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刍议

2024-10-26 00:00:00周春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7期

摘 要:革命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传承红色文化,激发爱国情怀,凝聚民族力量,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文章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系统梳理当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立足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践路径,分析探讨当前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的成果、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对策思考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7.010

革命文物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做好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首先要明确革命文物的概念,明确保护工作的对象。革命文物的概念形成自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的《为征集革命文物令》,指出革命文物是“一切有关革命的文献和实物”①。随着法制社会发展,对革命文物的认识不断变化,其内涵得到不断扩充,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对于革命文物的界定依据为:“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或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的意见》,提出五项主要任务和六大重点工程。为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江苏省出台《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相关意见,苏州市发布《苏州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办法》。吴江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根本遵循,围绕上级工作部署,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宣传好、利用好。

1 吴江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特征概览

吴江区历史底蕴深厚,涌现了一批爱国志士,谱写了许多革命事迹,目前区内已符合登录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有21处(表1),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3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1处、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2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4处。文物本体时间从清末至现代,类型上包括房屋建筑、墓地、纪念碑、铁路遗迹及炮楼、窑址等。在革命历史中也因作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身份,主要分为五种:一是革命活动地点,许多革命人士的足迹在此停留,于一方小屋中传递信息、筹谋行动,南园茶社、群乐旅社旧址、中共浙西路东特委和中共吴兴县委旧址等秘密联络点都是革命活动得以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革命历史见证,在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革命中,出于军事用途建造的苏嘉铁路75号桥炮楼、拆除留下的苏嘉铁路桥墩及发生残杀悲剧的树萱堂柳宅、利字窑旧址都是遭受侵略的铁证;三是革命人士故居,通常为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居住生活过的场所,他们思想觉醒,富有斗争精神,为革命做出突出贡献,如张应春故居、陈去病故居、柳亚子旧居等。四是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故居,见证科学家们的生活学习过程,承载着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于一体的“两弹一星”精神,如杨嘉墀故居等。五是革命烈士纪念地,建筑形式为墓、纪念碑、陵园等,让人们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缅怀烈士,如张应春烈士墓、夏再生烈士纪念碑、三野四烈士陵园等。

2 吴江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践

2.1 夯实文物保护基础,确保革命文物“保”下来

吴江区有序推进革命文物维护、修缮工作,近年来有针对性地开展革命文物修缮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开展工作,针对不合格的方案或工程,退稿修改、督促整改,开展文物单位修缮工程巡查,切实把好方案、工程质量关。目前2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总体保存状态良好,自全区开展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以来,柳亚子旧居、张应春故居、群乐旅社旧址、杨嘉墀故居等十一处完成修缮。同时,实施不可移动文物完好率测评,对革命文物建立“一点一档”,迅速函告隐患险情,加强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隐患整治工作。此外,为加大保护力度,提高保护标准,增强属地保护意识,双维度推进文物提档升级:一方面提高文物级别,柳亚子旧居于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去病故居、张应春烈士墓于1995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另一方面积极向上推荐革命文物单位列入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吴江区文保所充分认识到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扎实推进申报工作,近三年张应春烈士墓、张应春故居、中共浙西路东特委和中共吴兴县委旧址、群乐旅社旧址、王绍鏊故居、柳亚子旧居、陈去病故居、南社通讯处旧址八处文物单位成功入选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表2)。

2.2 创新文物利用模式,推动革命文物“活”起来

吴江区激发革命文物活力,探索多元化利用途径,让更多的人走近革命文物。

一是推出精品展陈。柳亚子纪念馆依托柳亚子旧居而立,于1987年对外开放,经历多次布展提升,铺展物理空间,纵向深挖史料加强研究,不断充实丰富“柳亚子先生生平展”等展陈。特别是2021年进行大幅度的改造提升,打通场所、扩大展陈面积,约100个自然间中绝大部分对外开放,在第二进、第三进西侧建设文史艺苑,在第三进东侧开放柳亚子文献阅览室,第四进、第五进楼下打通设置“柳亚子先生生平展”,突出柳亚子先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热爱人民领袖这一特点,并在这两进楼上复原柳亚子先生家庭生活场景、陈设柳氏家族内容。2023年,柳亚子纪念馆推出“纪念新南社成立一百周年馆藏书画展”,纪念、宣传南社追求新思想的爱国主义精神。纪念馆内的革命文物,通常以展陈引领公众走近历史:王绍鏊纪念馆以王绍鏊同志革命战斗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实物、图片、绘画等再现其光辉事迹;陈去病故居通过120余幅图片、50余件遗物和遗著、遗稿等讲述陈去病先生的一生,并展示南社主题内容,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二是深化文旅融合。群乐旅社旧址作为“平望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旅游驿站”,集旅游咨询、导游讲解、志愿服务、参观展示等多元化服务功能于一体,围绕运河文化、非遗文化,结合省级非遗平望灯谜、运河文化旅游节等,构建以文脉传承利用为核心价值的文化综合平台,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为进一步提升文旅融合深度,群乐旅社旧址依托“平望·四河汇集之京杭大集”项目,引入剧本杀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沉浸式体验内容,展示革命历史,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并跟随数字时代脚步,打造成为“文旅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孵化基地”,成为平望旅游总导入口。

三是提供公共服务。树萱堂柳宅现作北厍社区图书馆,日常向周边居民开放,结合革命文物周边区域的功能定位,在维护本体安全和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引入文化服务功能,让革命文物贴近公众生活,在服务公众的同时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作用。

四是盘活产业载体。利字窑作为曾经的工业生产载体,见证了芦墟岁月更迭,承载着“利字窑惨案”的沉重记忆。以利字窑为基础,边上新建侵华日军芦莘厍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利字窑修缮而成的侵华日军利字窑惨案原址,件件铁证诉说悲壮史实,警醒后辈永远铭记、勿忘历史。

2.3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助力红色基因“动”起来

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才能传承好红色基因。相比革命老区,吴江区红色文物资源较为有限,但也积极挖掘红色文物精神内涵,全力阐释、传播红色精神。

一是聚焦红色人物。张应春故居经修缮、布展,现展出了张氏族谱、张应春给柳亚子的信件、《吴江妇女》封面及张应春发表的文章、纪念张应春烈士的邮政首日封、纪念张应春烈士部分书刊等,以此让后人更加深刻地了解烈士的生平经历与英雄事迹,让烈士在后人心中永垂不朽。

二是复原红色场景。福泰兴烟纸店曾是中共浙西路东特委和中共吴兴县委所在地,史列青、王子达等中共党员在此开展地下工作,当地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配合吴江党史馆周边配套改造工作,对其进行实景修复还原,增强红色资源沉浸式体验,打造成为红色旅游观光点和党史现场教育场所。

三是串联红色路线。建立红色文物主题游径,与周边环境连接,以点扩面,形成红色文化体验区。黎里古镇沉浸式红色文旅线路“请回答1921”以黎里地下党爱国活动为背景,以“情报”为线、“梨花”为媒,在原址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复古布景,再现柳亚子旧居、中共黎里支部秘密印刷厂、小小商店、击退土匪胡伯龙、大同文具店等,营造重回历史的氛围,通过“线上听故事+线下打卡”的任务模式,充分调动游客积极性,主动探索红色线路,让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有趣、更生动、更深入人心。

3 吴江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困境及对策思考

近年来,在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吴江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全面提高,走出了一条“保护筑底色、修缮强特色、文旅融亮色”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践之路,但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缺乏革命文化品牌引领。目前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主要由属地政府主导,探索尝试各有千秋,但也存在各讲各的故事的情况,缺少一个核心主题将彼此串联起来,整合联动性较为不足,尚未形成合力共同讲述吴江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故事,整体的宣传氛围有待提升。

二是管理推广机制有待健全。区内革命文物分布较为分散,除了集中在区镇核心区的文物外,部分文物位于交通不便、周边环境较差的位置,日常管理上较为薄弱,保存状态与区镇核心区的革命文物仍有差距,同时受限于交通,寻访这些革命文物的社会公众也相对较少。

三是有效利用程度有待提高。革命文物资源的利用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大多是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相关产品的研发力度不够,不具备较强的互动性,难以为广大游客提供良好的体验感;总体缺少沉浸式、互动式旅游项目,无法有效满足广大游客的多元化需求②,存在“留不住、感触不深、推广不开”的问题,更无法有效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面对上述保护利用困境,如何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质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大力推动革命精神的公众传播,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公众教育作用,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高水平打造革命文化品牌。深入挖掘革命文化新内涵,以地方文化为深厚根基,统一本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向,统筹规划推出“革命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项目。打造完善的革命旅游产业,开发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积极探索革命遗产融入社会、革命文化广泛传播的有效途径,实现革命遗产从“纪念性”到“叙事性”、从“灌输式”到“体验式”的传承,真正让文物古建“活”起来。

二是多维度加强管理优化推广。革命文物管理方、使用方落实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公告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拉近位置偏远的革命文物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发动周边居民关心留意文物保存状态,及时反馈问题线索。通过媒体宣传、上门走访、与相关单位合作等方式挖掘线索,寻访当年亲历者、见证者、烈士后人等,搜集口述历史,录制回忆视频,将相关信息记载完整翔实③,让这些故事走进博物馆,让社会公众了解它们,进而走到远方实地探访。此外,可以与革命主题节目、影视作品、纪录片等进行拍摄合作,提供取景支持,既能提升革命文物曝光度和知名度,更能借助广泛的传播力反向督促革命文物的管理工作。

三是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建设红色资源档案,推动革命文物资源多维数据化、智能化,加快信息开放共享进程,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整合,实现红色资源数字化集中连片保护利用④。梳理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借助科技媒介上传到云端平台,形成“红色云展厅”,完善档案云中心服务体系建设,为大众呈现出一条清晰的红色血脉传承路径,便利大众在网络上随时随地随意“云游”红色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数字红色创意产业,利用VR技术重现历史事件、还原历史场景,助力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战斗遗址等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从传统展厅展示静态模式到数字化体验动态模式的互动转换,提升用户体验和吸引力,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赋能红色创意产业发展⑤。

革命文物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红色记忆的守护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奋勇前进。在保护管理、宣传利用革命文物的工作中,吴江文保工作者将不断探索研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新途径,继续围绕革命文物应保尽保、挖掘价值、活化利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为进一步推进全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下来、“活”起来、“动”起来做更多实践与尝试。

注释

①贾旭东.革命文物概念及其界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41-145.

②海敬,张娜.甘肃地区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J].文化产业,2023(28):142-144.

③王慧玲.建设红色档案数据库的构想[J].陕西档案,2023(4):33-34.

④⑤邱辉.构建数字赋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研究[J].党史文苑,2022(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