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墓葬中镇墓兽摆向方位考析

2024-10-26 00:00:00周智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7期

摘 要:镇墓兽最早见于春秋中后期的楚墓中,因其器型多样、造型独特,饱含着楚人特殊的生死观,寓意与墓中其他的随葬器物不同,有着十分显赫的地位。文章通过查阅纪郢区、鄢郢区、信阳区、长沙区等多地楚墓集中区域中镇墓兽的出土情况,分析镇墓兽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将镇墓兽、楚墓葬和楚文化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以及墓主人的身份,总结出镇墓兽在墓中的摆放规律(特点);以考古发掘报告为现实依据,从地理环境、镇墓兽本体意义以及楚文化习俗三个部分进一步阐述与分析上述三种因素对镇墓兽摆放朝向的影响。

关键词:楚镇墓兽;墓葬风水;楚风俗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7.028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楚墓中镇墓兽的摆放位置及其方向,聚焦于其与楚风俗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尽管当前研究已涵盖镇墓兽的功能、寓意及其形态演进,诸如从兽型到人兽结合型的变化,以及其形象可能源自《山海经》和楚文化信仰等假设,但仍未充分考虑楚墓葬体系中镇墓兽的地位和内涵。本研究基于前人成果,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对含有镇墓兽的楚墓进行时期和地域分类,旨在补充和深化对镇墓兽摆放方位的理解,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也为楚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化后续探索的基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文章首先探究楚镇墓兽的摆放方位是否受地理位置、镇墓兽自身意义以及楚文化习俗因素的影响;其次探究楚墓中随葬器和镇墓兽是否遵循某种封建礼制的规定放置或是随意放置;最后分析研究楚墓葬中各类器物的摆放方位是否对后代的墓葬文化产生了影响。

文章为镇墓兽研究领域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首先,将楚墓葬、镇墓兽与楚文化三者并成一体,作为研究的线索。其次,深入和细化了前人对于镇墓兽研究领域的空白,使研究对象不再拘泥于镇墓兽本身,为更好地发现与理解楚文化、封建礼制影响下的丧葬文化提供新的媒介。

2 楚墓葬中镇墓兽的考古发掘现状

2.1 楚墓镇墓兽出土情况梳理

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地处中原幅员辽阔,占地面积150万平方千米,楚国的国土扩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楚武王和楚文王时期(前741—前690、前690—前675),楚国以江汉为中心,楚国在江汉平原上占统治地位,为北方争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楚成王和楚庄王时期(前672—前626、前613—前591),借着淮北的扩展,在中原称霸;第三个阶段是楚康王以后(前545),中原势力衰微,楚国的疆土也逐渐扩展到淮河一带。除了楚国的国都郢都外,楚国还有其余六处都城:丹阳、鄀都、鄢都、江陵、陈、寿春(表1)。笔者根据近十年的关于楚墓考古发掘简报中的内容,按不同的地域和时期将发掘楚墓中含有镇墓兽的墓葬整理为表2。

2.2 楚镇墓兽的摆向方位总结

一般而论墓葬的方向是以墓室中棺椁的摆放方向决定的,棺椁中墓主头的朝向表明整个墓葬的方向,“墓向以头向为准,头向不清的墓以放置随葬品一端为准,有墓道的墓以墓道为准”①。如果将整个长方形墓葬坑视作一个墓葬空间,头箱在墓中的位置规定了四向,那么镇墓兽的摆放位置是相对于头箱而言的方向,即镇墓兽的摆放朝向。以江陵雨台山的M183号楚墓为例(图1),主棺的棺椁朝北,镇墓兽位于头箱的对立侧,在墓室空间中位于南侧,因此镇墓兽的摆放朝向为南。

根据表2中整理的内容可以归纳出三点结论:①出土有镇墓兽的楚墓葬的墓主职位等级较高且至少不低于士大夫一级。②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含有镇墓兽的楚墓多聚集在纪郢区,且多数属于墓葬群中的较大型的墓葬。其次湖南省的常德、长沙这两个区域的楚墓葬可能较为分散。但纪郢区较为集中且纪郢区镇墓兽摆放朝向多为南北向,且多置于南侧,少有东西向置。③从墓葬形制来看,大多数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少数是“甲”字形墓。④从摆向方位来看,这13座墓葬中有70%的墓葬是南北向放置,其中40%的墓葬是置于南侧,其余的为北侧。

3 楚墓葬中镇墓兽摆向方位的主要原因分析

3.1 楚风俗文化对镇墓兽摆向方位的影响

3.1.1 崇凤思想

楚人一向“视死如视生”,“魂灵升天不仅仅能炫耀自己族氏出身的高贵……其后世便能在祖先神灵的庇佑下族氏强盛”④,凤作为一种引魂升天的载体,引导死去的亡魂心游八极,扶摇九天之上,这种思想观念在《人物龙凤帛画》(图2)中可以体现。综上所述,镇墓兽在墓中的摆放位置受崇凤思想影响,部分墓葬中镇墓兽南置原因是对崇凤祭祖思想的延伸和表现,借南向位表达对火神祝融的崇敬及希望死去的灵魂能够在凤的指引下升天,得到好的归宿。

3.1.2 四象空间观念

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东、西、南、北四方,对应春黄昏黄道附近28组恒星。曾侯乙墓出土漆画是中国早期星宿图,展现东方青龙与西方白虎(图3、图4)。古文提及龙的神圣地位,楚人深信不疑。近年湖北与巴人出土器物反映楚、巴宗教信仰交融。江陵出土战国木雕彰显楚人天地沟通信念,这反映了楚墓兽摆放受四象空间观念与尊虎尚龙传统影响。

3.1.3 尚左与尚东的习俗

《新序》记载楚人以东面为尊,接待秦使时安排座位东向尊上。楚文化中,尚东体现在墓葬方位,尊东是因日出东方及火神象征,墓头向东。此外,楚国尚左风俗,如左司马、左尹职位及军队布置反映左为尊。楚王亲军左广为主,显示左尊右卑。尚左与尚东影响楚墓镇墓兽位置,通常置于东侧或南侧,表尊重及辟邪。这些习俗体现楚人对生死观念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祖先崇拜的文化传承。

3.2 楚墓中镇墓兽的功能对镇墓兽摆向方位的影响

《楚文化志》认为“镇墓兽是一种变形的龙”⑤,《方相氏与大傩》一书中提及镇墓兽其功能方相大同小异,不仅能驱除瘟疫,还能镇守亡灵。《礼记·礼器》:“有以大为贵者……器皿之度……有以高为贵者。”⑥在不同墓主的墓中,随葬品的组合、规格等会因身份地位的差异而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一个墓地内,那些体积较大的随葬物品往往更为重要,因为它们隐含的礼乐文化意涵也更深厚。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枣林岗地区的楚墓出土的早期镇墓兽数量是最多的,我们可以对比下这一时期墓葬中镇墓兽与其他随葬品如鼎、簠、敦、壶的器物大小(表3)。

分析表3的数据,我们发现在枣林岗地区的楚代墓葬物件中,作为随葬物的镇墓兽在尺寸上显著超过了其他伴葬器型,比如鼎、鐎等,以其高大的体态凸显。尽管这些镇墓兽在顶端有连接结构,却未发现鹿角的存在,由此可以推断它们可能原先配有鹿角,但随着时间长久侵蚀已经不复存在。若加上鹿角,其体型更显庞大。这些墓葬多为仿铜陶礼器墓,以礼器鼎为核心,配有食器、水器等。镇墓兽与这些仿铜陶礼器同出,不属于实用器物而是礼器—明器,象征“貌而不用”,强调其在墓葬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镇墓兽通常位于靠近头部的位置,显示出其与墓主灵魂紧密相关的重要性。

《仪礼·既夕礼》载:“器,西南上,綪。”郑玄注:“陈明器,以西行南端为上。綪,屈也,不容,则屈而反之。”⑦说明放置在西面的南端为最为重要的位置,JZM146墓中发现的镇墓兽的朝向位置是相符的。

枣林岗JZM146号墓,战国初期墓葬,呈南北朝向,内含一棺一椁及陪葬品如鼎、敦、壶、豆等。镇墓兽、鼎、壶、敦等物品按西至东顺序排列于墓前,体现出陪葬品的放置与器物大小正相关,大件物品先置,如图5所示。尤其镇墓兽,作为最大且最先安放的陪葬物,高28.4厘米,其放置顺序表明其在古代墓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早期对镇墓动物的特别重视。

雨台山楚墓出土的M183随葬品分布图(图6)所示,镇墓兽位于头箱的正中央,靠近墓主的头部,从鹿角的枝干向后延展,可以看出它的方位是坐北朝南的,而在它的四周堆满了陶鼎、簠、敦、壶等随葬品。首先是镇墓兽,其次是从西到东的4个鼎,然后是陶盂、陶壶、陶罍,再是陶敦、陶簠、水壶、木豆陶豆、兵器、青铜兵器、铜剑,都放在边箱墓主身边,这种近身肉搏的利器似乎随时都能拿到。这里也遵循着埋葬兽、煮食器、酒器、食器的顺序。镇墓兽坐北朝南的位置和姿势仿佛是墓主的转世,在祭坛上虔诚地供奉着各种祭品。

综合以上三种观点楚镇墓兽的摆放方向受到三种主要因素的影响:一是楚人的习俗—崇拜凤鸟信仰,凤鸟象征着祝融,镇墓兽摆放方向是对祖先的敬仰,亦是希望自己灵魂能随着凤鸟的指引升天;二是尚东和尚左遵从“以东为尊,南为次尊的原则”,镇墓兽面朝主棺的东向和南向凸显出镇墓兽在墓中的地位受楚人的重视;三是从镇墓兽本身来看,放置于头箱的镇墓兽与墓主关系密切,且与其他随葬器物的摆放顺序不同,体型高大的镇墓兽往往会先于其他物品下葬,这体现了楚人对镇墓兽的敬仰。

4 结语

关于楚镇墓兽的摆放朝向笔者列举了几种可能影响因素,对于镇墓兽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考究。镇墓兽的摆放方向主要是受到楚人崇拜凤鸟的习俗、尊龙尚虎所延伸出的四象空间观念的影响、遵循“以东为尊,南为次尊”的原则以及镇墓兽在所有随葬器物中的地位较高四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镇墓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朝向不同,且不遵循特定的朝向规律。从楚墓的选址来看,楚文化的风水思想得到较大发展。一方面,楚先祖出自东方,族源在东,崇拜祖先;另一方面,楚人尚左,楚系神灵中的最高神祇东皇太一居东方。从风水学上解释,东方从龙从青从木,是生地,是灵魂飞升之处。楚人对魂魄的重视使其格外考虑灵魂的安宁,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向往新生之意,因此风水学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了镇墓兽的摆放方向。笔者所提出来的几种可能因素结合了楚地文化、风水学、社会学等方面,还有待继续深入考证和研究。

注释

①荆门市博物馆.湖北荆门黄付庙楚墓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2005(1):25.

②纪郢区是指荆州地区的楚墓,中心地域是以纪南城为中心的数十千米的范围。鄢郢区,即楚都(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与别都(今湖北宜城市东南)的连称。

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雨台山楚墓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0(3):3-9.

④胡亚丽.尊龙尚凤:楚人的信仰礼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⑤张正明.楚文化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⑥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礼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29.

⑦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礼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35-755.

⑧荆州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0(5):391-402,482-484.

参考文献

[1]荆门市博物馆.湖北荆门黄付庙楚墓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2005(1):24-44.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雨台山楚墓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0(3):3-9.

[3]胡亚丽.尊龙尚凤:楚人的信仰礼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正明.楚文化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5]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礼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荆州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0(5):391-402,48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