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明清城区与城市发展关系探究

2024-10-26 00:00:00汪子菡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7期

摘 要:明清城区是咸阳市三大历史文化要素(秦都、帝陵、明清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方针要求城市经济与遗产保护并行发展。基于大历史背景下,文章将深刻分析咸阳市明清城区的保护现状,全面评估其价值,以此为基础阐释明清城区与咸阳市发展的关系,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咸阳;明清城区;经济发展;旅游业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7.030

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地处秦岭南麓,黄河的重要支流渭河流经城市南部。同时,与西安、宝鸡、铜川、渭南等城市相连,地理位置优越,是陕西省重要的信息枢纽和物流集散地。2014年,国内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城市新区—西咸新区获批成立,加速了西咸一体化进程。随着西安地铁1号线、5号线、14号线和16号线的相继开通,大大缩短了西咸之间的距离,为咸阳市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环境。1994年,咸阳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成为陕西省“秦文化”保护的核心区域①。明清城区地处渭河以北中心城区,南临渭水,西依乐育路,北与人民路相接,东与渭城桥相连,地理位置优越。明清时期的咸阳古城是今咸阳城形成的基址,是咸阳城市发展历史射线的原点,《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将咸阳城市内涵概括为“秦都、帝陵、明清城”,可知明清城区的重要地位。如今,随着咸阳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城区跨越渭河并向南北两翼拓展,但咸阳市明清城区的格局被较为完好地保留下来。

明清城区位于咸阳市区内,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咸阳市新区也迅速扩展,老城区的发展已经处于瓶颈状态。如何在保持自身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市区飞速的经济发展中,真正成为咸阳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则是明清城区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保存现状

咸阳市明清城区基本保留明嘉靖时期城市的基本格局,一级历史街巷有法院街、东道巷、西道巷、花店巷、北平巷等13条,二级街巷有果子市街、南阳街、辘轳把巷、仪凤东街等9条,重要遗址7处,已公布等级的5处,钟楼和清渭楼虽未定级,但建筑年代久远、价值较高,已成为咸阳标志性建筑之一(表1)。目前,明清城区的保护框架遵循《咸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30)》中规划的“一区、三轴、二片、三带、四节点”指导,“一区”是指明清古城,划定范围为渭阳东路以北、乐育南路以东、人民东路以南、渭城桥北头以西,总面积1.27平方千米;“三轴”指北大街—果子市街、安国寺—凤凰台历史文化街和中山街—东明街三条历史文化街区;“二片”指文庙和果子市两个历史片区;“三带”则是按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和《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规定,以咸阳明清城区内的文物点为中心,划分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地带三类保护区域;“四节点”指清渭楼广场、凤凰广场、钟楼广场、古渡遗址博物馆四个重要的遗址点②。

2 价值评估

一是历史价值。“明清古城”因其累世演9RJ13iNRGODobNTcUDWYhw==进、形如斗杓的城市历史形态,因势布局、层次分明的城市文化空间秩序,成为承载明清时期咸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咸阳市空间发展格局是以明清古城为基础修建的,目前,古城内的街道格局、街巷尺度和建筑肌理仍沿袭明代的风貌,明清古城内留存大批古建筑、古遗址和古树名木等遗产,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对于咸阳城市发展沿革和明清时期历史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二是经济价值。明清古城中有文庙、凤凰台、咸阳古渡遗址、新兴油店等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咸阳市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咸阳市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咸阳市旅游发展、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明清古城还具备商业功能,古城内商城、店铺林立,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能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和住宿场所,成为渭水岸旁的商业中心。

三是社会价值。文庙、凤凰台、咸阳古渡博物馆等文化场所近年来开展了不少中小学生研学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在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科学与艺术价值。明清古城内留存众多明清、民国时期的古民居,是陕西地区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古城内的民居建筑为传统的砖木建筑,楼层低,坡屋顶,多为两层三间房屋,上层为居住房屋,下层设会客厅,一层多设明柱和铺板门③,这种建筑形式与关中地区的气候特征紧密相关。古城内街巷尺度宽松,街道走向舒展平缓,老字号均挂黑底金字的牌匾。这些建筑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中国明清时期古代建筑研究的实证资料。

3 存在问题

一是功能性衰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咸阳市的发展逐渐脱离明清城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激增,尽管在1984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了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但是城市规模的极速扩张依旧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复了《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方案,本次规划是咸阳市首次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保护历史遗迹。在《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明清城区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了独立的区域。但是城市结构的变迁和城市功能的转化导致明清城区不再担任城市的中心功能,古城出现了功能性的衰退。现如今,尽管明清古城内的城市肌理、街巷尺度以及新建建筑物的色调与古城风貌相和谐,但是后续的商业开发依旧对古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④。

二是视线通廊被破坏。目前,明清城区的街巷尺度和建筑色彩基本延续古朴典雅的风貌,但是城市的更新改造依旧对古城风貌产生了破坏。在明清城区内,部分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并未遵循《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沿河岸边的建筑均有3~6层以上的高度,甚至有少部分的建筑物高达21层,高耸的楼宇破坏了古城的天际线,削弱了沿河岸渐次升高的层次感,古城内的重要历史遗产与渭河水岸共同塑造的景观视廊效果也被削弱⑤(图1)。

三是城市区域化带来的矛盾加剧。随着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建设步伐的加快,咸阳市城区迎来了新一轮的建设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咸阳市文化遗产格局的深刻变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明确提出了“将文物保护作为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包括咸阳市明清古城区在内的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被纳入到城市规划的整体框架之中,众多原为城郊型的遗产逐步转变为城镇型遗产。然而,这一转变也加剧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不同,咸阳市并未采取“建新城,保老城”的传统模式,而是使现代化建设中心与历史保护中心产生更加紧密的空间联动⑦。这种发展模式虽然体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但同时也使咸阳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那些大遗址受到更加严峻的冲击。因此,咸阳市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加突出的矛盾和挑战。

四是利用和彰显不足。咸阳市明清古城区作为咸阳“秦都、帝陵、明清城”这一独特文化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今,在明清古城区范围内,我们得以一窥那些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例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咸阳文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台与新兴油店,县区级的文保单位安国寺。除此之外,明清古城内还散落着大批富含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如景丰魁、万源福等清代商号,还有众多明清、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尽管这些古建筑尚未列入县区级以上的文保单位名单,但它们无疑都是咸阳明清文化特色的生动展现。正是因为明清古城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所以在遗产的展示利用方面需要不断提升。同时,目前老城区经济也相对乏力,主要依赖制造加工、餐饮业等传统产业,旅游业发展也尚在起步阶段。因此,如何更好地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推动城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成为当下亟须考虑的重要课题。

4 与咸阳市发展的关系

一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咸阳市一直以“秦都、帝陵、明清城”为中心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明清城”即明清古城区,明清城区作为咸阳市域内重要的老城区,包含了众多遗址和古建筑,累世演进,底蕴深厚,是咸阳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咸阳市自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又先后被评为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地热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及中华养生文化名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成为陕西省旅游热门城市。近年来,随着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历史城区“旅游热”的兴起,咸阳市明清古城逐渐成为咸阳历史街区旅游热门,经济价值获得大幅度提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咸阳市经济发展。

三是城市名片。咸阳市明清城自洪武和嘉靖时期,就已奠定了古城的城池格局,古城内分布多条历史巷道和文物古迹,保留重要的历史建筑、古树名木和商业老字号,既延续了古城的传统风貌,又展现了咸阳城市特色,是现今咸阳城市形成的基质和胚胎。“秦都、帝陵、咸阳城”充分诠释了咸阳市的历史价值和城市底蕴。尽管近年来随着基建工程加快、土地功能变更等情况的发生,使明清古城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其依旧保持较为完整的古城格局和历史面貌,是最能代表咸阳市明清时期发展的突出名片。

5 保护利用措施

一是打造多元文化资源品牌。咸阳明清城区作为老城区,是咸阳市明清时期发展的典型代表,如今,城市迅速发展,城市中心逐渐向新城区转移,老城区的城市功能逐渐退化,如何对老城区进行开发和保护,重新使老城区恢复往日的生机和活力成为老城区复兴的关键一环。与新城区相比,老城区具有重要的优势:首先,老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咸阳地区从秦代开始形成聚落,经历了千年的发展,明清时期开始形成如今“斗杓”状的城市格局;其次,老城区中拥有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5处,还拥有景丰魁、万源福等清代老字号,同时拥有一大批古建筑,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明清城区应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如“明清街区”“老字号作坊”等,打造多元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明清”一词的效应。

二是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咸阳市文化格局为“秦都、帝陵、明清城”,但“明清城”相对其他两处来说,知名度和重视程度都最低,咸阳市至今没有专门的管理明清城区的机构,明清城暂由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下属的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进行管理,管理力度乏力,缺乏专门的法规进行约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明清城宣传力度薄弱。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街区,光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是远远不够的,将打造好的品牌宣传推广出去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请专业团队做好海报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微博官方发布宣传海报,增大明清城区品牌的知名度,同时可以向敦煌学习,与其他著名服饰、化妆品或虚拟游戏品牌联名,扩大知名度和宣传力度。

三是推动新老城区协调发展。咸阳市对新老城区的发展应打造明确的界线,新城区主发展能化工业、建材工业、装备制造工业等一、二产业以及房地产业。老城区将发展重点放在旅游业、老字号产业、文化遗产保护等第三产业。新老城区在产业发展上应该有各自不同的、明确的发展方向,将发展重点分开,做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新城区坐拥新兴产业和优良的政策进行快速发展,老城区则依靠傍水的天然优势,打造协调的景观风貌,重点发展旅游业,将不适宜老城区发展的企业迁出,鼓励老城区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事业,做到协调发展,互利共赢。

四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明清城区在发展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古城区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资金来源渠道,争取政府的援助和更多民间企业和团体的支持,鼓励有利于明清城区发展的产业发展,推动旅游业的进步。

文章剖析了咸阳市明清城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清城区在整个咸阳市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根据咸阳市明清城区的现状及城区未来发展的定位,提出了适宜于明清城区发展方向的建议,为咸阳明清古城区保护利用提供新的可能。

注释

①张弼旭.咸阳旧城改造中北平街历史街区空间改造与文化传承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②⑥咸阳市城市科学研究所.咸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咸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30)[R].咸阳:咸阳市城市科学研究所,2018.

③邵滢璐.老城区景观保护的完整性探究:以咸阳明清老城区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12.

④李幸,黄敏,李晓娟.城市扩张中的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思考[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⑤吕锋,马凌.基于空间基因传承的咸阳市明清城空间发展策略初探[J].小城镇建设,2021,39(9):10.

⑦郑强羽.咸阳古城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借鉴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