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电视剧《大江大河》为研究对象, 着眼于其作为一部典型的年代剧和改革开放题 材作品的叙事方式、符号象征运用和观众情感 认同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剧情、人物的分 析,探讨该剧在描绘中国近现代历史时的突出 特点和社会价值。同时,针对改革开放时期的 时代背景,融合个体命运,以及符号象征学在 剧中的运用,本文对《大江大河》所呈现的文 化内涵和观众情感共鸣进行解读和分析,总结 《大江大河》作为年代剧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当 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叙事结构剖析
“年代剧”一词截至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 权威的定义,但一般来说指重点呈现特定时代 背景下的社会生活、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的电 视剧。通过情节、人物塑造等方式,年代剧向 观众展示所表述时代对应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变迁。这一类型既不属于历史题材类电视 剧,也不属于现实题材类电视剧。它介于二者 之间,融合它们各自的创作特点,将时代作为 背景,以群体式人物为表现对象,自行创作了 具有自身独特艺术魅力的新的电视剧类型。
《大江大河》正是“年代剧”类别里鲜明 突出的一部作品,该剧改编自阿耐小说《大江 东去》,生动详细讲述了 1978 年至 1992 年改 革开放初期的风云变幻,以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为背景,讲述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等人为 代表的走在改革前列的杰出能人的人生轨迹。 剧中将几个主要人物放置于时代洪流中,将个 人命运与时代的大方向相结合,进而通过这些 小人物的经历,鲜活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进步。剧中巧妙 采用了工人(宋运辉)、农民(雷东宝)和商 人(杨巡)三条并行叙事线索,多方面呈现了 国有经济、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三个层面的发 展轨迹,呼应大时代发展潮流。这种叙事手法不仅还原了近几十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 程,同时也展示了一代人在变革中的奋斗与挣 扎。将群体人物放置于特殊时代中,通过人物 的命运起伏,观众得以通过自行解码,在导演 控制的基础上自行发挥想象,深入了解当时社 会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发生的变迁,从 而为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中国经济与社会 发展历程的生动案例。因为成分问题好不容易 取得上大学的资格,进入大学的宋运辉刚进宿 舍时,老大和老二展开关于“真理标准”“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问题的讨论,展 现当时社会遇到具有强烈争议的社会政治问 题,宋运辉家庭的“平反摘帽”事件。经济政 策问题,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包产 到户等,在电视剧中几乎都有涉及。以小见 大,将细节贯穿于电视剧的始终,通过特定符 号,将每个角色的奋斗与时代的背景深度融 合,展现出了个体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 系。这种叙事手法使得观众仿佛穿越回那个充 满变革和希望的年代,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对 过往时代的强烈情感共鸣,为观众提供了一种 情感上的历史体验,同时也为学者提供了研究 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的丰富素材。
该剧中小雷家村集体企业的发展从一开 始的一个人只能挣 7 分钱的破败不堪到后来开 始家庭联产承包,不断发展壮大。其过程不仅 是个人奋斗的历程,更是中国特定人情化、血 缘化中国农民生活的发展缩影,融入了丰富的 血缘和地缘关系。村民参与集体化生产的过程 涉及复杂的社会伦理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 中需要处理各种人情纠葛,比如老书记因雷东 宝的成功而被替换,雷东宝依旧要尊老书记为 上。故事主要围绕两个线索展开:一是村庄内 部的社会关系,描述了走在改革前列的“乡村 能人”雷东宝同志的领导下,小雷家村如何协 调内部矛盾,从一开始的“不信任”“狗咬 狗”到实现了村民的团结合作,走向共同富裕;二是探讨小雷家村如何与地方政府互动, 紧跟政策步伐,与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多线叙 事线索展示了一个基层村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 的发展历程,多层次彰显了中国农村群体的生 活状态和社会关系的演变,为观众呈现了一幅 充满人情味与生活气息的乡村画卷。
《大江大河》不以塑造完美人物作为审美 追求,而是以大时代气息融合个人性格,深入 剖析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呈现了人物的真实和 情感的真实。在剧中,宋运辉傲气十足,表现 出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自负;雷东宝则展现 出农村复员兵的粗糙的狂妄自大;谨慎严谨的 老书记最终陷入贪污腐败的境地,与其一贯的 奉献形成鲜明对比;早期四处惹是生非的老猢 狲为村里努力追回欠款,展现出底层受排挤小 人物夹缝中努力生存的一面;高层领导县委书 记的堕落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人性从未固 化,也没有绝对的定义,善恶之间没有绝对分 界。“改革开放”一词不仅指的是经济和政治 的变革,更是整个大社会彻底从深层的改革, 是个体思想的碰撞与革新,人们的观念和道德 在社会变迁中发生着复杂而未知的变化。《大 江大河》深入挖掘人性,揭示了人物身上承载 的深刻历史内涵,展现了深层的民族思想心理, 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家国情怀融为一体。 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繁荣密切相关,个人的奋 斗与家国情怀共同构成国家的命运。
二、历史符号与文化记忆:叙事象征解析
年代剧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影视作品,在 叙事背景和人物形象塑造上与当代社会现实存 在明显的差异。由于年代剧往往以历史时代为 背景,人物形象常常具有一定的历史特色,与 当下生活有一定的脱节。因此,要想让当代观 众在观看年代剧时产生共情,存在一定的挑战。 在影视叙事中,人物形象扮演着传达历史的重要角色。正如韦恩 · 布斯所言,小说中的人物 是真实人物的表现。在年代剧的影视表达中, 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年代特色和历史象征能够有 效地还原故事的时空属性,将观众带入一种怀 旧的叙事氛围中。因此,年代剧的叙事策略和 人物塑造必须具备足够的历史真实感,同时需 要关注当代观众的情感需求,以便有效地传递 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大江大河》作为一部年代剧作品,在叙 事策略上有长足的进步,这也是其获得成功的 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农村群像戏通常将重点 放在伦理道德的呈现上,但观众对农村生活的 理解往往局限于老旧照片、老人回溯等想象场 景,无法将人情伦理的变迁与改革开放几十年 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联系起来。与此不 同的是,《大江大河》采用了群像式影片的手 法,将人物的个性冲突融入集体生产的复杂过 程中。几个主要人物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工兵 复员的小雷家村村支书雷东宝。他认为村民的 经营活动是合法的,先富带动后富,带领全村 共同富裕。这种集体主义的理念不仅是雷东宝 不断前进的内在推动力,也是他在处理不同利 益主体之间纷争时所秉持的价值标准。
通过展现小雷家村的发展历程,电视剧 《大江大河》呈现了一组真实而生动的农村群 像,让观众深刻感知到了时代变迁背后的人性 冲突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首先,描述对象方 面,它不再局限于过去大部分作品对革命历史 和英雄人物的简单追溯,而是以更为全面和深 刻的方式,展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 济建设历程与社会变革。这种叙事的拓展,使 得观众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变革进 程,以及改革开放对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将 视角放在小人物群体上,把观众和剧集里的人 放在同一平面上,不再展现离现实较远的科学 家、伟大先烈等,让观众更能产生共鸣。它打 破过去对“个人”主角的鲜亮化强调,规避个人英雄对社会时代的影响和引导,将人民群众 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强调了集体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突破了过去个人主义 和西方管理经验的传统框架。另一方面,《大 江大河》不再对人物进行性格扁平化处理,减 淡了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简单化区分, 着重突出对人性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的描写,因 为性格单一的扁平化人物已不再适应于鸿篇巨 制的年代剧内在审美张力的建构。
这种全新的叙事视角,使得观众能够更加 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层次内涵。在年 代剧中,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符号只有在相应 时代画面中出现方显意义,成为观众沉浸于故 事情节中的媒介。宋运辉代表知识界人士,坚 守信念,为改革开放贡献力量;虞山卿代表普 通大学生,以周全处事展现了与宋运辉的真诚 互动;雷东宝是农村改革的先锋,在宋运辉支 持下带领小雷家村逐步壮大;宋运萍体现了传 统中国女性的忍让与坚韧;梁思申则是现代女 性形象的代表,敢于挑战、勇于奋斗。这些人 物以宋运辉为中心,构建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络,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塑造了一个完整而 丰富的社会系统,真实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 多样性和动态变化。
三、视觉符号与叙事意象:影视认同技巧
卡西尔的理论“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认为人不仅能够创造符号,而且能够将符号赋 予文化意义。这种理念在年代剧中得到了生动 展现,通过对场景设计和人物形象的精心构 建,将时代特色的符号巧妙地融入剧情之中, 从而呈现出时代的缩影,这一观点在剧中得到 充分体现。剧中的场景设计巧妙地强化了不同 地点的特征,使观众能够清晰地认知剧中人物 所处的场域。例如,雷东宝家的简陋贫困与宋 运萍家的整洁有序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尽管宋家生活环境相对 整洁,但他们仍以地瓜为主食,这一细节凸显 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贫困生活,引发了观众 的深刻共鸣。此外,剧中还巧妙地插入了大量 时代化的标语,这些标语不仅在视觉上增强了 时代感,更在情感上将观众带回到改革开放初 期,与剧中人物一同感受中国社会的发展历 程。通过这种方式,观众不仅能够了解时代的 变迁,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命运,进 而对中国的发展历程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 知。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表达方式,常常能够 触动观众的内心深处,引发他们对时代意识和 社会观念的深思与关注。
年代剧的生产价值在于其以历史为中介, 对现实做出展望。在电视剧的艺术呈现中,典 型人物承担了符号化的意义与价值。阿尔都塞 将文学视为一种机制,这一机制能够“将主体 建构为一个具有自由幻想的奴隶”,作者通过 对故事的场景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精心 设计,将读者沉浸式进入故事的世界中,使其 与故事中的主体产生身份和视角的共鸣。这种 创作策略不仅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融入故事情 境,同时也促使他们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 鸣,从而加深对作品主题和内容的理解和认 知。在电视剧《大江大河》中,观众首先透过 小雷家村的视角,感受到这个村庄在发展道路 上所面临的艰辛与挑战。在经历争端事件时, 无论是大吵大闹的父亲,还是带头闹事的老 人,抑或沉着冷静的书记,都是小雷家村群体 的一员,让观众能够走近并理解。这种创作者 解码时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使得观众在剧情中与 小雷家村建立情感上的联结,将自身置于村民 集体之中,并期待他们能够战胜困难,取得发 展。在影视作品中,不可否认的是镜头的选择和处理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欺骗性,观众在观影 中解读画面并做出价值评判时,其主观性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叙事手法会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观众的价值判断,但最终的立场选择往 往与他们个人内心的主观意识息息相关。
在中国影视行业迅速发展和观众口味日益 多元的今天,简单地依赖明星效应和粗制滥造 的内容已经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大江 大河》以高质量的剧情为基础,精准把握了年 轻观众的观剧兴趣点,同时兼顾了粉丝经济的 重要性,该剧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 会的巨变和人们的奋斗历程,成功地引发了年 轻观众的共鸣,还在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承与重 塑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当前,中国改革开放政 策不断深化、社会在不断变革,需要相应的影 视作品展示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新成就。电视剧《大江大河》中的 情节和人物形象正是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 典范,那些温暖人心、催人奋进的场景让观众 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连接。因此,这部剧在 观众中获得巨大的成功,并且将继续在观众心 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之 作。
以《大江大河》为代表的年代剧通过创新 表达方式和多元传播渠道,使严肃的改革开放 题材更加贴近青年观众,实现破圈传播,赢得 更多青年观众的青睐和支持。这将是年代剧持 续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对未来电视剧创作提 出的新挑战。
[ 作者简介 ] 张宇嘉,女,汉族,江苏南京人,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 方向为影视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