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阐述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发展概况及发展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分析了非遗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借以举出了数字藏品《花丝风雨桥》这一实践案例,并提出了促进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非遗;数字化;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7.038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受到广泛关注。数字化技术在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全新思维方式的同时,也为非遗带来了更多的应用潜力。非遗数字化有着深刻的学科交叉联系,它借助先进技术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革命性突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和机会。
1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发展概况
互联网的发展为交流互动带来了无限可能,而数字化更是为非遗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数字化保护是指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将非遗元素进行记录、整理、传播、保存和展示,以实现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如今,非遗数字化保护逐渐形成了多元的技术应用格局。三维数字化重建、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档案建设等手段相互交织,构建了一个丰富而多样的数字化保护体系。这种多元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数字化保护的全面性,同时也为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个性化的数字解决方案。在实践中,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成果日益显现。通过数字平台,观众得以远程参与、深度体验传统文化,使非遗的传播不再受制于地域和时间。数字展览、在线教育等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了新的生命,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活力。然而,非遗数字化保护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数据安全、隐私问题、技术更新与兼容性等方面的难题仍需要不断攻克。此外,数字化保护的成果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体而言,非遗数字化保护正经历着快速而深刻的发展变革。通过数字技术,传统文化得以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一潮流同时也催生了更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以确保数字化保护更好地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
2 发展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2.1 创新非遗数字化的保护模式
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藏品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非遗数字化保护也已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非遗数字化保护模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天地。
非遗数字化保护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非遗得以超越传统的口耳相传方式并以数字形式永久保存,使后代能够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这种灵活性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可能性。非遗数字化保护模式极大地拓展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播途径,以数字博物馆、虚拟展览为例,观众无需实际到场,借用三维数字化重建、虚拟现实等技术便可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新型的数字化保护模式不仅仅是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性的提升。通过数字平台,观众可以参与在线讨论、提问,甚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乐趣。这种互动性不仅加深了观众对非遗的认知,也拉近了非遗与现代生活间的距离。
2.2 为非遗数字化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数字技术的应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符合实际需求的保护模式。理论依据的建立使数字化保护更具目标导向性,确保数字化手段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文化传承的策略。其次,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依据强调了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结合文化学、人类学、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使数字化保护成为一项跨学科的工作。这种综合性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更全面地理解和保护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理论的建设也有助于解决数字档案保存、技术更新、兼容性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数字化保护工作在未来仍然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3 非遗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数字藏品仍处于发展阶段
3.1.1 受众面小
非遗数字化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受众面相对较小。这主要缘于数字化保护在公众中的认知度不高,以及一些潜在的障碍影响了其在更广泛范围内的传播和被接受。由于公众对数字技术在文化保护中的应用缺乏深入了解,很多人可能对数字化保护的实际效果和意义存在疑虑。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对数字化保护持保留态度,限制了其在社会中的推广。对于一些年长的群体或文化保护领域外的人来说,数字技术可能显得陌生而难以理解,使数字化保护更多地局限在一些特定专业领域内,而无法深入普及到更广泛的受众中。此外,对数字化保护实际应用的了解也是一个问题。即便有一些数字平台提供非遗数字化展示,但对这些平台的了解可能仍然有限。缺乏宣传和教育导致大多数人对数字化保护的实质性内容和应用方式缺乏清晰的认知,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参与和关注。
3.1.2 存在意义有争议
部分数字化非遗项目存在争议,其中数字藏品的存在意义就饱受争议。数字化保护非遗文化,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延续文化遗产的传承;另一方面,数字化保护也可能面临着虚拟性、真实性等问题,如数字化非遗产品虽然可以呈现出高保真度的形式,但由于缺乏实物文物的质感和气息,使数字化产品与实物文物存在一定的差别,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通过实物才能感受到的文化遗产,如古籍文献的墨香、纸质的质感等,数字化的非遗产品难以完全呈现出来。这就让人们对数字化非遗项目存在的意义产生了质疑,而这种质疑也可能会影响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3.2 公众对其认知较少
尽管非遗数字化保护在当代文化保护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却显露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公众对这一领域的认知仍然相对较少。这一问题在多个层面体现:首先表现为对数字化保护所使用技术的不熟悉。例如,相对先进的三维数字化重建和虚拟现实技术,许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确切应用与意义,这种技术性的隔阂导致了数字化保护在公众中的认知障碍。其次,数字化保护在社会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尚未被广泛传播,公众对于数字化保护如何促进文化传承、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认知较为有限。这可能导致数字化保护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不足,影响了其在文化保护领域的广泛应用。
4 《花丝风雨桥》的数字化保护实践
4.1 数字藏品《花丝风雨桥》的特点及历史背景
数字藏品《花丝风雨桥》是一件以中国传统技艺花丝镶嵌为基础、结合现代数字技术呈现的艺术作品。这款藏品是潮宏基珠宝推出的首款非遗数字藏品,由潮宏基花丝工作室与多位文化学者、专家及工艺大师共同努力,历时四年多复原侗族独有的建筑“风雨廊桥”,使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工艺技法的复原下焕新重现。《花丝风雨桥》展现了一个充满流动感和想象力的空间,艺术家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这座桥梁呈现出超现实的氛围。该数字藏品不仅融合了艺术、文化与传统技艺,还体现了中国悠久历史的传承,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通过数字化形式,《花丝风雨桥》得以保留下来,并向世界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无限可能性,也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4.2 《花丝风雨桥》数字化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在《花丝风雨桥》的数字化保护中,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如三维数字化重建和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三维数字化重建,专家能够准确捕捉花丝风雨桥的形状、纹理和细节,打造一个高度还原的数字档案。这为文物的后续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这一技术的应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数字形式得以保存和展示,突破了传统静态保存的限制。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观众提供了细致鉴赏《花丝风雨桥》的机会,感受其细腻的工艺与设计。这种个性化的体验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为非遗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虚拟现实平台成为一个全新的学习与体验场所,让更多人能够远程参与到《花丝风雨桥》的传承中。
4.3 《花丝风雨桥》数字化的现实意义
《花丝风雨桥》的数字化保护实践在现实中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首先,数字化保护为《花丝风雨桥》开辟了新的传播途径,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全球化传播。通过建立数字平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展示。政策层面,可以鼓励类似项目的开发,如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鼓励相关机构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数字平台,以推动更多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其次,数字化保护提升了非物质文化的互动性和参与度。观众可以通过虚拟平台参与讨论、提问,甚至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政策层面可以通过鼓励数字化项目的研发,推动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平台具备互动性。此外,数字化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和传承提供了可行性方案。数字档案的建设为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手段。政策层面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鼓励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最后,数字化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在线平台,数字文化商品的销售与推广得以更加便捷地实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商业化提供了新的机遇。政策层面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规,规范数字文化商品的市场行为,保障其知识产权。同时,设立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相关企业开发与推广数字文化商品。
5 促进非遗数字化保护发展的对策
基于《花丝风雨桥》的数字化实践,非遗数字化保护有广阔的前景。在这一背景下,可以制定一系列综合性对策,以推动非遗数字化保护事业的发展。
5.1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受众人群
数字化在非遗保护中的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才能真正进入公众的生活。要让非遗的数字化在国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受众人群。首先,需要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和优势。可以通过在学校、社区、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举办讲座和展览来展示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成果和意义,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参与。此外,也可以通过社交软件、新闻媒体等途径扩大数字化保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数字化保护需要与其他行业合作,进一步扩大非遗数字化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比如,可以与科技企业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非遗元素进行自动分类、识别和分析,从而提高管理和保护的效率,进而扩大公众的了解与认知;与地产、家居等行业合作,则能够将非遗数字化元素融入室内设计和艺术品展示等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个性化的选择,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加深对非遗的接触和认同。最后,政府应加大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数字化保护的标准和要求,促进非遗数字化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加强对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升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为非遗数字化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保障,从而进一步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5.2 加大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
为了让非遗数字化保护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技术创新可以帮助解决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提高数字化保护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非遗元素的自动识别和分类,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观众带入实际环境中进行互动式体验,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数字藏品的版权和溯源。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数字化保护的效率和精度,还可以为数字化保护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性。其次,社会责任是非遗数字化保护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数字化保护非遗不仅是一项技术任务,更是一种社会责任。非遗文化作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不仅关系到特定文化群体的权益,更涉及整个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健全的法律保护体系,确保非遗文化在数字化过程中的权益不被侵犯。在此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防止非遗文化的商业化和滥用,避免因经济利益导致的文化扭曲或误解。同时,社会责任还体现在数字化成果的普及与共享上,数字化保护的成果应广泛应用于教育、旅游和文化艺术等领域,以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重视。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非遗数字化保护将不仅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力,还将为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和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3 鼓励技术创新合作
制定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是实现非遗数字化商业化的有效途径。建议制定政策支持数字文化商品的创意开发和商业化推广,其中包括设立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设立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定期评选创意商品,并给予奖励和宣传支持,这种评选机制有助于发现和推广优秀的数字文化作品,激发更多企业参与创意开发,同时提高数字文化商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最后,为数字文化商品提供市场推广支持也是政策推动的关键环节。政府可以通过投放广告、支持参与文化展会、建立数字文化商品线上推广平台等方式,提高这些商品的曝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5.4 设立资金支持计划
制定专项资金计划,为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提供财政支持。建议设立数字文化保护基金,资金来源可以包括政府拨款、文化产业税收收入等。基金用途应涵盖多方面,包括:数字化档案建设,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数字化档案的建设,包括采集、整理、存储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数据;技术更新与升级,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升级,确保数字平台始终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环境;平台开发与维护,投资用于数字平台的开发和长期维护,以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包括安全性、用户界面的改进等。
5.5 建立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政策
制定政策支持数字文化商品的创意开发和商业化推广。具体措施有以下:第一,设立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有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设立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提供低租金、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相关企业入驻;第二,数字文化商品评选,定期评选出一批有创意、有商业潜力的数字文化商品,并给予奖励和宣传支持,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创意开发;第三,市场推广支持,提供数字文化商品市场推广的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在线推广、参与文化展会等,增强数字文化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6 结语
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中,数字藏品这类新型非遗数字化的引入拓展了非遗传承的视野,为其赋予了全新的形式、内涵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49-55.
[2]谢岩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115-118.
[3]马晨璠.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8.
[4]刘玉柱,李广宇.数字藏品版权保护问题研究[J].出版广角,2022(11):47-51.
[5]王伟杰.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歌海,2020(5):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