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观察的近三十年辽金考古研究进程分析

2024-10-26 00:00:00崔红兰唐淼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7期

摘 要:近三十年来持续进行的辽金时期田野发掘极大丰富了考古学资料,推动了辽金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并呈现出多学科视角影响下的融合发展态势。这清晰展现辽金考古研究的既往成果和前沿热点能够突显辽金考古领域的重要价值,同时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指导。为此,文章运用CiteSpace工具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下文简称“CNKI数据库”)内1992—2023年收录的985篇辽金考古研究论文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按照突现词起止时间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发展期、稳定期和融合期。这三个时期的文献特征存在演进关系,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具有差异又相互关联。

关键词:知识图谱;辽金考古;CiteSpace;热点分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7.029

中国考古学诞生已超过百年,而辽金考古作为我国边疆考古的重要组成获得了众多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辽金时期考古学资料日渐丰厚,学者们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剖析。因此,对辽金考古现有成果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的。在此前已有多位学者对辽金考古研究做出综述,如陈相伟①、彭善国②、黄小钰③、董新林④从不同角度对辽金时期的考古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本文旨在利用CiteSpace工具对近30年的辽金考古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窥探现有发展情况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源,以检索主题“辽”或“金”或“辽金”对学术期刊进行检索。因部分期刊仅以契丹或女真为主题,为保证文献来源的完整性,以检索主题“契丹”或“女真”再次对学术期刊进行检索。此外,中文核心期刊(即北大核心)1992年开始评选,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即南大核心)1998年开始评选,为统一标准、保证文献分析的合理性,将检索时间跨度设置为1992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将“学科”类别设定为考古,并在“来源类别”为北大核心和CSSCI的前提下检索获得1773篇期刊。在辽金时期考古学研究的框架下进行手动筛选和降重后,得到有效期刊样本985篇。

1.2 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它显示了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隐含的复杂关系,而这些复杂的知识关系正孕育着新的知识的产生⑤。而CiteSpace工具实现了文献的可视化表达,能够绘制出要点突出的知识图谱。本文运用CiteSpace 6.2 R5(64—bit)高级版对数据样本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其中,时间跨度设置为1992年1月至2023年8月,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word为分析对象,G指数设置为25。

2 文献主要特征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分析

将985篇期刊样本按照发刊年份进行整合后,发现以辽金考古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年发表量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按照突现词起止时间将32年间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发展期、稳定期和融合期。第一个阶段,发展期(1992—2007)年平均发文量为20.75篇,大部分期刊为考古挖掘简报和对新发现文物的说明。第二个阶段,稳定期(2008—2014)年平均发文量为33.43篇,整体内部差异不显著。第三个阶段,融合期(2015—2023)年平均发文量约为46.56篇,其中2022年的发文量最高,占据总发文量的7.61%。总体看来,年度发文量的提高证明辽金考古研究呈向好趋势。

2.2 论文作者分析

通过作者及其合作关系进行共现图谱的分析后可知,985篇期刊共涉及597位作者,作者之间共进行了352次合作,作者合作网络密度为0.002,整体合作强度较低。

运用普莱斯特定律可以确定核心作者范围⑥。该定律的计算公式为:M=0.749×√Nmax,其中M表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max表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⑦。根据作者发文情况可知最高产作者发文量为17,代入公式后可得M≈3.09,所以发文量为3篇及以上的作者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根据CiteSpace数据分析得出发文量3篇及以上的作者有48位(图1),目前大致形成了5个中心作者群体,分别为:①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发文量居首位;②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冯恩学和吴敬,近年来对吉林乾安县辽金春捺钵遗址群的关注度明显提升⑧;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万雄飞和司伟伟;④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彭善国对瓷器的研究较为突出;⑤广州美术学院的李清泉专注于辽金墓葬内的壁画及其相关研究。

2.3 发文机构分析

通过对发文机构的统计、去重和分析可以发现,110所高校、48家科研院所、81家博物馆、90个行政机构等三百余个单位主体参与到辽金考古研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发文量超过总量的60%,是辽金考古研究的主要力量。

发文机构共现图谱(图2)将发文量大于等于4篇的机构名称展示出来。第一,在发文量方面,前十名机构的总发文量占整体的25.28%,在辽金考古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具体来看,排在前十的机构中仅有吉林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高校。第二,在合作关系方面,发文量排在前十名的机构不仅相互之间的合作频次较高、合作强度较大,且与其他61所机构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但其余大部分机构的外部合作关联较弱。第三,在地理分区方面,这十所机构均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除机构自身对辽金考古遗存的关注度较高之外,辽金时期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为其带来明显的地缘优势。

3 辽金考古研究的热点和演进

3.1 研究热点分析—基于关键词聚类图谱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以共现词出现的频率为分析对象,利用聚类的统计学方法把众多分析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共词网状关系简化为数目相对较少的若干类群之间的关系并直观地表示出来的聚类的过程⑨。CiteSpace展现的关键词聚类图谱中共生成685个节点和1185条连线。利用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并选取聚类大小大于10的聚类,共得到十个聚类标签(图3),总结出辽金考古领域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十个聚类中有三个年代标签,其中#0金代的聚类大小最大,聚类#1辽代次之,说明金代考古研究更为集中,这与考古遗址的分布及其完整性密切相关。另有#7宋金时期的聚类大小为22,由主要标识词可知陶瓷是宋金时期的研究重点之一,学界对陶瓷的制法、装饰、造型以及当时的审美情趣做出了深刻分析⑩。此外,聚类#2契丹人与#1辽代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在此聚类内学者更多地通过考古学分析展示契丹人的民族特性,如杨伯达通过辽宋玉器特征的异同阐述契丹人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肖爱民在《辽史》和墓葬壁画的基础上考究了契丹民族的养牛技术k,张明星和苏晓明从游牧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两个视角对契丹墓室壁画出行图与归来图进行了探索性思考。

②关键词聚类中#3壁画、#4墓志和#8金代墓葬等三个聚类属于墓葬研究专题,说明墓葬研究是辽金考古研究的重要组成。#3壁画的聚类大小为48,可见墓室壁画在辽金墓葬考古中比较多见,与此同时墓葬结构、纹饰、图像同样是研究热点。#4墓志的聚类大小为42,墓志成为契丹文字,特别是契丹小字的研究资料来源。

③#5巴林右旗的聚类大小为42,是十个聚类中唯一表示地点的聚类标签。巴林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部,地处西拉沐沦河北岸,大兴安岭南段山地l,是辽代故土,故其境内的考古遗址多以辽代为主。主要标识词中的释迦佛舍利塔(俗称庆州白塔)是辽塔的典型代表,德新m、清格勒n、田彩霞o等人介绍了庆州白塔出土文物,张汉君阐述了庆州白塔的建筑构成p,赵丰分析了庆州白塔出土丝绸的工艺技法q。

④#9长颈瓶的聚类大小是14,长颈瓶是聚类中唯一表示器物的聚类标签,与鸡冠壶、凤首瓶一同是辽瓷的典型代表。长颈瓶、有流长颈壶、盘口长颈瓶和穿带盘口背壶是在凤首瓶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它们可背可驮,便于携带,是契丹人游牧生活常用的贮藏容器r。在此聚类下,学者不仅对器物的形制、类型和分期s进行了研究,还针对辽金时期的三彩器t、窑址u、化妆土v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3.2 研究演进辨析—基于关键词突现图谱

突现词能够体现研究范畴内重点关键词的被引频次强度以及其起止年份,通过对关键性转折点和新概念的分析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领域内的发展趋势、阶段性热点问题和前沿方向w。在CiteSpac工具中的突现度(Burtness)功能面板中将γ值设置为0.9后出现15个突现词,且突现词的突现强度均大于3,说明突现词具有典型性(图4)。整体来看,16个突现词中鸡冠壶、内蒙古、契丹、壁画墓、发掘简报、金代等6个关键词在32年间(1992—2023)始终是研究热点。其中,突现强度最强的关键词是金代墓葬,强度为6.68。

第一个阶段为发展期(1992—2007),此阶段的七个突现词强度水平较为均衡,延续时间相对其他两个时期较长。其中“契丹小字”的延续时间最长,达13年。早期“契丹小字”是在“墓志”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研究,《耶律永宁郎君墓志铭》x、《韩敌烈墓志铭》y、《耶律迪烈墓志铭》z等墓志铭释读为后期的契丹文化研究奠定了深厚基础。“鸡冠壶”和“随葬品”的延续时间排在第二位,为12年。鸡冠壶是辽代墓葬中的典型随葬品,其特有的陶瓷器型获得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发展期的辽金考古学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考古资料的介绍和初步分析层面,考古发掘的长期进行使得这一时期的突现词延续时间较长,同时突现词之间的关联较为明显。

第二个阶段为稳定期(2008—2014),“壁画墓”和“仿木结构”占据研究主流。其中,仿木结构墓是流行于晚唐至元代的一种墓葬形制,一般认为这种形制的墓葬有助于了解和复原当时的地面建筑。虽然两个突现词的延续时间短,但在此阶段辽金时期的墓葬研究获得了推进。

第三个阶段为融合期(2015—2023),共有六个突现词。其中“金代墓葬”的突现强度尤为明显,这不仅是因为相关考古发掘简报的集中发布,而且还得益于考古资料考证的日渐深入和专题性研究的逐步增多。例如,孟庆旭对吉林省老边岗的年代进行了重新界定;管仲乐以地方性石刻活动发展说明技术演进和民族交融进程;悦青从书法视角对北周、唐宋、金代等不同时代的法门寺石刻进行比较研究;苗霖霖将研究对象聚焦在金代女性墓志,以此展示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女性的精神追求。接下来,突现词“发掘简报”的强度为4.44,按地区分布来看,此阶段东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山东省、北京市、河北省、江苏省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均有辽金考古发掘成果面世,其中山西省和吉林省的考古发掘简报数量最多,占据前两位。最后,强度最低的突现词“辽上京”因考古资料的日渐丰富,促使学者拓宽了原有的研究范畴。

综上可知,辽金考古研究中关键词突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新遗址的发现和系统性发掘的展开,会在一定时期内大幅提升相关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证明考古学是以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的一门科学;第二个原因是随着考古学资料的完善,学者们在多学科融合视角下对以往的考古学资料进行考证,逐步拓宽研究边界、加大研究深度,这一点在辽金考古研究的融合期尤为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因早期部分期刊内未标注关键词,导致“金代墓葬”“辽上京”等突现词的出现年份存在误差,突现词实际出现年份应早于现有标识年份,但这对突现词的强度并无影响,因此上述分析不受误差干扰。

4 结语

本文运用CiteSpace绘制了1992—2023年辽金考古研究的文献特征和知识演进图谱,清晰直观地展示了此领域的年发文量、核心作者和机构、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得出的相关结论如下:第一,期刊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第二,辽金考古领域按照发文量和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大致形成了五个中心作者群体。第三,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辽金考古的主力军,高校中吉林大学和北京大学较为突出,吉林省、辽宁省、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市自治区的考古研究所为辽金考古研究的贡献度较高。第四,研究热点共获得十个聚类,大致分为年代、墓葬、地点、器物等四个大的聚类类别。第五,金代墓葬、辽上京以及辽金时期考古与其他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是近年来的前沿问题。因此在立足考古学材料的基础上,用更加广阔的视野实现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加大辽金时期考古学的研究深度将会成为下阶段的研究重点。

注释

①陈相伟.吉林省辽金考古综述[J].北方文物,1995(4):40-47.

②彭善国.二十世纪辽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1):79-83.

③黄小钰.辽墓壁画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1):144-145.

④董新林.新世纪辽金时期墓葬考古研究述论[J].北方文物,2021(5):43-48.

⑤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⑥郝若扬.如何测度学科核心作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9-20(1).

⑦李桥兴,张芸.基于计量分析的我国全域旅游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00-108.

⑧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乾安县文物管理所.吉林乾安县辽金春捺钵遗址群藏字区遗址的调查与发掘[J].考古,2022(1):60-74,2.

⑨钟伟金,李佳,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2008(7):118-120.

⑩隋璐.宋金瓷器池塘水禽纹初探[J].北方文物,2016(4):35-39,52;孟耀虎.山西介休窑出土的宋金时期印花模范[J].文物,2005(5):37-38,53-97.

k肖爱民.辽朝契丹人的养牛技术:从寻觅一幅辽墓壁画中的“契丹牛”谈起[J].农业考古,2006(4):281-285,316.

l巴林右旗人民政府.巴林右旗概况[EB/OL].(2024-04-11)[2024-06-11].http://www.blyq.gov.cn/zjbl/blda/blgk/202203/t20220309_1789917.html.

m德新,张汉君,韩仁信.内蒙古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发现辽代佛教文物[J].文物,1994(12):4-33.

QWq5xP8+i5FcLgV4MkIzZ431ckMqIhQCA/ymmlrcOoE=n清格勒.辽庆州白塔塔身嵌饰的两件纪年铭文铜镜[J].文物,1998(9):67-68.

o田彩霞.辽庆州白塔藏释迦佛涅槃石像[J].文物,2002(11):93.

p张汉君.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营造历史及其建筑构制[J].文物,1994(12):65-72,97,100,1-2.

q赵丰.辽庆州白塔所出丝绸的织染绣技艺[J].文物,2000(4):70-81.

r于文荣.关于辽瓷的初步探讨[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2):118-123.

s梁淑琴.辽瓷的类型与分期[J].北方文物,1994(3):30-41.

t李红军,赵红.辽三彩与唐、宋三彩的鉴别研究[J].美术观察,1998(5):71-74.

u河北邢窑博物馆.河北临城山下金代窑址发掘简报[J].文物,2018(8):23-37,2,98.

v秦大树.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的产生与发展[J].文物,1994(10):48-55,42.

w陈烁,范含雪,江梦婷.基于CiteSpace技术的增强现实在文化遗产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研究[J].包装工程,2023(16):315-329.

x郑晓光.契丹小字《耶律永宁郎君墓志铭》考释[J].民族语文,2002(2):63-69,81.

y唐彩兰,刘凤翥,康立君.契丹小字《韩敌烈墓志铭》考释[J].民族语文,2002(6):29-37,81.

z卢迎红,周峰.契丹小字《耶律迪烈墓志铭》考释[J].民族语文,2000(1):43-52.

裴志昂.试论晚唐至元代仿木构墓葬的宗教意义[J].考古与文物,2009(4):86-90.

孟庆旭,王晓明.再论吉林省中部老边岗的性质[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9):46-53.

管仲乐.技艺、血缘、信仰:房山石经文献所见辽代幽州石刻刻工家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5):20-25,209.

悦青.法门寺石刻书法述评:以北周、唐宋、金代为中心[J].中国书法,2020(4):74-81.

苗霖霖.金代女性墓志发现与研究[J].北方文物,2023(1):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