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血色湘江》的艺术特征

2024-10-27 00:00:00张瀚之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1期

音乐剧《血色湘江》利用音乐、舞蹈、美 术、舞台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国共产 党在广西艰苦卓绝的湘江战役,打造了一幅幅 令无数观众动容的英雄画卷。整部音乐剧以红 军精神为主题,作曲家将管弦乐队与广西少数 民族的特色音乐元素相结合,加之细致入微的 舞美设计,不仅弘扬了红色精神,也展现了优 秀的少数民族地域音乐文化,值得我们对其深 入探讨。

一、音乐剧《血色湘江》背景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话 描绘了血染湘江的昔日场景。音乐剧《血色湘 江》讲述了 1934 年 11 月 27 日,中央红军与广 西境内的国民党队伍苦战五昼夜,于 12 月 1 日 强渡湘江。担负掩护任务的红军三十四师身陷 囹圄,已不足 1000 人,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劲 敌,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奋力抵抗,用血肉之 躯筑起一道“城墙”,为红军渡过湘江争取时 间。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从开始的 8.6 万人 锐减到 3 万多人。

《血色湘江》全剧没有一般红色剧的慷 慨激昂,整场音乐剧都处在肃穆沉郁的氛围之 中,三十四师在绝境中凭借坚定的信念,掩护 战友渡江,如同剧中唱的“血肉之躯筑起屏障,掩护中央渡过湘江”。整场剧目既还原了 历史,又让观众感受到了战役的严肃悲壮,也 让我们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坚定精神信仰。

二、舞美创意思维与人物形象塑造

从舞台设计上看,整场剧目展现了 一种 虚实结合、富有诗意的舞美风格,利用当代舞 美技术,舞台实景与多媒体背景相结合,采用 360 度可旋转的舞台,使舞台可以进行多个场 景的时空转换,给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冲 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呈现出一种动荡而又富 有野性的场景,在思维层面向观众展示了神秘 而又复杂的意象,既结合了现代流行元素,又 凸显了主题,将观众带入一种沉浸式的观赏体 验中。

剧目的服装设计也格外细致,出场时鲜艳 的军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推进变得逐 渐暗淡;陈湘身上的军服,刚出场时只是浸染 了汗水和淡淡的血色,牺牲时军服已经千疮百 孔、血色斑斑。舞台道具也运用得十分巧妙, 剧中的渡江浮桥是用百姓们拆下的门板搭建的, 体现了红军与百姓之间的深厚情谊,与中国共 产党最终走向胜利的大背景相呼应,这座搭起 来的桥,体现了生与死的连接,是一座通往希 望的桥梁。

《血色湘江》在人物刻画当中融入了浓浓的感性色彩。剧中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血 腥,而且将战争场面与人物的细致刻画相结 合。在对主人公陈湘的刻画当中,以不同的事 件和人物关系,赋予主人公陈湘多重身份,形 成有亲情、爱情、友情的人物关系体系。在 《钢刀对钢刀》中,陈湘与黄复兴两个昔日的 战友转变为敌我关系,刀枪相对,最后陈湘虽 然战败,舍生取义,但是信仰依然坚定,这份 坚持最终感化了黄复兴。作为指挥员,陈湘会 真切地关爱自己的战友,这不仅是革命之情, 更像是一种亲情。在与凤鸣的感情线中,两人 在民族大义面前,舍小家,为大家,为了美好 的革命未来而奋斗。这种多重人物关系的刻 画,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使观众有更强的代 入感。除了刻画第一主人公陈湘之外,剧中对 女战士朱大姐、老战士韦江等英雄人物也有着 不同程度的描写,将人物内心的矛盾、恐惧、 坚定的情绪都真实地刻画出来。人物群像的描 绘会让观众能深刻体会到在当时的大背景下, 一个个平凡的人物为了心中的精神信仰,前仆 后继、挥洒热血的革命壮志。

三、《血色湘江》中的音乐特点

( 一 )民族化音乐元素的应用

《血色湘江》音乐的创作者,十分重视 当地民族音乐所营造的意境,将广西瑶族音乐 文化巧妙地融合其中,《蝴蝶歌》作为广西瑶 族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歌,不仅展现了瑶族的 风土人情和族群风貌,其欢快俏皮的节奏也与 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十分契合。剧中《蝴蝶歌》 的演唱,是一个女生二声部的混声合唱,旋律 采用宫、商、角、徵四音列体系,音域跨度不 大,单声部主要以三度级进为其主要旋律,节 奏十分自由欢快,采用混合拍子,利用疏密结 合的方式,长音和短音交替使用,表现出瑶族 人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歌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如“咿呀”“哎”等语气词,将观众拉入瑶 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当中,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 离,以便更好地产生共鸣。此外, 《蝴蝶歌》 运用不仅展现了民族风情,还推动了剧情的发 展。《蝴蝶歌》的运用贯穿在描述瑶族风情和 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两个场景当中,两个截然不 同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又紧密相连,战 士英勇牺牲,空中飘来旋律悠长、空灵的瑶族 《蝴蝶歌》,好似慰藉了战士的亡灵,打造了 一种悲凉的舞台氛围,隐喻了战士们的血与瑶 族人民永远融在了一起。

剧中用瑶族土语演唱的《梧州歌》,其甜 美柔和的曲调唱腔,展现出瑶族人民能歌善舞 的民族特色,同时极大程度增加了音乐剧的民 族性。在配器中,作曲家张巍还增加了竹笛、 芦笙、胡琴等民族特色乐器,竹笛音色高亢明 亮,加之清脆柔和的芦笙,与交响乐相结合, 更好地烘托了氛围,营造出瑶族人民安乐的山 寨生活场景,又发挥了乐队演奏的民族性和音 乐性,使得整体音乐效果更具表现力。

(二)西方音乐元素的吸收

中国大部分的音乐剧表演,均采用的是录 音伴奏的方式,不使用现场的乐队,这样既可 以更精准地对舞台进行布局,也可以节约成本, 但是《血色湘江》采用的却是交响乐队现场伴 奏,现场的伴奏更具实感,增强了观众的带入 感,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呈现出一场震撼 人心的“音乐盛宴”。

作曲家利用音乐将剧中的湘江战役描绘得 淋漓尽致,昏暗的背景将观众带入沉郁的开场 氛围当中,大提琴连绵不绝的长音,为全剧奠 定了一种悲怆的基调,随着背景缓缓点亮,在 一声凄厉的呐喊中,进入了焦灼的战争场面, 弦乐组以十六分音符不断地持续,加之镲、定 音鼓等乐器的加持,制造出危机四伏的紧张气 氛。这一幕,乐队中庞大的纵向和声织体,显得丰富而浑厚,音乐声、炮火声、歌声、呐喊 声交织在一起,打造了一幅让观众热血沸腾的 战争场面。剧中还使用了混声合唱、二重唱、 咏叹调、宣叙调等歌剧元素。在《告诉我》宣 叙调段落当中,作曲家采用卡农的对位风格, 将人物对话、器乐、歌唱三部分融合起来,形 成一个三声部的复调声部,使整个音乐更具感 染力。

(三)音乐唱词的突出特色

整场音乐剧中,有多首曲目唱词运用了排 比的手法,在三重唱《怎么办》当中,韦江、 程琳和陈湘连续发问“怎么办”,将情绪推向 高潮,烘托出部队被困于山中的焦急。《活下 去》利用切分音和唱词“活下去”的重复结 合,展现了战士们胜利的决心和对革命胜利 的期望。在《红色的军旗》当中, “红旗,红 旗,红色的军旗,红色的军旗插满大地”这一 唱段利用简单的唱词,以规整的唱段结构加之 强有力的节奏和大量的反复,营造出强有力的 律动感,让在场的观众热血沸腾,产生源源不 断的能量,既推动了观众的情绪,又增强了观 众的记忆点。

除了排比的手法,很多唱词的描述更加让 人动容,在《红军就是那离离原上草》唱段中 有这样一段: “红军就是那离离原上草,岁月 枯荣不惧大火焚烧,前赴后继死做春泥肥料, 等待着惊雷刺破黑暗迎来拂晓。”唱词中将红 军战士比作青草,总能在势穷力蹙中生出根 来,不怕焚烧,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化作春泥 肥料。

四、《血色湘江》中的精神传承与文化认同

《血色湘江》音乐剧将红色文化以一种艺 术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与观众在身份、 文化、情感上的认同,从而达到传承红色精神的目的。历史在艺术作品中的重现是最具感染 力的, 《血色湘江》在体裁、人性、感情上都 着力打造一种真情实感。通过剧情以及舞台灯 光、色彩变化、音响震撼共同塑造了一种舞台 幻觉,将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相融合,在带来 多维感官冲击的同时,将观众的情绪和情感推 向顶峰,将人们拉入音乐剧的情景当中,沉浸 其中并由此产生情感认同与共鸣,从而实现一 种深入人心的红色精神的传承。

红色文化是中国的宝贵财富,它时刻号召 激励新时代青年去奋斗,去靠自己的双手创造 更好的生活,红军长征经过多个省份,在不同 的地区与当地的百姓产生的淳朴、温馨、悲壮 的故事,是新中国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的最好 体现。《血色湘江》是以红军与广西少数民族 人民的故事为蓝本编创的,这对革命精神和红 色文化在广西地区的传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价值。

五、结语

《血色湘江》是一部立意深远、舞美新 颖、独具地域色彩的优秀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精 品。其剧情紧凑、架构完整、演员表演流畅、 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加之精细的舞美设计,给 观众真实地展现了这段悲壮的历史,更让人们 领略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之光。2024 年正值 湘江战役九十周年,再次重温《血色湘江》, 让我们不禁赞叹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 力,这样的优秀文艺作品既让我们缅怀先烈, 也传播了红色文化,让红军精神更好地传承, 鞭策着如今的年青一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作者简介 ] 张瀚之,女,汉族,山东平度人, 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民 族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