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画像石是汉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社会背景下,开展汉画像石的传承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徐州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文章旨在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传承发展现状的系统梳理,探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期提高人们对画像石的认识和关注,促进徐州汉画像石的传承创新,从而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汉画像石;徐州画像石;传统文化;汉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7.034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会其精神实质,赋予其新的内涵,对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雕刻在墓葬、祠堂、汉阙上的装饰性壁画,它是汉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徐州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出土画像石数量众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徐州汉画像石的传承创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 徐州汉画像石的文化内涵
徐州是我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区之一,汉画像石的雕刻风格、题材内容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表现为出现至消亡的时代跨度大、数量多、内容十分丰富。徐州汉画像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展现了汉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文化精神。
1.1 徐州汉画像石分布现状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大约在西汉早期偏晚阶段出现,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画像石分布密集,题材内容丰富,雕刻技法多样,配置规律严谨,类型齐全,艺术水平较高①。据统计,徐州地区现有汉画像石2500余块。从出土地点来看,市区及下属区县均有发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铜山茅村汉墓、青山泉白集汉墓、沛县栖山汉墓等,这些墓葬的墓主人身份上至列侯、二千石以下官吏、富商巨贾,下至平民②。由此可知,汉代这种墓葬形式十分流行,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使用汉画像石墓。汉代人“视死如事生”,汉画像石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题材相互交融,内容异彩纷呈,作为一种石刻文献形式,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1.2 徐州汉画像石的文化内涵
汉画像石是汉代厚葬风俗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徐州汉画像石地域特征明显,展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后世的文化、艺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2.1 历史价值
西汉初期,以徐州为中心的汉代封国楚国建立。两汉时期,徐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全面发展。从地理特点来看,徐州三面环山,为汉画像石的出现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徐州汉画像石作为汉代艺术的重要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有纺织服饰、庖厨饮食、宫室建筑、乐舞百戏、车马出行、六博游戏、历史故事、佛教初传、比武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题材相互交融,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艺术发展、地域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2.2 艺术价值
徐州汉画像石是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展示了汉代艺术的成就和魅力。具体表现为丰富多样的雕刻技法、变化多样的构图模式、形神兼备的表现形式、富有灵性的装饰图案以及比较成熟的艺术表现③。具体雕刻技法有阴线刻、凹面刻、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等多种形式,雕刻技法细腻,线条流畅。构图方式包括横式、竖式和鸟瞰式等形式。整体而言,早期构图比较疏朗,后期向繁密、充实过渡。表现形式方面: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为以线表形、以形达意;动物形象则多以线条形式,创作动物侧面形象,很多神话传说中的动物造型夸张奇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已经比较成熟,艺术特点和风格对后世的石刻雕刻、绘画等艺术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2.3 文化价值
汉画像石与汉墓、汉兵马俑一起被誉为“汉代三绝”。其以石刻为媒介,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从汉画像石的内容来看,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眷恋,同时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出当时人们幻想中的神仙世界,体现了人们对死后升仙的追求。徐州汉画像石丰富的题材内容、雕刻技法等为研究汉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其中描绘的宴饮、庖厨、耕织等生活场景,是汉代社会民俗文化的反映;描绘的西王母、东王公及各种神怪异兽,为研究汉代思想信仰提供了资料;描绘的伏羲女娲、玉兔捣药、庖厨饮食等体现了饮食文化、养生思想和早期中医药发展情况,反映了中医药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
2 徐州汉画像石传承创新现状
为了更好地传承徐州画像石蕴含的传统文化,探索文物的活化利用,以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为代表的相关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2.1 汉画像石的学术研究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现隶属于徐州博物馆,是收藏、展示和研究汉画像石的专题博物馆,收藏有徐州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1700多块,展览的汉画像石700余块④。另外徐州睢宁县博物馆、邳州博物馆、沛县博物馆也收藏了部分汉画像石。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徐州汉画像石进行了学术研究。已开展的研究主要围绕考古学、艺术学、文献考证等方面,出版了《中国画像石全集》《徐州汉画像石》《徐州汉画像石解读》《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等著作。画像题材的专题研究包括具体画像特征和内涵、汉代医学思想、饮食文化、神话传说、宗教文化、美育实践等,也出版了许多学术论文和著作。
2.2 围绕汉画像石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
为了向公众普及汉画像石的文化遗产价值,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举办了展览、讲座、研学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由北馆、南馆两部分组成,基本陈列“大汉王朝—石上史诗”“汉石遗珍”展现了汉代社会衣、食、住、行、征战比武、乐舞百戏、神话故事等社会百态,全面、立体地反映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在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及陈列艺术方面的成果。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依托馆藏资源,每年在馆内举办多场临时展览、研学和体验活动。同时还走进外地的博物馆、纪念馆、高校等举办了多场次的外展交流,向公众普及和传播徐州画像石的价值和意义。艺术馆的专家老师们走进徐州地区的高校和中小学,围绕汉画像石举办了多场次的学术讲座、社会实践活动和研学活动。
2.3 新媒体传播和文化旅游推广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利用新媒体平台多角度推介汉画像石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徐州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网站“数字汉画”板块,观众可以随时随地网上实景游览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徐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定期推出“当汉画碰上甲骨文”“两汉盲盒系列”“徐州宝藏”等微信推文,通过视频号推出多篇汉画像石宣传视频。
徐州地区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文化旅游推广,将汉画像石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徐州市汉文化景区内建设了汉画像石长廊,包括动漫展示与休闲区、汉画像石及拓片模拟制作互动区、汉画像石精品展区。徐州市还将汉画像石元素运用于城市形象设计,徐州地铁1号线黄山垅站运用汉画像石的绘制手法创作了气势恢宏的文化墙,展现汉文化对经济、学术、教育、思想的极大促进。
3 徐州汉画像石传承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驱动。徐州汉画像石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已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深入挖掘汉画像石这一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内涵,加强传承创新,才能赋予其更多生命力。
3.1 传承利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徐州汉画像石的保护利用已有了一些研究成果,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古学和艺术学的领域,对于其中反映的汉代雕刻技艺、文化礼仪、传说故事、中医药文化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内涵还需要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从而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素材和支持,提高其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藏品数字化建设还需进一步丰富
对藏品及其蕴含的文化进行宣传是博物馆的一项重点工作。对于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收藏机构而言,目前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已经建设了网上展馆,其他机构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除了对汉画像石进行数字化传播之外,汉画像石祠堂和墓室也应当进行数字化立体化展示。茅村汉画像石墓是具有明确纪年的东汉画像石墓⑤,白集汉墓是目前徐州地区保存最好的东汉祠堂画像石墓,这两处汉墓的结构都具有显著的特征,如能通过数字化实现网上参观,可以更好地传播汉画像石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3.3 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还需要创新
目前汉画像石的展示和宣传主要依靠的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在新媒体时代,应利用好当前短视频的传播机遇,扩大创作群体及传播渠道,探寻数字化保护和开发汉画像石的有效路径,使短视频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中发挥价值⑥。汉画像石相关文创产品还比较少,产品创意设计方面还存在一定缺乏⑦。通过深入挖掘徐州汉画像石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当地的文化活动,能够赋予其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
3.4 和高校、中小学等社会机构的合作还需要加强
传统文化是学校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支撑。将汉画像石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教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⑧。目前相关课程的开发还不是十分系统和全面,虽然从美术教学资源角度有了一些研究,但与历史、文化、艺术、美育等课程的结合还比较少,缺少专业的配套教材和科普读本,还需要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拓展。
4 徐州汉画像石传承创新策略
徐州汉画像石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融合创新、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多角度展示汉画像石的魅力,能够为感知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提供全新视角,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传承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
4.1 加强汉画像石的学术研究
徐州汉画像石资源丰富,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很多在现今仍有值得借鉴之处,如历史故事中的忠孝观念、仁爱观念等。徐州汉画像石的传承创新需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汉画像石收藏单位及相关机构联合专家学者,采用培训班、学术交流会、资源普查与推介、宣传推广、专业人才培养等形式,形成更多系统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了解徐州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创作内容和艺术特色,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利用。
4.2 开展多样化展览展示活动
整合现有资源和研究成果,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展览展示活动,是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徐州汉画像石资源丰富,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赋能文物新生,建设徐州汉画像石数字博物馆,构建藏品共享共建平台,对分散在各处的汉画像石进行数字化展示,全方位展示文物,精心设计展览布局,为人民群众欣赏、学习和研究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还可以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展览展示,通过举办专题展览、艺术展示和文化活动等,向公众普及和传播徐州汉画像石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4.3 重视传统文化宣传推广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采用社会公众易于理解而且具有吸引力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传统文化传播力度,结合短视频、动画等面向不同受众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播。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短视频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推广,介绍汉画像石的图像内容、雕刻技艺、历史故事等;围绕汉画像石开发动画、游戏等⑨;通过编写图书、制作视频,讲述其中蕴含的故事;结合人们日常需求,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将其中的一些图像设计运用于生活用品上,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还可以通过结合现代艺术形式和传统技艺,创作出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的作品。
4.4 馆校合作挖掘汉画像石的传统文化价值
博物馆应将汉画像石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公共教育,如讲解导览过程及举办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⑩。徐州汉画像石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应当积极与学校开展交流合作和双向互动,推动汉画像石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和实践活动提供服务,开展文化科普活动,打造文化精品。具体形式包括:与高校、中小学开展合作,挖掘汉画像石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开发相关课程,传授鉴赏汉画像石的技巧;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和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以数字技术赋能,与传统文化融合,打造数字资源,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陶冶审美情操。
5 结语
传承是保护和传扬传统文化的基础,而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在传承与创新的共同推动下,徐州汉画像石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综上所述,徐州汉画像石的保护利用需要从加强学术研究、多样化举办展览展示、重视宣传推广、开展馆校合作等方面开展传承创新工作。只有通过科学地保护和管理、深入地研究和解读以及有效地传承和利用,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iAvDhXizX63rvldKDQS5g==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3-21.
[2]李银德.徐州汉画像石墓墓主身份考[J].中原文物,1993(2):36-39.
[3]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通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366.
[4]朱存明.汉画神韵:徐州汉画像石艺术巡礼[J].荣宝斋,2018(7):38-67.
[5]李生兰,李涛,周波.再识徐州茅村汉墓[J].大众考古,2022(4):67-74.
[6]张常霞.汉画像石中优秀文化资源的短视频传播形态与路径研究[J].山东艺术,2023(3):45-53.
[7]李晓筠,徐晓鹏.博物馆汉画像石文化传承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艺术研究,2021(2):8-10.
[8]王文京.徐州地域美术资源课程开发实践:以徐州汉画像石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2(22):158-160.
[9]肖卫华.汉画像石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艺术教育,2011(11):176-179.
[10]陈玲.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浅析博物馆文物活化的实践与策略[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1(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