出国门、走向海外,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志愿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胸怀。现如今,志愿服务通过各类人群的广泛参与,内涵丰富的服务内容,精彩纷呈的志愿活动,极大地拓展了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他们在传承雷锋精神和弘扬志愿精神的内在统一中,让志愿服务自觉地成为了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的重要方式。
志愿服务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在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社区考察时强调,志愿服务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志愿服务在传递爱心、奉献社会中的功能定位,同时,明确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能职责。
志愿服务以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式,为广大志愿者搭建了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广阔舞台,在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可信赖、暖人心、促和谐的友谊之桥。近年来,随着我国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精神相伴而生的志愿服务文化,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投身于奉献爱心的志愿服务行列中,志愿服务业已成为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和重要载体。为保障这一重要渠道的通畅运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在组织机构设置、规范化管理、组织运行等方面为志愿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促进志愿服务事业行稳致远、健康发展,从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作者黄正平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及南通大学基地研究员;李智水系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