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

2024-10-27 00:00:00黄芷舟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1期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逐渐转向 史学化,以增强研究的真实性和学术价值。史 学化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的产 物,更是历史进程的记录与反映。文学的叙事 结构、主题选择、人物塑造等都深受其所处时 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影响。基于 这一理论基础,史学化方法论强调从历史学的 角度出发,通过对文学作品所处时代的社会背 景、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等进行深入分析,揭 示作品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具体方法包括文本 细读、历史文献分析、跨学科视角应用等。文 本细读需要研究者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和隐喻象征,理解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独特 意义;历史文献分析则需要查阅大量相关历史 资料,通过比对和梳理,还原作品创作的时代 氛围和社会现实;跨学科视角的应用,例如结 合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的理论 与方法,有助于全面、立体地理解文学作品。 [1]

一、史学化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对其叙事策略、主题 选择和人物塑造具有深刻影响。通过对文学作 品创作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 深入分析,可以揭示出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历 史价值。这种方法不仅帮助揭示文学作品的历 史语境,还能够展示历史事件对文学创作的直 接或间接影响,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角,也增 强了对作品历史和文化意涵的理解。历史方法

包括文献分析、档案研究和历史比较等,旨在 通过历史学的视角和工具,对文学作品及其创 作背景进行系统分析。文献分析要求研究者搜 集并研读大量相关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些文 献的仔细解读,重建作品的历史语境,发现不 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点和差异, 从而揭示出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学发展的规律和 特征。例如,通过比较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和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文学作品,可以分 析不同历史背景下文学创作的特点和变化。[2]

二、史学化趋势对现当代文学评价的影响

( 一 )研究视角的拓展

史学化趋势为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多维 度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学术探讨的内容和方法。 通过历史学视角,研究者可以将文学作品置于 特定的历史情境中,结合历史事件、社会运动、 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的资料,分析作品中的人物 形象、叙事结构、主题选择等,从而揭示出作 品中的历史维度。例如,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 的文学作品时,可以结合当时的改革开放政策、 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 文学创作。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方法,文学研究

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分析,还涉及更广泛的社会 科学领域,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和多层次 的视角。

(二)学术界的接受度与争议

史学化趋势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引起学术 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接受度和争议性并存。 一方面,许多研究者认为,通过引入历史视角, 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文化 内涵,从而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增强研究 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十 年中,采用史学化方法的文学研究论文数量增 加了 25%,表明在学术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但也有学者认为,过于强调历史背景和社会环 境等外部因素,可能会忽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 独特性。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者质疑史学化方 法的应用,认为在具体操作中可能存在历史资 料选择的主观性和解读的片面性。这些争议和 质疑表明,虽然史学化趋势为现当代文学研究 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但其应用仍需在理论 和方法上不断完善和深化,以平衡历史与文学 之间的关系,实现更为全面和科学的研究。[1]

(三)对文学价值判断的影响

史学化方法通过将文学作品置于特定历 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社 会功能,这一方法改变传统以文本内部分析为 主的评价模式,转向更加综合、立体的评价体 系。例如,通过分析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历 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研究者能够揭示出作品在 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价值和影响力。统计数 据显示,在采用史学化方法的文学研究中,约 40% 的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对作品历史背景和 社会影响的关注,这表明史学化方法在增强文 学评价的多维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度依 赖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可能会忽视文学作品 的审美价值和独立性,导致评价标准的偏颇;

而历史资料的选择和解读也可能存在主观性和 片面性,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 需要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寻找平衡点, 实现历史与文学的有机结合。

三、史学化研究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 一 )长期影响与可持续性

史学化方法通过将文学作品置于具体历史 背景中解读,揭示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的紧密 联系,丰富文学研究内涵,增强研究的真实性 和严谨性,促进文学与历史、社会学、政治学 等学科的融合,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为学术界提供多元的研究路径。然而,史学化 方法也面临挑战。历史资料的挖掘和分析需要 大量资料和严谨的态度,对研究者的历史学素 养和跨学科知识提出更高要求,且过度依赖历 史背景可能忽视作品的艺术性。因此,需要不 断创新,完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确保史学 化方法的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需求

史学化研究的持续发展需要在理论和方法 上不断创新,以应对复杂的文学与历史交织的 研究课题。

第一,必须发展更加精细化的历史分析工 具和方法,提升对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挖掘 深度。通过量化历史事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建立科学的研究模型和分析框架,从多维度解 读文学作品。第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变 得尤为重要。结合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 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和工具,深入剖析作品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价值。 第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史学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避免过度依赖历史背景而忽视文学 作品的艺术价值,通过持续的理论创新和方法 改进,史学化研究可以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 时,兼顾文学作品的审美独立性和艺术价值, 从而实现历史与文学的有机结合。

(三)跨学科研究的具体应用与前景

跨学科研究能够弥补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 性,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揭示文 学作品中更为复杂和深层次的意义。

1. 应用实例

一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技 术,对大量文学作品进行文本挖掘,揭示出文 学创作中的隐性模式和趋势。例如,通过分析 文学作品语料库,可以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 学主题、词汇使用频率以及风格变化。

二是社会学视角的应用:结合社会学理 论,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结构和群体关 系,分析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塑造。例如, 通过分析特定时期的社会运动和作品之间的关 系,揭示出社会变革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三是政治学理论的引入:政治学理论可以 帮助研究者揭示文学作品中的权力关系和政治 象征,探索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意涵和社 会影响。例如,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政治事件 和作品的比较研究,揭示出政治环境对文学创 作的影响。

四是文化研究的结合:文化研究从文化生 产和消费的角度,解析文学作品在文化产业中 的定位及其与大众文化的互动。例如,通过对 作品改编、出版和接受的研究,揭示出文学作 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力。

五是心理学理论的应用:通过心理学理论 分析人物心理和行为,进一步挖掘文学作品对 人类心理和情感的表现和影响。例如,通过对 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分析,可以揭示出作者对人

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2. 未来前景

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和其他 新兴技术的发展,跨学科研究将在现当代文学 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多学科的 综合研究方式,要求研究者具备广泛的知识背 景和综合研究能力,提高研究的复杂性和挑战 性,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其应用可以从四个 方向思考。第一,应用政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 历史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问题,例如运用政 治权力、政治文化等理论;第二,应用人类学 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文化、人类行为等问题, 例如运用文化适应、文化传承等理论;第三, 应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社会结构、社 会变迁等问题,例如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结构 功能主义等理论;第四,应用经济学理论和方 法研究历史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等问题,例如 运用经济周期、比较优势等理论。

四、结语

史学化趋势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发挥 重要作用,不仅能提升研究的学术深度和广度, 还能推动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研究者能够揭示 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功能,丰富文学研究的 内涵。尽管史学化方法面临一定的挑战,如对 历史资料的依赖可能忽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但其优势在于提供更加综合、立体的评价体系。 通过史学化,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够突破传统文 学研究的局限,实现文学与历史的紧密结合, 从而丰富学科内涵和提升研究质量,推动现当 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作者简介 ] 黄芷舟,女,壮族,广西百色人, 湖南师范大学世承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 读,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新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