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遗址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各时代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大遗址进行保护与开发有利于挖掘其价值和功能。中国对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十分重视。以安吉古城遗址为例,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在遗址区内建立了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开展了研学活动,并设立了一些娱乐和食宿设施。这些保护与开发措施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兴起,促进了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安吉古城遗址;保护与开发;乡村振兴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7.011
0 前言
“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①在大遗址地区,人类文明遗存是该区域的显著特征,最能体现人类社会,包括国家、民族、地区的兴亡盛衰。自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大遗址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互惠关系也逐渐被学界所重视。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对大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既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1 安吉古城遗址概况
安吉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丘陵高地,地处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东南距安吉县城约12千米。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00米,南北长约550米②,南靠九龙山,北望笔架山与上马山,总面积约33万平方米。经过考古发掘研究,专家初步判定安吉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沿用至汉晋。众多考古界人士进一步推测安吉古城为越国早期都城。安吉古城遗址整体分为两个部分,西北部是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古城遗迹,其中始建于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古城墙外围的土筑城墙及护城河大部分仍保存完整。另一部分遗址是龙山越国贵族墓群集聚区域,八亩墩和九亩墩两座大墓孤立于田野之中③。
2006年,安吉古城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安吉古城遗址被升级为国家级考古课题,并进行了专门立项。2013年,安吉古城遗址与龙山越国墓合并,称为“安吉龙山古城遗址”,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安吉古城遗址入选《国家“十三五”期间重要大遗址》名录。2022年12月16日,安吉古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几年,安吉古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项目一直在有序实施,并通过其保护开发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发展。
2 安吉古城遗址的价值
2.1 历史价值
安吉古城是商周时期至两晋时期浙江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域,亦是当时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处在东西文化的传播走廊及楚越交接处这一特殊位置,作为秦汉长江下游重要经济文化之江南要地的区域政治中心—鄣郡郡治,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丧葬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是综合研究当时社会、集中体现和还原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遗址中的八亩墩墓更是其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墓园,据考古发掘可知其是一座越国贵族墓。在这座墓葬中出土的大量文物遗存为当时越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实物资料,使我们对当时的社会风俗、手工业发展水平以及当时城市的变迁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正如郑振铎在1954年8月发表的《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地下文物的意义与作用》一文中说的:“它们(文化遗址)的本身就是重要的历史,就是古代和中古的计划都市的生动的具体的例证。”④对这些遗址进行研究,是综合研究当时社会、集中体现和还原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2.2 艺术价值
安吉古城遗址内出土了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瓦当类建筑构件和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这些文物的出土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水平,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遗址东北600米地有一处与遗址内早期堆积同时期的高台遗址,当地人称为“丞相台”⑤。这些建筑遗迹展示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后人可根据这些建筑遗迹复原当时的建筑形制,再现古代建筑之美。此外,安吉古城遗址内的城址、墓葬等人文景观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遗址内的园林景观也十分优美,能够充分吸引游客,在考古发掘工作结束之后,遗址对外开放,能够给游客带来更丰富的参观体验和艺术熏陶。
2.3 科学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它代表了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是凝聚力之源、创新之源,是立国聚族强民之本⑥。安吉古城遗址是历史的见证,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参观遗址来了解过去的人类文明和历史,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信息。在考古发掘之前,安吉古城遗址内的陶器等文物、古城墙遗迹只是沉睡于地下的静态的文化遗产。但是在对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之后,我们可以使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利用这些文化遗存充分研究当时的手工艺技术和建筑工艺,并通过研学等活动进行宣传和教育。在研学活动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科技水平。
3 安吉古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3.1 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3.1.1 遗址资源利用率不足
安吉古城遗址覆盖范围较广,面积较大,可供建设和宣传的元素较多,但是古城遗址在发掘完毕后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利用。如遗址内的八里墩墓葬区,在发掘之后,遗址区并未将其对外开放,仍是一个封闭的状态,游客只有在遗址内的3D影像才能一窥八里墩墓的全貌。这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可以将这种发掘完成的墓葬区复原之后再对外开放,在招揽游客的同时还能向大家传播考古知识。此外,遗址内的博物馆也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陈列的是周边遗址内出土的重要文物,但是馆内陈列总体而言显得较为单调,缺乏精品意识⑦。而且由于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局限性,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大多是使用一些传统展览方式,在数字化展览技术方面是短板,从而无法为观众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当今社会对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要求是不仅要重视博物馆中的“物”,更要关注“人”,要重视观展者的参观体验,要以人为中心。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在布置展览时可以利用一些数字化技术,并充分使用辅助展品,帮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展览内容,得到更好的参观体验。
3.1.2 保护与开发存在冲突
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之间如何平衡一直是学界一大难点,两者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开发需求与保护要求之间的冲突。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遗址一直在经受着岁月的侵蚀,所以至今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未经开发的遗址大多存在损坏,观赏价值较低。安吉古城遗址在开发之前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遗址区内也较为荒凉。在这种情况下,若是不将这些遗址加以开发,则很难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从而无法创造出足够的经济利益来维持遗址的日常养护与宣传工作支出。可若是过度开发,在历史遗址附近进行过于频繁的经济活动或建设项目,则会导致对遗址的破坏,违背了保护遗址的初衷。历史遗址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各时代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但是开发者若过度开发,这显然与保护历史遗址的文化价值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初衷相悖。
郑振铎在1956年接见《文汇报》记者时曾说:“大遗址保护不仅仅是为了学习遗产推陈出新的需要,还要为后代的子子孙孙保存文化遗产,作为对他们进行爱国爱乡教育的力证。”⑧这些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历史遗迹,价值远高于那些不太重要的基建工程,所以对于以上冲突,政府和公众应增强保护历史遗址的意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沟通,共同制定合理的遗址保护和开发规划,充分考虑历史遗址的价值和保护需求。同时应建立健全的保护法规和管理制度,并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得到落实。安吉古城等遗址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冲突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并找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规划和管理历史遗址的开发,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3.1.3 开发过程中可能忽视大遗址的文化功能
作为大规模的文化及环境遗产,安吉古城遗址年代久远,结构复杂,有丰富的遗迹及文物遗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为了能够吸引游客,安吉古城遗址在开发过程中修建了许多娱乐设施,但整个遗址中具有文化宣传性的设施除了遗址博物馆外则较为少见,古城墙遗迹也由于缺乏观赏性而不被重视。对遗产保护领域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是认识到“文化价值”。对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而言,以文化价值为核心,就应该是以考古遗迹及其重要发现及认知为基础,遵守整体保护原则和原真性原则。在遗址内设立娱乐设施有利于大遗址的开发与宣传,但若是过多设立娱乐设施,则可能会忽视大遗址的文化功能,导致本末倒置。
3.2 保护与开发的主要措施
3.2.1 建立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
考古遗址博物馆作为特殊的专题博物馆,依托考古遗址的保护而存在⑨。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是依托对安吉古城遗址的保护,拥有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建设于安吉古城遗址附近,其时间与空间上是相统一的,使观众更能沉浸其中,从而得到较为强烈的现场体验感。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不仅是保存遗址的空间,也是传承文化和教育观众的场所。通过对安吉古城遗址进行研究和挖掘,可以揭示出更多的历史故事、文化传承和价值理念,加深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而通过展览、陈列和教育活动,博物馆可以以更直观简练的方式向公众讲解安吉古城遗址背后的故事,增加人们对安吉古城遗址的认识和理解。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的建立还可以促进附近乡村的文化认同、凝聚力和参与度。它可以成为附近乡村的文化标志,激发村民对历史遗产和文化保护的兴趣和自豪感,并促进村民参与到遗址保护和博物馆活动中来。总之,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在安吉古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公众提供了更好地了解和体验遗址的机会。
3.2.2 开展研学活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安吉古城遗址内开展了主题为“考古博物大学堂”的中小学生研学活动。在研学活动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泥条盘筑法来亲手制作一件陶器,通过亲身体验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历史文化的魅力。他们可以触摸、观察、倾听、思考,并通过实地考察获得深入的学习体验。历史遗址研学活动通常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和理解历史,促进其综合性学习能力。此外,研学活动还能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实际操作的技能。安吉古城遗址开展的研学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学习经验的积累,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意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研学活动,了解和参与安吉古城遗址的保护与传承,明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为其保护和传承发展出一种积极的态度。研学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它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并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它也有助于传承和保护历史遗址,促进社会的文化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研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历史遗址的保护,还能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构成要素,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手段与行动方略⑩。研学活动的开展可对安吉古城遗址进行保护、研究和展示,可以激发和传承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促进社会的文化繁荣和发展。而且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活动和文博知识讲座,这其实也是一种知识输出的途径。周边村民在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学习到部分安吉古城遗址以及相关文博知识,安吉古城遗址能够以其文化背景而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遗址的保护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视和尊重,在经过恢复和修缮之后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宣传,让其重焕生机,保留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统,从而加强乡村的文化底蕴,促进乡村文化GmRJstqG0hxQ1BOFPxD/gO5ceMxKHLWMaTAWTjJ+WpQ=振兴。
3.2.3 设立娱乐与食宿设施,促进乡村经济振兴
安吉古城遗址内设立了许多娱乐设施,如轨道小火车和马场等。安吉古城遗址内还设有龙山驿酒店、隐竹餐厅等食宿设施,可以方便游客,特别是长途旅行的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享受到饮食和住宿的便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体验。这些设施的设立使遗址的可观赏性增强,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体验,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和游玩,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收入,形成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安吉县旅游人次有所上升,遗址内的娱乐和食宿项目收益增加。除此之外,遗址周边的农家乐和民宿的数量也有所增加。附近村民还利用安吉古城遗址的客流量,在附近耕地中兴办采摘园。以上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安吉县的经济发展,缓解了当地村民的经济压力,提高了生活水平。由此可见,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良性互动,促进旅游业的增长和升级,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人们提供更具意义和价值的旅游体验。食宿设施的设立也为当地带来了商业和就业机会,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人创造了经济利益。而且安吉古城遗址的开发也需要相关的规划和宣传人员,相关岗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毕业大学生回乡支持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建设留住人才。
4 结语
文化遗址在历史长河之中不断演变发展,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遗址本身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教育价值,对遗址进行保护与开发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对安吉古城遗址今后的发展规划中,应形成以当地政府为主导,周边村民积极参与,整合多方力量,文化价值与经济利益平衡发展的健康模式。利用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吸引游客目光的同时完成知识输出,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从而使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效落实。
注释
①[佚名].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08-05-25)[2024-02-06].http://www.mof.gov.cn/gkml/caizhengwengao/caizhengbuwengao2005/caizhengbuwengao20058/200805/t20080525_42830.htm.
②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浙江安吉县古城遗址2017年发掘简报[J].考古,2021(9):43-44,138,45-56.
③孙科峰.重构·消解:记安吉龙山古城考古博物馆[J].华中建筑,2022(7):6-12.
④⑤程亦胜.早期越国都邑初探:关于古城遗址及龙山墓群的思考[J].东南文化,2006(1):31-39.
⑥⑧孟宪民.大遗址保护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5.
⑦陈丁浩.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性和趣味性[J].文化产业,2024(2):58-60.
⑨乔娇.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公众教育与服务:以南越王博物院为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3(3):18-23.
⑩段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多维检视:价值、困境与路径[J].图书馆,2024(3):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