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中美两国的影响

2024-10-27 00:00朱明皓
经济导刊 2024年9期

正确认识美国制造业回流对美国和中国的影响

美国制造业回流是美国重整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打压我国全球先进制造业竞争地位的重要手段,美国制造业回流的趋势不可逆转,而且这种回流的速度将越来越快。目前,美国制造业回流对美国经济的增长已经开始呈现出积极作用,正在逐步调整美国经济结构,使美国经济具有较强的增长后劲,尤其是制造业为美国原创性高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应用场景,将提高美国技术转化效率,有利于美国继续保持其高技术的领先地位。

从整体上来说,美国制造业回流对我国制造业呈现出两面性的影响。一方面是积极影响,美国企业退出我国市场的行为是从其原先占有的市场逐步退出,为我国制造业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机会。大量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和技术通过国产化应用不断迭代升级,提高了企业竞争力,特别是一批“卡脖子”“短板”产品和技术受到高度重视,包括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的方式进行快速技术突破,支撑了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一些制造业企业在中美博弈中无法与美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深入技术交流,由于传统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已被阻断,企业面临“无样可学”处境,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需要克服更大的困难。同时,企业正在丧失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内卷”形成了企业的“内耗”,即使是新三样的企业也面临着较低利润的发展模式,导致企业普遍性信心不足,后续投资力度萎缩。

练好“内功”,健全制造业发展壮大制度

制造业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是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石,也是争夺未来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抓手。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和结构,出台有利于制造业创新投入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研发比重和结构,企业研GcVh5pao8OhmiBH3efWRVWRTbnv0JQeoGI8yi6lbTO4=发投入强度在2030年应至少达到美国2020年的水平(7.8%)。

“矩阵式”推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方面,围绕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持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纵向”突破,全面、深入梳理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薄弱环节的产业基础关键产品与技术,实现“链”上产业基础关键产品质量提升、附加值提高以及自主可控,同时,围绕产业链共性产品和技术,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的攻关应用,支持跨行业共性技术平台、试验验证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共性产品和技术外溢,切实解决产品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差等老大难问题。另一方面,围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高新区等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横向”载体建设。建设高水平载体促进机构,形成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统筹要素资源向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高新区等创新制造载体集聚,支持载体开展垂直行业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设与应用。

大力推动军工产业发展,将军工产业作为赢得全球产业竞争新的“一极”。当前全球正在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家之间的冲突日益增多,正在呈现较大的不稳定性,各国都在寻求不断增强国家的自主和安全,对军事武器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从国际比较角度看,我国军工领域拥有较为完整的制造体系,型号丰富,覆盖几乎所有类型武器,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鼓励军工企业扩大生产制造能力,增加军工企业利润,提高新技术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各领域的应用水平,努力提升企业出口外销能力,这样既能消纳国内过剩产能,又能够形成以我为主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要把握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建设关键产业备份能力的机遇,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培育军工产业成为高端制造业最稳定的客户,同时孵化培育一大批具有突破性技术乃至颠覆性技术的高科技企业。

修好“外功”,建立制造业全球产业布局体系

全球化以来,制造业经历多次产业转移,已经形成了四个主要的制造业体系框架:(1)美国主导的制造业体系框架;(2)欧盟制造业体系框架;(3)日本为主导的制造业体系框架;(4)中国制造业体系框架。这四个制造业体系框架有交叉又有所侧重,随着美国制造业回流和美西方主导的产业脱钩,美国正在极力构建除中国以外的新型制造业体系框架。因此,我国要与美国形成缠斗格局,拉长脱钩时间,加快推动全球产业布局,建成以我为主导的全球制造业分工新格局。

有组织、有序地引导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海外布局。遴选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制造业重点领域,由链主企业牵引,带动国内主要供应链企业联合在墨西哥、保加利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区域布局,如光伏、储能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力支持轨道交通领域龙头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推动“总包+制造”模式开展产能布局与骨干高速铁路线路建设,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与美国竞争的“压舱石”。

持续推进制造业领域高水平开放。逐步取消制造业领域的外资限制,通过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优势,吸引高技术企业加大在我国的投资力度,稳住欧洲企业,减缓美国企业撤出速度,将大型跨国企业“中国+海外市场”双布局作为底线。

(编辑 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