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的讽刺艺术

2024-10-27 00:00:00董嫄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1期

《长安十二时辰》是当代作家马伯庸的杰 作,这部小说以唐代长安城为背景,通过描绘 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捕行动,展现了权力斗争、 人性弱点等复杂社会现象。在这部小说中,讽 刺艺术被巧妙地运用,成为揭示主题、深化内 涵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分析《长安十二时 辰》中的讽刺艺术及其效果,探讨其如何以尖 锐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 鸣。

一、《长安十二时辰》的讽刺艺术表现形式

( 一 )人物塑造的讽刺意味

《长安十二时辰》的讽刺意味,首先体 现在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中塑造 了以张小敬为代表的一系列小人物,诸如婢女 檀棋、文吏徐宾、捕吏姚汝能、景教徒伊斯等 人,他们社会地位卑微,但始终在为拯救长安 百姓拼死奔波。比如主人公张小敬,本是一个 囚犯,出身底层,而且性格中有诸多缺点(冲 动、鲁莽等) ,但凭借智慧和勇气成为拯救长 安城的英雄,他的种种行为讽刺了那些自命不 凡、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同时,小说中塑造了 大量达官显贵,他们是讽刺的对象,比如右相 李林甫、太子的老师贺知章、太子、永王等, 这些人身份显赫,手握大权,本应该为保护长 安城尽更多的力,但是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都 是自己的权力会不会受到威胁。比如贺知章, 表面上看德高望重,却为了太子的地位,宁可 牺牲大量长安百姓的性命来赢得这场权力的斗

争,让人唏嘘不已。

(二)情节设置的讽刺效果

《长安十二时辰》的情节紧凑、曲折,充 满了讽刺效果。作者通过设计一系列看似不可 能完成的任务和事件,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 悬念和紧张感的世界。悬念每揭开一层,讽刺 效果就更进一步。比如小说在整体的情节设置 上,设置了多个悬念和反转,刚开始靖安司查 案的对象是突厥人,当大家以为他们就是给长 安带来动乱的幕后黑手时,没想到后面还有隐 藏的指使者。随着线索的进一步推进,引出大 唐底层蚍蜉的复仇事件,蚍蜉的复仇进一步讽 刺了当时唐代病态扭曲的社会现状,比如那些 守卫边疆、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兵遭到不公正的 对待,甚至官匪勾结,诬陷好人,才使这些在 夹缝中求生存的老兵们准备报复这个腐朽的统 治机构,讽刺效果持续推进。当大家以为蚍蜉 被消灭的时候,没想到还有更大的幕后指使—— 贺知章和他的养子贺东,所以本来一场惊天动 地的毁灭长安事件,最后居然只是权臣用来进 行权力争夺的筹码,讽刺效果达到高潮。

(三)语言技巧的讽刺特色

《长安十二时辰》的语言技巧独特,充满 了讽刺特色。作者在人物语言描写中多处运用 了讽刺语言,比如李泌在劝张小敬去查突厥狼 卫的时候,张小敬回应说: “长安上有天子百 官,下有十万强军,怎么抓突厥人的事,反倒 成了我一个死囚犯的责任了? ”这句话直接透

露讽刺意味。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引 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比如, 萧规在挟持皇帝的时候说:“曹刿那句话怎么 说来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陛下,咱们大 唐已经病了,看起来枝繁叶茂、鲜花团簇,是 盛世美景,可是根子已经烂啦,烂透了,被蛀 蚀空了,眼看就要像这勤政务本楼一般,轰然 坍塌下来。需要一剂烈火和鲜血的猛药,以警 醒世人。”这句话中的“肉食者”,讽刺的就 是那些只贪图名利的达官贵人,用繁花和勤政 务本楼来比喻当时的大唐,讽刺当时的大唐虽 然表面是盛世,实际上已经腐败不堪。小说中 这种具有讽刺意味的语言贯穿始终。

二、《长安十二时辰》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讽刺艺术还体现在 其多样化的讽刺手法上。作者运用了多种讽刺 手法来揭示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的缺陷,比如 对比、反衬、象征等。

( 一 )对比

在整篇小说中,最突出的讽刺手法就是 对比。首先,讽刺手法体现在大人物和小人物 角色设定的鲜明对比上,小说中位高权重的达 官贵人,沉迷于钩心斗角,地位卑微的小人物 却在为拯救长安而努力奋战,两者形成鲜明对 比。其次,小说在人物言行和内心想法上也有 明显的对比,比如最突出的就是小说中的大理 寺评事元载,他发现熊火帮误绑了将军女儿王 韫秀之后,嘴上假意要救王韫秀出去,实际上 内心想着如何能攀上高门贵女,为今后的仕途 铺路。再次,讽刺还体现在人物言行举止的前 后变化上,比如元载为了名利,刚开始一口咬 定张小敬是蚍蜉的同伙,在最后怕自己败露, 又为张小敬洗脱罪名,这种反差完全出于对自 身利益的考虑。因此,这种对比强烈讽刺了朝

廷官员追名逐利的丑恶嘴脸。

(二)衬托

小说中的讽刺还体现在衬托上,特别是环 境描写对人物和事件的衬托。《长安十二时辰》 描述了一个曲折、惊险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巨 大的阴谋,情节设置十分令人揪心,时刻都充 斥着紧张感,但小说中用了很多笔墨描写百姓 欢歌笑语、四处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热 闹景象,周围的环境越繁华,衬托出背后的危 机越大,也衬托出张小敬等人为了挽救长安百 姓身上所背负的重担和不易。正如小说中写的: “张小敬的身影十分落寞。周围越是热闹,这 落寞感就越强。他穿行于这人间最繁华最旺盛 的地方,却仿佛与周遭分别置身于两幅画内, 虽相距咫尺,却永不相融。”这种繁华的景象 衬托了张小敬这样为民着想的英雄人物实在是 少之又少,讽刺了表面一片富丽,实则蛀虫横 行,并且已然危机四伏的社会。

(三)象征

小说的讽刺还体现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 小说中设计了很多个象征意象,通过这些意 象来讽刺那个危机四伏的社会。比如“阙勒霍 多”“蚍蜉”“大灯楼”等。首先, “阙勒霍 多”表面上是复仇者们制造的猛火雷,是一个 威力巨大的武器,但是“阙勒霍多”象征着对 于大唐来说更深层次的危机,如果大唐王朝依 然这样只是维持表面的繁华,整个唐王朝都会 迎来巨大的灾难,比如“安史之乱”。其次, “蚍蜉”在小说中表面上指的是以萧规为代表 的在边境守城的退伍老兵组成的复仇者组织, 他们以这种微不足道的小虫来给自己的组织命 名,象征着那些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他们无 人关注,不受重视,在别人看来可有可无,还 时常遭到压迫,这个名字就是对当时那种扭曲 社会的讽刺。最后,兴庆宫旁高达一百五十多

丈的精美“大灯楼”,非常华丽,巧夺天工, 代表了唐王朝的富庶和强盛,象征着鼎盛时期 的唐王朝,同时也讽刺了要维持表面这样的繁 盛需要搜刮无数民脂民膏的现实,这“大灯 楼”的命运也像唐王朝的命运一样,在将自己 的美丽展示到极致之后,轰然倒塌。

(四)引用

小说的讽刺还体现在对经典诗歌中的典故 的引用上。比如萧规在给张小敬介绍所使用的 炭的时候,说了一个南山卖炭翁的故事,这是 引用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典故,讽刺统治者 对底层老百姓的剥削。再如,张小敬救了皇帝 之后,借送荔枝的龙旗专使的马进城,这是引 用杜牧的《过华清宫》中的典故,“一骑红尘 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讽刺了统治者的 奢靡。

三、《长安十二时辰》讽刺艺术的深层意义

( 一 )对社会现象的揭示

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的讽刺的深层意义 在于对唐代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通过对长 安城内各种社会现象的描绘,作者巧妙地运用 了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 盾,特别是统治者对底层百姓的剥削。比如, 由于官场的黑暗腐朽、官匪勾结等弊病,像萧 规这样的有军功的退伍老兵受到不公正的对 待,甚至被诬陷。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 气的批判。这种讽刺艺术也具有社会意义,它 让读者在欣赏小说的同时,也能引发思考和反 思。

(二)对人性丑恶的讽刺

讽刺艺术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还具有对 人性深刻剖析和批判的作用。作者通过对小说

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设置,巧妙地运用 了讽刺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弱点。比 如小说中张小敬在向瞳儿打听龙波的下落时, 恰好让她看清自己的情郎为了求生而背弃爱情 的自私嘴脸。再如,元载最后同意为张小敬洗 脱罪名,他说“人性是趋利避害的”,归根结 底元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愿意作证。这些能 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 性,并且思考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三)对文化堕落的讽刺

小说《长安十二时辰》还对唐代文化的堕 落进行了讽刺。在小说中,长安城虽然繁华昌 盛,但文化日益堕落。人们追求享乐、沉迷于 声色犬马,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小 说中对上元节盛况的描绘,虽然场面宏大、热 闹非凡,但背后透露出文化的空洞和肤浅。此 外,小说中的文人墨客往往只追求表面的华丽 和技巧,缺乏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这种文化现 象无疑是对唐代文化堕落的讽刺。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讽刺艺 术手法贯穿始终,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语 言运用上均有讽刺,作者运用对比、衬托、象 征和引用等多种手法来进行细致刻画,通过对 社会、文化、人性等多个层面的讽刺和反思, 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弊端。这种 讽刺艺术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批判精神, 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让我们能 够不断反思和进步。

[ 作者简介 ] 董嫄,女,汉族,甘肃天水人,西 安培华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