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交融”“融”之有道

2024-10-27 00:00王君杨晶晶俞春霞陈群
快乐作文(7.8年级) 2024年4期

最近,我们写了一篇作文:《旧物》。

写作要求是这样的:

作家三毛小学时期的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道“我的志愿”的作文题,三毛写了一个令老师特别不屑的志愿——

“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作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

旧物在懂得利用的人那里就是“好东西”,在不懂的人那里就是“垃圾”。你的身边有没有牵动你思绪的“旧物”?都来写一写吧!

此题一出,各种旧物隔着时光一一被翻了出来:

许子轩要写“搪瓷‘古’碟”,沈施宇想起了“小三轮脚踏车”,贾新朔要记录一台老的“收音机”,李亦杨默默忆起陪着童年的自己的“旧台灯”,茆晨逸追忆一把老“藤椅”,李哲则捕捉到一束来自外公的“玉佩”的零星的光……

大家畅所欲言,说得都不错,可是作文本交上来一看,我却感觉都缺点儿什么,缺点儿什么呢?好像“物”跟我们隔着距离,有种疏离不亲近的感觉,忸怩着,别扭着;再仔细琢磨,才发觉是因为“物”“我”不能交融,“物”是“物”,“我”是“我”,两相隔离着。

什么是“物我交融”呢?

“物我交融”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于描绘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融合。这个主体就是“我”,客体就是“物”。换而言之,写“物”是为了表现“我”。这种写法早在《诗经》里就有所体现。

《诗经》里的“赋”“比”“兴”,叶嘉莹先生这样阐释:第一是“赋”的方法,“赋”是直接叙写,即物即心;第二是“比”的方法,“比”是借物为喻,心在物先;第三是“兴”的方法,“兴”是因物起兴,物在心先。这三种方法都注重用形象触引读者的感发,但“赋”多用人事界的“事象”,“兴”多用自然界的“物象”,“比”则既可以是人事界的“事象”,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物象”,也可以是假想的“喻象”。

从这出发,“物我交融”更像是《诗经》里的“比”和“兴”。

如何实现“物我交融”呢?

首先,在描写“物”时,要突显“物”的形象,而相对“我”的表现要比较含蓄。以“物”作线索,贯穿全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全文以月光下的荷塘为描写对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这样的描摹贯穿全文,而荷塘背后那双欣赏的眼睛却是“我”的。

其次,“我”对“物”的情感投射和反映,让读者感受到“我”对“物”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贯彻。如鲁迅先生在《秋夜》里写道: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最后,运用形象的描写和象征的手法,将“我”与“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隐喻和象征化。通过寓意和象征的方式,增强“我”与“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共鸣。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如此,基本可以达成“物我交融”,使得“物”与“我”亲近起来,浑然一体,自成力量。

月牙匕首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张腾渊

外公有一把月牙匕首,珍藏在外婆的床头柜里。

月牙匕首很老旧:刀鞘已有些发黄,刀柄也由银白变成了浅褐,刀尖向上翘起,形同一个弯弯的月牙。匕首很素朴,没有烦琐的镶金戴银,没有镂空雕刻,却又展露出一种不可侵犯的端庄、方正、典雅。每次看到它,总能激起我满腔豪情。

拔开刀鞘,寒光一现,雪亮的刀身一下显现在我眼前。长久流逝的时光没有腐蚀它分毫,整个刀面无一丝锈迹,白光四射。这一看就是精心打理过的,是男孩子梦寐以求的宝贝……光是想想,就让我激动。

月牙匕首的主人是我的外公。

外公曾经是一名军人,他没有战斗在前线,而是在后方的军事农场种植果蔬,调配物资。这把寒光四射的、军营中的匕首,是外公当时的随身之物。小时候,我除了去斗叶子上的胖头青虫,就是听外公讲故事,讲他当年在部队的故事。“阿嗲,阿嗲,您小时候有什么好玩儿的?怎么抓黄鳝的?有草蛇没有?”

直到那一次——

老宅的小院里,我一边听外公讲那些老旧的捉鱼捕虾的故事,一边在充满古木味儿的抽屉里翻找着那些打不出火花儿又舍不得丢弃的打火机……突然,我发现在抽屉的最里面有个小盒子,打开一看,竟是一把匕首,我刚想拔刀一观,宝贝就被外公收去了。

“小孩子不可以碰刀,小心割破手。

“这是您在部队时用的匕首吗?”

“对,当时我们的生活条件艰苦哇!”外公忍不住感慨。

“你们用匕首干吗?训练吗?”我用手比画着,特别在乎这把匕首。

“练哪,每天天不亮就练,只要有空闲就练……”说着说着,外公叹了口气。

匕首……军事农场……训练……我的眼前仿佛看见了年轻时的外公在夕阳下投练匕首的样子。青年意气风发,威风凛凛,匕首映着余晖,寒光四射。青年正义凛然,刀影闪动间,天色慢慢暗了下来。

当年的热血青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白发苍苍。每每与我们聊起他当年的训练场景,外公依旧很动容。

后来,外公带我们全家一起回到他曾经生活过和战斗过的军事农场,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公园,叫万公堤。“我还记得这里的每一条田埂,每一片菜园。”外公无限感慨地说。那是外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古老的水井,木头做的水车,一条条的田埂,更有外公的青春年华。

又是夕阳西下,余晖洒向田野,燃起了我的一腔热血,当年的场景如镜头般定格在我的内心深处。

晚上,趁外公烧饭的时候,我走进外公的房间,轻轻地从床头柜拿出那把匕首看了又看,又悄悄地放回去。床头柜里,装着的不仅仅是一把匕首,更是外公热血燃烧的青春时光。从此,我的心里多了一份念想:外公有一把匕首,弯似月牙的匕首。

我的青春之梦从这里开始启程。

【团队回音壁】

印象中有一个店,名叫“爱物”。在年轻的时候,我是很不屑于这样的命名的。但现在,态度却改变了。我刚刚跑完黄埔全程马拉松,成绩破五,其中原因就在于穿了很专业的跑鞋和跑袜。途中能量胶、运动饮品的补给,也极大地帮助了我“超越自我”。我越来越明白,生而为人,不需有什么优越感,“物”虽然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是“人”还是应该尊重“物”,懂得“物”,珍惜“物”。“物我合一”,“万物皆备于我”,才是生命的好状态。所以,我很欣赏俞春霞老师的这次作文引导。

俞老师“物我交融”的写作指导非常实用,而腾渊同学的这篇《月牙匕首》更是典范之作。用“物我交融”的手法写人就是借物写人,我也曾经以父亲的“三轮车”为线索写了母亲去世后的父亲。这种写法也常常被运用到抒情散文中,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等借物抒情类散文,其中“物我交融”的手法使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含蓄委婉,更真实细腻。同学们不妨擦亮眼睛,聚焦身边事物,感受它与我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渐渐融合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讲的就是写“物”时,其上应“著我之色彩”,物我要融合,否则,文字就谈不上有境界。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就讲究“物我交融”。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是“物我交融”的典范。在作者眼中,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杂草丛生,满目疮痍,忧国、伤时之感顿时涌上心头。于是,便有了“物我交融”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本无情却流泪,鸟应无恨却惊心,是因为花鸟身上投射了作者的怨恨和焦灼,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样“物我交融”的佳句一直为后世传颂。可见,“物我交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