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苏州全晋会馆作为保存较好的一座商业会馆,是山西商人在与苏州这一客地的互动中的产物。会馆建筑装饰承载了清末在苏晋商的伦理观念、经商理念、审美意趣,也见证了区域文化的互嵌与交流。文章通过建筑装饰的表现形式和题材两方面来探讨苏州全晋会馆的建筑装饰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全晋会馆;装饰风格;题材;文化内涵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7.027
0 引言
明清时期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尾声,社会上重农抑商的观点仍占据主流地位,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使商业和商人阶层在社会上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也推动了明清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意识的变革。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包含山西商帮在内的明清著名十大商帮逐渐形成,并在全国各地进行商业活动。会馆,这一建筑类型也应运而生。
何炳棣先生对于会馆的定义为:“狭义的会馆是指同乡所公立的建筑,广义的会馆指同乡组织。”①王日根先生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释:“会馆是明以来同乡人士在客地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它适应社会的变迁而产生,又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在对内实行有效整合的同时,又不断谋求与外部世界的整合。”②会馆的创建目的,学界所公认的是“以敦亲睦之谊,以叙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③,我们认为“祀神、合乐、义举、公约”是会馆的基本社会功能,不同类型的会馆有时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如在京的试子会馆,就有服务科举的功能。本文所探讨的苏州全晋会馆,属于商业会馆的一种。
苏州是大运河沿线重要的商业城市,它既是许多商品的生产中心,又是全国商品的集散地。“商贾辐辏,百货齐聚,上至北京,下至两广,远及重洋,贸易之盛甲于天下。”④据《苏州市志》统计,苏州城内外分布会馆60余处、公所200余处。何炳棣先生统计的商埠、省会、一般州县、工商城市的会馆数量中,参考了1959年的《江苏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的附录,得出在苏会馆共计40所,超过了省会城市南京19所⑤。虽其中参考的资料还有遗漏,在姑苏的会馆数量在全国的城市来看,也是位列前茅的。商人的流动,除了带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外,在建筑装饰方面也带来了互动与融合。商人会馆,作为商贾们从事商业活动、办公、交流的场所,同时也承载了叙乡谊、诉乡情、祭祀、娱乐、居住等功能,决定了其具有商业性、地域性、公共性、娱乐性及居住性的特征。在会馆建筑层面,装饰风格既要体现原籍文化的特征,又要融入会馆所在地的地理气候、风土人情、审美情趣、流行风尚等,以此来体现对于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及谋求当地商人、居民的认同感。纵观苏州现存的会馆和遗存,大多精雕细琢,整体又富有江南吴地建筑的古朴典雅、轻盈灵巧的风格韵味。
1 苏州全晋会馆的历史沿革
苏州全晋会馆始建于1765年,即清乾隆三十年,坐落在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畔,由山西的寓苏商人所建。唐寅曾有诗云:“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⑥阊门是苏州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点,从唐寅的诗句足见阊门的繁荣,百货山积,商贾云集,因此各地的方言在此都能听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阊门外交流、碰撞。除了全晋会馆外,将会馆建于附近的还有岭南会馆、东莞会馆、潮州会馆、宝安会馆、东齐会馆、冈州会馆、陕西会馆、毗陵会馆等,可见各地商贾争相在阊门外山塘街建立会馆。由此可见该地段便利的交通、适宜的营商环境,同时也足可见商贾们自身经济实力的雄厚,才能在寸土寸金的阊门外有一席之地。
全晋会馆曾被称为“白石会馆”。《桐桥倚棹录》中有这样记载:“全晋会馆,在半塘桥。国朝乾隆三十年山西商建,有关帝殿,殿前有白石牌坊,俗呼‘白石会馆’。”⑦苏州地区常见的建筑石材有产于镇江的金山石、焦山石,此类石材质地坚硬,加工后可用于台基、阶沿、地面、石栏等;其次是青石,纹理细腻,适宜用作有雕刻要求的石构件材料;至于白石,是我国名贵石材汉白玉的俗称,在封建社会,民间建筑使用较少,一般只有宫殿、皇家园林、陵墓等才能用此石材。如苏州天平山高义园牌坊为乾隆十六年南巡御书“高义园”,后由苏州府县和范氏家族立。全晋会馆在大殿前设白石牌坊,可见在苏晋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咸丰十年(1860),原会馆毁于战火,其盛况已无从考证,修建会馆时留下的两块碑刻—乾隆四十二年(1777)《全晋会馆众商捐厘碑》和《全晋会馆应垫捐输碑记》分别为商号捐资募集的记录以及第一次捐资不够使用再次进行捐资的记录,由此可见初建成时会馆是多么富丽堂皇。
现存的全晋会馆位于苏州平江路中张家巷14号,光绪五年(1879)开始筹建,直至民国初完工。先前的全晋会馆建在阊门外山塘街,现今的全晋会馆依旧是地处繁华,东临外城河,西靠“水陆并行”的平江路,南枕中张家巷河,门前有自己的河埠码头和嵌有砖刻“乾坤正气”的隔河弧形照墙(1958年中张家巷填河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晋会馆先后被用作化工塑料厂、眼镜厂等,直至1982年,全晋会馆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月后,使用单位和居民逐步迁出,会馆开始动工修缮。1986年修缮一新的全晋会馆以苏州戏曲博馆的全新面貌呈现。2020年,中张家巷河通水,会馆前又现小桥流水人家之景。全晋会馆作为山西商人在苏州地区斥巨资筹建的会馆,又是该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会馆之一,整体建筑宏伟大气,布局严谨对称、分区明确,装饰华丽而又不失雅致。建筑装饰风格在充分彰显山西的人文特色、风土人情、建筑形制的同时,又融合了苏州建筑的轻盈素雅、细致精巧,在砖雕、石雕、木雕方面都极具特色。
2 苏州全晋会馆的建筑装饰特色
全晋会馆共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77平方米。整体布局如众多大型会馆一般,有很明显的中轴线,遵循均衡对称之美。会馆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处于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为照墙(已损毁)、头门、戏楼、正殿,西路为门房、桂花厅、花园、楠木厅、万寿庵(原为山西商人停放灵柩处,现已散为民居);东路现仍散为民居。中路和西路先后进行了多次修复,现为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中路建筑原为迎宾、祭祀、演戏酬神之用,呈殿堂庙宇式,门厅东西两侧为对称的楼阁式方形吹鼓楼,单檐歇山顶,山面朝外,是较为罕见的清代仪式性建筑。会馆头门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门房左右延伸八字形水磨青砖照墙。六扇大门将门厅分为前后两部分,即海棠轩与鹤胫轩。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五架,中门两侧置两座圆形深浮雕抱鼓石。其建筑装饰主要集中于门楼与戏台,会馆大殿在1976年毁于大火,新殿为1986年移灵鹫寺大殿梁柱改筑而成,因此本文不多作探讨。会馆建筑装饰形式主要体现在石雕、砖雕、木雕三个方面。
2.1 石雕
在苏州地区,寺庙、园林等许多传统建筑中都可见技艺精湛、题材丰富的石雕作品。在山西,由于倚靠太行山这一石材生产基地,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中大量应用石雕装饰。苏州全晋会馆的石雕装饰保留下来的并不多,主要集中在门前石狮、石柱、中门两侧抱鼓石、八字照墙莲花垂花柱、石墩、柱础等处。苏州地区常见的石雕根据雕刻的深浅高低主要可分为平雕、浮雕、圆雕等。许多的石雕经过岁月的冲刷洗礼已分辨不清其原来样貌,大门铁栏杆外的两座石狮保存较完好(图1)。狮子自作为珍禽异兽传入我国以来,又因其为佛教中的灵兽,无论在宫廷建筑还是民间建筑中都很常见。狮子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认为可以辟邪镇宅、祈福驱恶,因此,石狮常被安置在大门两旁显眼的位置。全晋会馆的两座石狮为东雄西雌,雄狮脚踩绣球,威武刚健,雌狮低头注视怀中幼狮,母爱尽显。两座石狮脖颈均雕有项圈、铃铛,头上毛发呈螺髻状,狮嘴微张坐于石雕祥云毯之上,富有生活情趣。除了门外石狮外,中门两侧的抱鼓石也雕有“三狮戏绣球”图案。两座青石质抱鼓石采用深浮雕技法,与常见的威猛凶悍的狮子不同,这些狮子立体感强,线条流畅简洁,身体刻画丰满,脸部鬃毛用流畅的直线刻画,面部圆润可爱,憨态可掬。同样重建于光绪年间的汀州会馆门前也有两座“三狮戏绣球”抱鼓石,立体感稍弱,狮子眼睛如铜铃,嘴巴张开,身上毛发多用曲线表示,肌肉感不明显,整体形象显得更凶猛一些。总体而言,会馆的石雕造型古朴,细节刻画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2 砖雕
被称为“硬花活”的砖雕在明清时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苏州砖瓦制造历史悠久,今苏州相城区陆慕镇仍以烧制的砖瓦闻名。这里由于盛产优质的制砖黏土,砖窑林立。苏州城内的砖瓦大多来源于城外陆慕砖窑,丰富的砖瓦材料,加上苏州香山帮匠人名声在外的建筑技术与技艺传承,苏州现遗留下了大量的砖雕艺术精品,除了山塘雕花楼、春在堂、仁本堂外,全晋会馆的砖雕,特别是头门的砖雕装饰也堪称精品。不同于山西本土古朴浑厚的雕刻风格,全晋会馆的砖雕具有十分显著的苏派砖雕特点,构思巧妙,造型表现细致精巧。会馆内的砖雕大多集中于门楼的八字照墙和垛头处,融合了平雕、浮雕、透雕等雕刻手法,使画面富有层次(图2)。门楼左右延伸八字形水磨青砖照墙,中间饰以圆窗形团龙戏金蟾图案,环以缠枝纹,照墙底部饰以牡丹、芙蓉、西番莲等吉祥植物花卉图案。左、右墙檐抛坊上砖雕刻有复杂的戏文场景图案,人物雕刻生动形象,特征明显,动态真实,五官灵动,整体场景层次分明,用雕刻语言呈现了戏文世界。墙基勒脚承青石须弥座,也饰有猴子摘桃、狮子戏绣球、鹿鹤同春等图案。照墙两端垛头为兜肚飞砖式,除与勒脚处的鹿鹤同春图案呼应外,还饰有一些喜庆吉祥纹样,雕缋满眼,精妙绝伦。清代时期苏州地区民居的砖雕图案、样式等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如全晋会馆门楼照墙底部的莲花图案(图3),与山东会馆(重建于乾隆年间)左右墙檐抛坊的图案(图4)相似;又如鹿鹤同春的图案,则多出现在垛头处,且一边雕刻鹿与梧桐或其余表示春天的植物,另一边为鹤与松树。
2.3 木雕
会馆内的木雕运用最广,几乎可以说是“无木不雕”。木材是我国建筑中运用最广的建筑材料,苏州地区常见的木料主要有杉木、松木、樟木、榉木、栗木、柏木、银杏木、楠木等。根据木质的软硬程度等特性,有的用作为厅堂中的梁柱,有的作为家具中的橱柜桌椅等,有的则用于建筑中的小构件作装饰用。全晋会馆的门楼、戏台等均保留了大量的木雕构件,综合运用了圆雕、浮雕、透雕等雕刻手法,使这些木雕构件在传达山西商人们美好诉求的同时,也极具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现存全晋会馆的头门、戏台(图5)的木雕最为精彩。头门牌科上饰有涂金戏文木雕,门厅饰有《三顾茅庐》《挥泪斩马谡》《三英战吕布》等三国经典文戏、武戏等戏文故事共计十八幅,个性分明的戏文人物、富有层次的场景表现、细致入微的服饰、刀枪刻画,窄长的额枋仿佛成为了戏台,使千军万马跃然眼前。门厅前半轩廊因其花瓣状桁椽称“海棠轩为”,其廊枋上饰以金色双排蝙蝠,一排为涂金蝙蝠,一排为黑漆蝙蝠,枋下饰以金钱纹垫拱板,连接三幅宫式卐字挂落,中间则雕有三盆万年青,寓意福禄寿;后半部分为鹤胫轩。海棠轩与鹤胫轩轩梁中间均饰有三国戏文木雕,红漆做底,人物、建筑、植物等绘以黑漆,山石则用青碧色,轩梁两侧饰有凤穿牡丹,两边凤凰由圆雕向浮雕过渡,凤凰尾翼延展而上,蜂头雕牡丹,梁垫饰有博古纹,精彩绝伦。古戏台也是整个会馆中最具特色、木雕最为精彩的地方,由仪门伸出的二层戏楼,底部为仪门门厅,戏台三面围以“吴王靠”,正面中间饰有两只涂金圆雕小狮子。额枋饰以浮雕涂金戏文及双凤对翔、二龙戏珠图案,正面四根垂花柱,中间两根花篮柱上饰有戏文人物,左上角悬垂一只涂金母狮,两爪托着一只幼狮,右上角的公狮脚踩绣球,圆润传神,鬃毛根根分明,威风凛凛。中间可见穹窿状红底浅浮雕黑蝙蝠藻井(图6),藻井直径约4米,深约2米,18条共324只黑漆蝙蝠,306朵金色圆雕祥云绕梁盘旋而上,每一条底部均雕有龙头,尾部为黑漆龙尾,好似18条金龙腾飞。舞台演出时,声音汇聚在顶端的铜片上,产生聚音效果,余音绕梁。方形戏台,圆形顶,象征天圆地方,阴阳平衡。
除了传统的石雕、木雕、砖雕外,会馆的泥水作也是全晋会馆建筑装饰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会馆主体建筑均为单檐歇山造,塑高规格龙吻脊,龙腰饰以“取成都”中戏文人物泥塑,正脊中间额“国泰民安”四字,两侧竖带上置花篮靠背,各置站立泥塑武生一座(图7)。东墙瓦脊塑“刘海戏金蟾”,刘海为一憨厚、微胖的人物形象,舞动着一串钱币,左右各一只金蟾望着他;西墙瓦脊塑“和合二仙”,佛教中和合二仙原型为寒山、拾得两位高僧,为民间和睦友爱之神,一人手持荷叶呈站立状,另一人手捧宝盒坐着,两人均笑容满面。古戏台也为单檐歇山顶,塑高规格龙吻脊,龙吻下有祥云,竖带饰有双凤对立。除头门与古戏台以外,其余如楠木厅的正脊、其余建筑的瓦脊等均有一定装饰。
3 丰富多彩的表现题材与文化内涵
会馆内的建筑装饰题材包罗万象,飞禽走兽、奇珍异草、人间百态等均有涉足。本文将这些题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寓意吉祥的人物、动植物、几何、文字图案等;一类则是宣扬传统伦理观、传递晋商精神的具有场景、情节的戏文图案等。
3.1 吉祥图案
《庄子·人世间》中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代成玄英注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后人便把以“福善之事、嘉庆之征”绘成的纹样称作“吉祥纹样”⑧。会馆内用来装饰的吉祥纹样题材,表达了在苏晋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馆门厅正脊中间的“国泰民安”四字,用文字直白地表达了对国家太平、百姓生活安定的愿望。仪门前通往东西两路的石门上额“祥云”“吉雨”字样,同样是祈求风调雨顺、天下祥和太平之意。再如会馆多处的“鹿鹤同春”,与“六合同春”谐音,寓意天下皆春、万物欣荣。鹿鹤同春既是民间常用的装饰图案,亦是对风调雨顺、物阜年丰的祈盼。象征“福禄寿”的图案也随处可见,如门楼、戏台木雕的蝙蝠,蝠与“福”谐音,蝙蝠则成为了好运与福气的象征。还有象征富贵的牡丹、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和南瓜、如意、祥云纹等,表达了晋商祈求福运降临的美好愿望。龙、凤、狮子在古代则是权威、尊贵的象征,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会馆门楼两侧照墙的团龙戏金蟾、会馆砖雕、木雕都使用到的铜钱纹等,均寓意财源滚滚。门楼东墙瓦脊的“刘海戏金蟾”寓意财运,西墙瓦脊的“和合二仙”为民间和睦友爱之神,象征和气,代表和气生财,除了表示美好的愿望外,还彰显了晋商“以和为贵、生财有道”的准则。此外,还有“卐”字纹、“寿”字纹、“回”字纹、万年青、猴子寿桃等意有长命百岁装饰纹样。花篮、荷花、水仙、绣球、菊花、卷草纹等常见的吉祥图案。
会馆内的文字装饰大多与戏曲相关,如戏台两边廊柱上的“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中间额“普天同庆”四字。又如西院楠木厅前的花园,绿树掩映,奇石嶙峋,一汪碧水后的半亭名为“嚼曲”,楹联上“阅世上人情世故”“借曲中妙理陶情”,借戏曲道尽人生哲理。这些楹联可能是在会馆改为戏曲博物馆之后才加上的,但是在整体的环境下,也与会馆融为了一体。
3.2 戏文图案
戏文图案也是民间建筑装饰的常见题材,复杂的场景与情节表现,既彰显了主人不俗的审美情趣、雄厚的财力,也有一定的社会伦理教化功能。门楼左墙檐抛枋上砖雕刻有戏文场景图案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右墙檐抛枋上为白娘子昆仑盗仙草、崔莺莺月下焚香,左墙两则戏文取其中的义,右墙两本戏文则象征情,寓意有情有义。
山西商人奉关公为行业神、乡土神,这主要与关公的诞生地是山西运城有关,因此,山西会馆的建筑装饰中三国题材戏文故事是最常见的。在原会馆大殿烧毁前,也曾供奉关公像。全晋会馆的门楼、戏台都有精彩纷呈的三国戏文故事木雕,门楼、楠木厅的正脊龙腰正中也饰有三国戏文人物。戏文木雕题材有《三顾茅庐》《挥泪斩马谡》《三英战吕布》《苦肉计》等三国戏中的经典桥段,人物形象大多与民间戏曲的扮相相同。民间的三国戏主要来源于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和《三国演义》小说。《中国京剧史》中提到,清朝中后期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的轴子戏(文戏)大多是据《三国演义》《水浒传》一些小说并参照了昆曲本《鼎峙春秋》《忠义璇图》编演的⑨。民间三国戏曲中有明显的拥刘贬曹思想,如京剧中的《徐母骂曹》《击鼓骂曹》等名段,而对以刘备为首的蜀汉政权推崇备至。三国戏中的刘备通常被认为是仁君,宽厚仁慈,关云长义薄云天,张飞亦是重情义,且嫉恶如仇,诸葛亮则为能臣贤相,因此,世人皆愿天下能有仁君贤相、良臣名将,山河无恙,人间皆安,这与会馆门楼正脊的“国泰民安”表达了相同的诉求,也体现了山西商人们将国之安定放在首位,以国为先、胸怀天下的情怀与担当。
“情义”二字在《三国演义》的小说中和戏文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中以桃园三结义开启故事,介绍张飞的背景时,曾言张飞是“卖酒屠猪”的商人,好结交英雄豪杰,知道刘备的志向后,毫不犹豫地拿出钱财“同举大事”。小说中对于此类慷慨有大义的商人的描述不在少数,如资助刘备军粮战马的张世平、苏双等,表现了商人们在民族大义面前豪爽忠义的形象。对于结为兄弟的刘、关、张三人,更是情同手足、义无反顾。三国戏文故事题材不仅是反映三国人物之间的情义,也是借这些戏文中重情重义的形象来体现晋商们的忠义和仗义。
同时,三国戏文题材装饰也是在警醒会馆的商人们,要谋财有道、义利兼顾。现存全晋会馆中虽未能发现会馆管理规章制度或会馆成员相关的制度等,但纵观全国的晋商团体,对于行会有较为严明且内容完备的规定。晋商在诚信经营制度和会馆制度等方面均有较为严格的规定,特别是经营制度。如社旗山陕会馆《同行商贾公议戥评定规概》中就制定了详细的交易规则,以此来规范行会成员。对于违反行规的成员,惩罚办法通常有罚银、罚戏等。以戏文警示规范商业行为,违规则又用戏罚之,可见晋商们的睿智和对戏曲的热爱。
4 结语
苏州全晋会馆的建筑与装饰风格,是清末在苏山西商人的伦理观念、经商理念、审美意趣、文化传承与融合等方面的缩影,通过石雕、砖雕、木雕等形式,采用丰富繁多的题材,在彰显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传递着晋商们对于自己商人身份的解读与商业精神的体现,同时更是身处异乡的晋商们在当地谋求地域认同感的体现。对比社旗山陕会馆的辉煌壮丽、亳州山陕会馆的错彩镂金,苏州全晋会馆虽保留了山西传统建筑的雄浑大气,却也蕴含了一些苏州民居和园林的清幽古朴、意趣闲适。
(文章中的图片作者拍摄于全晋会馆。)
注释
①⑤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2020.
②王日根.中国会馆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8.
③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前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④江苏博物馆.江苏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⑥唐寅.唐伯虎先生外编续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⑦顾禄.桐桥倚棹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⑧郑军.民间吉祥纹样·续[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1.
⑨马少波.中国京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