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 · 鲍什的作品《蓝胡子》是一部极 具冲击力和深度的作品。首先,它以一种独特 的舞蹈语言和排演方式,让人沉浸在一个充满 张力和情感冲突的空间之中,通过舞蹈演员的 肢体表达,传达出了童话《蓝胡子》神秘、恐 惧、压抑的氛围。其次,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复 杂性也紧紧抓住了观者的注意力。蓝胡子与妻 子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力关系, 更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较量。皮娜 · 鲍什巧妙 地运用了舞蹈和戏剧这两种元素,将这种微妙 的关系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最后,皮娜 ·鲍什 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对时间与空间进行编排、重 组,观者在音乐和舞蹈的交织与重复中,能够 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仿佛置身于一个充 满矛盾和张力的空间。本文将从上述三方面展 开,从作品的身体性、反传统角色、时间的非 线性这三个“后戏剧剧场”的核心概念进行分 析。
一、充满冲突的身体性戏剧表达:重复的力量 “我跳舞,因为我悲伤”,当皮娜 ·鲍什第一次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或许已经感知舞蹈将 是排解自己内心情感的唯一途径。在皮娜 ·鲍 什的作品中,“动作”的定义被不断地拓展和 延伸,日常的身体动作被带到了剧场表演中, 冲击并解构了传统的身体表演方式。一条编织 了舞蹈、戏剧、演讲与音乐的线被皮娜 ·鲍什 衔接到一起,她努力在各种艺术中寻找可以融 合的办法。与此同时,在舞蹈作品中,她令整 体与部分呈现出有机的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 式意味着人们不能在不对整体进行实质性改变 的情况下移除任何部分。在作品《蓝胡子》中, 最为突出的便是重复的身体动作,可以在观者 的认知中加深对这些重复动作的印象,并从中 感受到每一次都略有不同的情感——事实上, 即便作品中呈现的是简单的、机械的身体动作 的重复,重复的动作永远停留在这一阶段,永 远是未完成的,并在此生发出一处新的空间, 供观者停留。通过进一步的“重复”,不仅仅 是舞者,观者也可以重新发现作品的意义,会 有更多的情感、反思、共鸣在一次次的重复中 被发掘出来。这样的变化、组合、创新出的新 的舞台效应,使得观者在观看的过程中精神更
加集中,能聚焦于作品本身。
在作品开头部分,男舞者与女舞者在地 上相互抱着不断向后蠕动着,突然之间男舞者 跑到唱片机跟前摆弄它,就这组动作就好比循 环数列中的一小段序列,这组动作序列一次次 地进行,不断重复了许多次,男人和女人之间 的感情也在不断地重复中一步步扩大并逐渐升 级和变化。紧接着女人跪在坐在椅子上的男人 面前,男人瞬间把一只大手按在她的头上,举 起手臂以身体动作表现巨大的力量,把她往下 推,男人将女人按倒,女人又不断地重新站了 起来,男人和女人的动作在速度和力度上不断 地加快、加重,直到他们互相缠绕在一起又消 失在舞台上……
每重复一次,这些动作都变得更加粗鲁, 已然到达需要观者去担心舞者承受能力的程度 了。这些动作产生的意义也在这不断的“重 复”中渐渐清晰——从同情和控制交织的情 感,转换到持续的控制模式和不断寻找联系 的愿望中。这一刻,焦点也从蓝胡子公爵和他 的妻子之间的个人斗争转移到了更开放的领域 中,观者能够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所有徒劳和坚 持不懈的时刻,身体动作呈现出的戏剧性在舞 台空间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除此之外, 人物之间的冲突还包括女人用自己的头发去抽 打男人,机械的、撕心裂肺的尖叫,女人对于 自己法式长裙脱与穿的选择……
在作品《蓝胡子》中,除了人物与人物之 间的冲突,也饱含人物与空间之间的冲突。空 间的变化是根据舞者身体表演状态不同而产生 的,其中有一段是舞者在舞台空间中快速地奔 跑,然后狠狠地用自己的身体去撞击墙面(舞 台装置) ,好似原子核外的电子在快速地游 弋,长时间的重复撞击,给予观者以反应的空 间,慢慢揣摩其背后的深意……
总体而言,《蓝胡子》在这样大量的“重 复”下,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舞蹈演员的身体动作、姿态、冲突从事件中剥离出来, 以此来突出其重要性,引起观者的注意。从而 在视觉感受中打破观者因为长时间投入观看所 产生的幻觉,引发观者在“重复”中产生编导 所埋藏的、对于隐喻的思考。[1]
二、非叙事性的反传统角色塑造:文本的解构
通过对于《蓝胡子》的观看与学习,笔者 意识到《蓝胡子》中的人物塑造运用的并非传 统手法,其对于人物的刻画不再是传统戏剧中 的具体人物,而是一种情感和概念的象征。作 品中的蓝胡子(男人)和妻子(女人)并不是 个体化的角色,而是权力、恐惧、欲望和压迫 的象征。同时,这也是作品整体非叙事性特点 在人物刻画层面的一种体现。
正如上文所述,重复的手法使作品不再具 有完整的叙事性特点,而是挑选出具有典型意 义的片段化场景进行进一步的演绎与表现。皮 娜 ·鲍什注重的是通过情感的直接表达而不是 通过故事的情节变换来塑造角色。这作为她的 特点之一,也贯穿在作品《蓝胡子》中。
( 一 )场景的片段化
作品《蓝胡子》由一系列情感片段和场景 组成,并非一个连贯的故事叙述。每一个片段 都独立存在,但又共同构成了角色的全貌。这 种片段化的处理方式,使观者能够从不同角度 和层面理解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舞者的人 数从作品开头的男女两人,到后面场景的转变, 人群从舞台后区的两侧拥入,共同表达着场景 中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情感;听觉上由老式唱片 机的声音变为舞者发出的人声嘶吼和尖叫;服 装也从单薄的麻衣转换到华丽厚重的法式长裙。
这些变化都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但是其变化和 过渡并不突兀,通过对于各个场景的描绘,角 色更加立体饱满,给观者呈现了全方位的角色 形象。
(二)角色的象征性
皮娜 ·鲍什的《蓝胡子》不仅仅在表演形 式上打破常规,对角色的刻画也充满了象征意 义,使角色成为情感和社会问题的载体。这种 象征性的塑造使得角色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情 感表达,而是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和心理 体验中。
各个角色在作品《蓝胡子》中具有强烈的 象征意义。蓝胡子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人物, 更是权力、控制、恐惧、强势的象征。他的每 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传达出对他人的控制 欲和对权力的渴望。通过蓝胡子这个角色,皮 娜 ·鲍什揭示了权力的压迫性和其对个体自由 的剥夺。蓝胡子的控制不仅体现在对妻子的控 制上,也通过他与唱片机的互动、对舞台空间 的掌控来表现。蓝胡子操控唱片机的行为象征 着他对时间和记忆的控制,进一步强化了他 作为权力象征的角色定位。妻子则象征着被压 迫、渴望自由和反抗的人。她在舞台上的每一 次反抗、每一次挣脱,都象征着被压迫者对自 由的追求和对压迫的反抗。妻子的角色不仅仅 是一个个体的反应,她的经历和情感代表了更 多被压迫者的共同命运,使观者能够在她的角 色中看到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发更深层 次的思考和共鸣。这种象征性的塑造不仅丰富 了角色的内涵,也为现代舞蹈和戏剧艺术的发 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三)对于角色边界的模糊
在《蓝胡子》中,皮娜 ·鲍什巧妙地模糊 了角色的边界,使得角色的身份和意义变得流 动而多层次。舞者不仅在不同场景中扮演不同
的角色,他们的身份也可以随时转换,这种处 理方式打破了传统戏剧中固定角色的概念,使 得角色具备更多层次的动态——即在作品中, 妻子不全然是妻子,当场景转换过后,她可以 表现出蓝胡子内心的恐惧。
角色边界的模糊性不仅体现在身份的转换 上,也体现在情感的多层次表达上。每一个舞 者在不同的场景中所表现的情感和心理状态都 是不同的,他们的动作和表情不仅仅代表一个 角色的情感,还反映了角色之间的情感互动和 心理变化。例如,蓝胡子在控制妻子时的强势 和在独处时的脆弱,妻子在反抗时的坚强和在 压迫下的无奈,这些情感层次通过角色的模糊 边界得到了充分展现。观者在观看过程中,可 以从角色的多重身份和情感层次中,体会到更 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心理震撼。
(四)集体角色的塑造
作品《蓝胡子》中,角色不仅仅作为个体 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集体情感的体现。舞者 们常常以群体的形式出现,他们的动作和互动 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情感表达。这种集体角色塑 造方式,使观者能够从整体上感受角色的情感 波动和心理变化。具体表现为群体角色之间的 互动是动态的,舞者们通过动作与舞台调度的 不断变化,表现出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的变 化。这种动态的互动,使得每一个个体的角色 不仅仅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紧密相 连的。
除此之外,集体角色的塑造还增强了作品 的视觉冲击力。舞者们通过统一的动作和编排、 出乎意料的变化,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使 观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和主题。 例如,当一群舞者同时进行剧烈的动作时,他 们的集体力量和同步性,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 冲击力,增强作品的戏剧效果。通过这种方式, 皮娜 ·鲍什成功地将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核心情感和主题上。
总的来说,作品《蓝胡子》对于文本的 解构使得舞蹈动作与听觉元素在作品中权重更 高,基于其本身的寓言式文本,皮娜 ·鲍什对 于它在舞蹈剧场层面的重新构架有非常突出的 再现。
三、串珠似的时间非线性表达:蒙太奇结构中 的镜像拼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于作品的非叙事 性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下文将分析时间在 作品中起到的作用。作品中时间的表达方式具 有高度的创新性和艺术性。作品《蓝胡子》中 大量运用重复、拼贴,并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 重感官对该手法进行夸大与表现,巧妙地运用 非线性时间结构,打破传统的时间序列,将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片段交织在一起。在作品 中,男人蓝胡子时时刻刻与一台老式唱片机有 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蓝胡子操控着老式唱片 机,同时老式唱片机也牵动着蓝胡子的心绪与 行为——蓝胡子操控着老式唱片机的倒带、重 复、快进……其中就凸显出一手法——蒙太奇 结构中的镜像拼贴。作品中常常涉及一些关键 动作的重复与变形,使观者能够感受到角色内 心的焦虑和压迫。除此之外,场景的切换往往 伴随着非常强烈的视觉对比,时常从温馨的场 景一瞬间变换至暴力压抑的场景。作品对观者 听觉的刺激也是非常明显的,场景变换中融合 现场音乐的元素,形成一种多层次的视觉和听 觉体验。皮娜 ·鲍什通过对该手法的运用,创 造出了错综复杂的图像与动作层次,观者好似 能够感受到自己对时间的控制与时序的倒流, 以便观者能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入作 品。皮娜 ·鲍什通过对时间的把控以及视觉与 听觉的统合,创造出了一个特定的空间,观者 可以在该空间中自如地穿梭,给予每一位观者
从不同的角度去接近作品的可能性。例如在作 品中,当蓝胡子和他的妻子发生暴力冲突的时, 舞台上有一群身穿厚重连衣裙的女人低着头垂 着长长的头发并排沿着斜线走动,在这样的视 觉冲突中呈现出一种压抑、暴力和垂死挣扎的 画面,从而让人联想到剧中正在瓦解的、残酷 的男女关系。
皮娜 ·鲍什在作品《蓝胡子》中,通过对 于时间的非线性把控,创造了一个充满动态和 多层次的艺术世界。这种串珠似的时间表达方 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也为现代舞 蹈和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 非线性时间结构和蒙太奇手法,皮娜 ·鲍什成 功地将观者带入一个充满情感和象征意义的舞 台空间,使其在观看过程中,获得了更加丰富 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
四、结语
皮娜 ·鲍什的《蓝胡子》以独特的舞蹈语 言和非传统叙事手法,成功地重构了身体、角 色与时间,为观者呈现出一个充满张力和情感 冲突的艺术空间。本文通过对身体性的戏剧表 达、角色的象征性塑造和时间的非线性表达的 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皮娜 ·鲍什是如何打 破传统戏剧叙事模式的,她创造出一个多层次、 动态的舞台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她不仅挑战 了观者的感官和心理,更引发了对权力、恐惧、 欲望与压迫等深层次主题的反思。皮娜 ·鲍什 的创作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深刻 的社会评论和情感探索,使观者在观看中不断 发现新的意义和共鸣。通过《蓝胡子》,皮 娜 ·鲍什展示了后戏剧剧场的无限可能,为现 代舞蹈和戏剧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作者简介 ] 熊梓瑜,女,汉族,北京人,北京 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