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白族银壶锻制工艺探析

2024-10-27 00:00:00梁雪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1期

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具备极为 丰富的民族文化与艺术储藏。这一族群大都 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深受汉族文化的 影响,使用汉字作为日常交流的文字。他们 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缔造了辉煌的文化,无论是 建筑、绘艺、雕塑、蜡染还是金银器皿工艺方 面,均创造了令人赞叹的伟大成就。其中银壶 因其实用性、装饰性以及特殊的民族文化性而 声名卓著。

一、鹤庆白族银壶述略

( 一 )鹤庆白族银壶源流

新华村坐落于鹤庆县,这个白族村寨以 卓越的银铜手工艺而著称。这一区域汇聚了大 量的工艺行家,他们制作的银壶款式多样,品 质亦是上乘。由于当地土地面积狭小,经济上 一度落后,而从事打制银铜器工业可以贴补家 用,这也成了促使当地打制银铜器工业的发 展。据云南出版社 2014 年出版的《鹤庆县志》 记载:“以新华村为代表的金、银、铜民族工 艺品,自唐朝南诏时期就开始,至今 1300 多年 历史。”现如今,新华村白族银壶以九龙壶与 茶道壶为主要销售产品,尤其是茶道壶的制作 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迎合了市场需求,占据着 国内银壶的大半市场。

(二)白族银壶的工艺历史变迁

鹤庆白族银壶工艺在继承本民族传统工艺 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其他各民族的优秀工艺。中 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在云南,而云南青铜 文明的源头在大理。云南出土青铜器最早的古 文化遗址是滇西剑川县海门口商代遗址,在祥 云县大坡那遗址出土了迄今为止云南出土的最 大青铜器——战国晚期青铜棺。其纹饰采用平 雕錾刻。云南地区早期青铜器的制作基本采用 两种方法,一种为合范铸造法,另一种制作方 法为锻打。白族银壶的锻制技术学习、继承了 古滇青铜器的技法。除此之外,白族银壶的工 艺中还体现出对汉族及其他民族工艺的学习与 融合。南诏国与唐王朝关系交好,其间与中原 地区保持贸易往来,也引进了先进的金属铸造 工艺与技术。受到佛教盛行和皇室对金银物品 的青睐所带来的整体环境影响,南诏地区的金 属工艺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到了元明清时 期,随着汉人的到来,内地的工艺技术与当地 工艺技术相融合,进一步发展了鹤庆的金属工 艺技术。

清代末年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鹤庆工 匠开始“走夷方”。目的地从中国云南的思茅、 西双版纳、腾冲、德宏,到缅甸、泰国等国的 地区,后来也到中国四川藏区、甘肃、青海、

陕西、广西、内蒙古、贵州等地,最后是中国 西藏地区。对金银器的大量需求与藏族金银匠 们的高超技术为鹤庆银匠们创造了广阔的市场 与丰富的学习机会。目前,众多来自新华村 的银艺师前往藏区深造,以掌握当地在银器锻 造、镀金、金属雕刻等手艺上的高超技巧。自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一些白族手工艺人选择 重回故里,打造藏族风格的金银饰品,并将其 重新销售回藏地。他们也将不同地区的金属工 艺带回了新华村,令新华村的金属工艺与其他 地区工艺相互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鹤 庆新华村的白族银壶制造术,传承久远,其渊 源可追溯至商代西滇地区的青铜器工艺。岁月 流转间,这门工艺先后受到南诏与大理的金工 技术影响,并得以精进。随时间推进,该技艺 不断吸纳汉族、藏族等民族的金属制作技法, 最终形成了如今新华村独具特色的白族银壶制 作工艺。

二、白族银壶的工艺流程及技法

( 一 )鹤庆白族银壶工艺流程

鹤庆白族银壶的工艺流程丰富多样,保 留了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特征。尽管每家的技 艺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整体来看,已经形成 了相对完善的生产步骤体系。首先备好所需材 料,包括纯银块、银丝、松香等。纯银块是制 作白族银壶的主要材料,银丝用于装饰与纹 饰,松香作为填充物,可以固定银壶的形状。 接着银块会经过熔炼进行提炼与配兑。在熔炼 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其他金属元素,以 改变银的质地和颜色。熔炼过后的银会变成液 态,将液态银倒入模具中进行配兑,以达到制 壶所需的比例与浓度。配兑完成后,将液态银 倒入预先制作好的银块中,用锤子轻轻敲打, 使其分布均匀。之后,将银块放置工作台上, 用大锤与小锤交替对其进行反复敲打,逐渐塑

造出初步壶型。在捶打过程中,控制好力度与 角度,以确保壶型的准确性与美感。

在银壶的制作过程中,还会用到抽丝编盘 工艺。首先,将银块放入抽丝机中,通过旋转 和摩擦的作用将银块拉成细丝。然后,将银丝 盘曲成各种图案和纹饰。最后,将盘好的银丝 填入事先预制好的模具中进行堆垒和压实。接 下来便是进行錾刻与装饰,这一步是为了使外 观更加的精美和独特。白族工匠们通常会使用 钢錾和小锤进行錾刻,通过不同的錾刻技法可 以在银壶表面绘制出各种不同的纹理与图案。 此外,工匠们还会使用不同颜色的宝石或珠子 进行装饰,提升了白族银壶的观赏性与美学价 值。在完成了錾刻与装饰后,便是对银壶进行 清洗与抛光处理,使其表面达到光滑细腻的效 果。之后将银壶置于含有酸性物质的水中煮沸 后,进行清洗,这样可以彻底清除银壶表面的 污染和斑点。抛光这一步可以用砂纸或抛光机 进行,通过对银壶不断地摩擦与擦拭,去除其 表面的瑕疵与氧化物。抛光完成后还需进行清 洗与保护处理,防止银壶氧化或生锈。

鹤庆白族银壶工艺流程丰富多样,通过熔 炼、锤揲、抽丝编盘、錾刻、抛光等一系列工 序,最终打造出精美独特的鹤庆白族银壶。这 种独特的工艺流程充分体现出了白族工匠的智 慧与创造力。

(二)博采众长的工艺技法

从鹤庆白族银壶的设计、图形、装饰及工 艺技术等方面可以明显看到其他文化的渗透, 特别是汉文化和藏文化的主要特点。尽管身处 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鹤庆白族银壶并未受 到其他文化的侵蚀,而是通过世代传承的手工 艺人不断地学习、研究、打磨和创新整合,最 终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本土艺术风貌。

在鹤庆白族银壶的产品身上,可以明显看 出藏地文化的影响。他们熟练掌握了藏式器具

的制作技艺和装饰风格,因此在鹤庆白族银壶 上很容易发现藏区的器物捶打和高浮雕簪花工 艺的影子。除了藏式风格外,在鹤庆银壶的身 上还能看到苗族银器的掐丝工艺。掐丝工艺是 黔东南地区银器加工的一种独特工艺,其选用 的原材料与鹤庆白族银壶相同,都是具有良好 延展性及韧性的纯银。选定适宜的原料以后, 就应依照规划好的图样进行银饰花丝技艺的初 步拉伸制作。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源于汉文化 中心地带的模具制作技术与京城地区的花丝嵌 饰手艺。花丝嵌饰技术乃传承久远的手工艺, 其所展示的图案之美乃线条之韵,造型之变化 丰富多彩,花丝的细致与镶嵌的精巧相互映 衬,一起构成了一门奇幻绝妙的制艺。这种技 艺可以用八字总结其精髓,即堆金积玉、层叠 起伏、交错编织、捏造形态、灌银饰石、紧凑 拼接、精心组合与精细焊接八大类工序,各类 繁复细致,变化无穷。

白族银匠们将这些工艺融入白族银壶的制 作中,极大地提升了银壶的美学价值与收藏价 值。综上所述,鹤庆银壶的锻制技艺集百家之 长于一身,又不失自身独特的民族风格。

三、鹤庆白族银壶的美学价值

鹤庆白族银壶不仅是一种实用的生活用 品,更是一种艺术品与文化符号。白族银壶的 造型种类繁多,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多种 形式,每一款银壶都有其独特的造型特点。其 艺术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简约大气的造型, 基本没有装饰,表现出简约而含蓄的美。第二 种是装饰繁多的精美造型,在“以满为美”的 白族审美情趣中,继续做加法,运用鎏金、镶 嵌、掐丝、烧珐琅、编织等装饰技法。这种满 而不乱、繁而不挤、多层递进式的装饰,具有 少数民族那种富丽堂皇又精致古朴的情调。第 三种造型则取其适中之道,采用现代的审美视

角,对各式银壶进行巧妙设计,追求形状、纹 饰、技艺三者相加创造的艺术价值远超单纯元 素累积的效果。无论是哪一种工艺塑造出来的 鹤庆白族银壶,都能以其独特的造型设计吸引 人们的目光。

在纹饰上,鹤庆白族银壶体现出了精湛的 技艺与独特的美学风格。白族银壶的纹饰通常 采用浮雕、刻花、镶嵌等技法将各种图案和纹 饰巧妙地融入进银壶的表面。大理白族的银器 饰面不仅融合了典型的生物造型图案,包括传 统的龙、凤、蝴蝶纹路,同样也刻画了众多花 草图腾,如牡丹、梅花、兰花以及松柏图样, 并且描绘了诸如云朵、闪电、火焰这样的自然 风景纹样。除此之外,还包括多种几何形状和 纹理线条的装饰,例如回形、无穷和如意等纹 样。这些纹饰都能够通过其精湛的技艺和美学 风格为白族银壶增添一份独特的艺术气息。在 材质上,鹤庆白族银壶工艺展示了其对于高品 质的追求,其主要材料是纯银,这种材料具有 良好的韧性与延展性,能够使银壶更加坚固耐 用。同时,纯银还具有质地细腻、光泽度高的 特点,使得银壶能在光源的照射下呈现出闪闪 发光的效果。基于这种高品质的材料选择与锻 制工艺相结合,提升了白族银壶的实用价值、 观赏性与美学价值。

鹤庆白族银壶的锻制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 中的瑰宝之一,每一步工艺都需要工匠们高超 的技艺与耐心,其造型之多样,材料之独特, 无不体现出白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 爱,以及极高的创造力。鹤庆白族银壶锻制技 艺不仅是白族传统文化之瑰宝,更是中国传统 工艺中的瑰宝,需要我们共同传承。

[ 作者简介 ] 梁雪,女,汉族,山东济南人,云 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 向为美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