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博物馆馆藏铜镜纹饰赏析

2024-10-26 00:00:00李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7期

摘 要:费县博物馆作为费县文化的重要载体,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其中包括多朝代的铜镜文物。铜镜作为中国古代人们生活中的常见日用品,是艺术与文化的重要体现,对于研究古代工艺、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文章对费县博物馆馆藏汉代、唐代与宋代时期的铜镜文物进行分析,探究不同时期铜镜的纹饰特征。

关键词:铜镜纹饰;纹饰特征;费县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7.004

铜镜,这一闪耀着青铜时代光辉的文物,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瑰宝,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证。从齐家文化的初步探索,到西周的逐渐兴起,再到汉唐时期的辉煌灿烂,直至两宋的稳健发展以及明清的逐渐衰落,铜镜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铜镜的纹饰造型、铸造工艺、文化内涵以及铭文内容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工艺水平,更深刻地揭示了各个时代人们的信仰、追求和价值观。铜镜背面的铭文如同历史的印记,为我们揭示了铜镜背后的制造意义。在这些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长寿的渴望,如“长命延年”“长生大吉”“千秋万岁”等吉语,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铭文还记录了当时的赏赐、继承等社会现象,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铜镜背面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寓意深远。这些纹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具体体现。各个时期铜镜纹饰的发展演变也充分展现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同时期的铜镜纹饰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弘扬时代精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既继承又发展的艺术特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艺术史的宝贵资料,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1 铜镜纹饰的内涵

铜镜不仅是简单的照面工具,更是工匠们发挥创造力和技艺的舞台。镜背上丰富多彩、寓意深远的纹饰,不论是人物故事、神话传说,还是那些寓意吉祥的文字,都为我们揭示出铜镜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在古代,铜镜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还被赋予了更深远的象征意义。铜镜明亮,能反射出清晰的影像,因此成为政治清明的象征。官府县衙的大堂之上悬挂着“明镜高悬”的匾额,这既是对官员们明察秋毫、公正无私的期盼,也是对他们清廉自持、公正执法的要求。这种象征意义在影视剧中也经常被呈现,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公正与清廉的深深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的纹饰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最初的铜镜,其纹饰多以动植物、瑞兽等形象隐晦地表达人们的愿望和期盼。而后,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铜镜的纹饰逐渐发展为更为直接和明显的表达方式,如铭文和图案等。这些纹饰与铭文,不论是隐晦还是直接,都反映出人们对驱邪避凶、吉祥如意的深切期盼。此外,铜镜的纹饰还是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反映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展现古代天文历法、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铜镜上的纹饰还是古代人们对物质文明与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的直观表达,记录了古代君王的文治武功,表达人们对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期许,以及对爱情常思常念的期盼等。

2 费县博物馆馆藏铜镜文物纹饰赏析

2.1 汉代铜镜

汉代是中国历史的强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各种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铜镜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这一时期更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提升。自东汉中期起,全国各地的铸镜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铸造数量庞大,而且产品分布广泛,满足了广大民众的需求。与战国时期的铜镜相比,汉代的铜镜含铅量更高,使铜镜更为厚重,质地更加坚硬。汉代铜镜的工艺更为复杂,技艺精湛,体现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深厚造诣。西汉时期还出现了“透光镜”,这种铜镜在光线的照射下能够呈现出独特的光影效果,令人叹为观止。汉代铜镜的镜纽设计也颇具特色,多为半圆纽,也有少数博山形纽、伏螭纽等,纽座则有圆座、方座、连珠纹、连弧纹等多种形式。这一时期的铜镜纹饰风格独具匠心,图案多采用四分法布局,纹饰分布均匀,和谐美观。地纹逐渐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使铜镜的纹饰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主要纹饰有蟠螭纹、蟠虺纹、草叶纹等,这些纹饰线条流畅,构图巧妙,充满了艺术感。此外,受画像石、画像砖等的影响,汉代铜镜还出现画像纹等新的纹饰形式,进一步丰富了铜镜的艺术内涵。在表现手法上,汉代铜镜主要采用浅雕、线条式、浮雕式等技法,使铜镜的纹饰更加立体生动,栩栩如生。

昭明连弧铭带镜(图1),三级文物,直径11.3厘米,重300克。历经岁月洗礼,镜背略显锈蚀痕迹,却更添古朴之韵。其设计独特,匠心独运,纽座为并蒂十二连珠纹,宛如十二颗璀璨的明珠环绕着圆心,象征着完整与和谐。圆纽居中,仿佛镜子的灵魂,引领着整个镜面的气韵。镜面的纹饰布局精巧,内区呈现内向八连弧纹,这八条弧线流畅而优雅,宛如八条飘逸的丝带,共同构成了一个弧形八角星形。星形既具动感,又不失稳重,既象征着天地的交汇,也寓意着阴阳的和谐。外区则分为两周短斜线纹,其间镶嵌着一条精美的铭文带。整体来看,昭明连弧铭带镜以其独特的设计、精美的纹饰和深刻的铭文,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神龙圈带镜(图2),直径9.4厘米,缘厚0.4厘米,收购于费县探沂镇许由城村。其为汉代时期的圆形宝镜,中央有一精致的圆纽,圆纽之下是同样圆形的纽座。纽座之上浮雕着两条神龙,它们盘绕而上,相向对峙,仿佛正在守护着中间的圆纽,显得气势磅礴,神秘莫测。神龙之外是一圈短斜线纹带,线条流畅,犹如水波荡漾。短斜线纹带之外,又有一圈锯齿纹,锯齿形状清晰,犹如真实的牙齿一般。锯齿纹之外,再是一圈凤鸟卷云纹,凤鸟翩翩起舞,卷云缭绕,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整个宝镜的边缘是三角形设计,既稳重又不失典雅。

2.2 唐代铜镜

在辉煌的唐代,中国迎来了一个繁荣强盛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铸造业达到了鼎盛状态,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富有创新。唐代的铜镜以独特的魅力和工艺水平成为后世研究和欣赏的宝贵遗产。镜体普遍厚实,富含铅质,铜镜多呈现出银白色的光泽,显得高贵而典雅。在铜镜的造型上,唐代工匠们展现出了无尽的创意,除了继续沿用传统的圆形、方形外,还大胆创新,设计出菱花形、方形委角等多种新颖的形状。每一种形状都寓意深远,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美的不懈追求。纽制方面,唐代铜镜同样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半圆形纽、方形纽、伏兽形纽和龟纽等造型出现。瑞兽、山水、宝相花、蔓草、葡萄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入纹饰中。

瑞兽葡萄镜(图3),三级文物,直径11.1厘米,缘厚1.2厘米,重490克。镜子呈圆形,中央设有一个伏兽纽,寓意着吉祥与守护。镜子的内区精心雕刻着四只瑞兽,呈现出俯仰不同的姿态。在瑞兽之间,雀鸟翩翩起舞,与瑞兽相映成趣。镜子的内区还环绕着十串葡萄,颗颗晶莹剔透,宛如真实的葡萄。外区则雕刻着飞鸟、蜻蜓以及葡萄枝蔓,互相穿插缠绕,构成一幅充满生命力的自然景象。

2.3 宋代铜镜

宋代,随着翻砂技术的广泛运用,铜镜的制作工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唐代相比,其铜质特性明显不同。宋代铜镜中锡的含量有所减少,而铅的含量相对增加,加入锌元素。铜镜的颜色偏向于灰色,铜镜的质地变得更为轻薄。除材质的改变外,宋代铜镜在形状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了传统的圆形,还出现了委角方形、鸡心形、钟形以及带柄形等多种镜形,丰富了铜镜的样式。镜纽是铜镜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镜纽相对较小,纽弓狭窄而孔洞明显变大,纽顶则逐渐趋于平坦。在纽座方面,宋代铜镜不再使用无纽座和圆纽座,而是以花瓣纽为主。在纹饰方面,宋代铜镜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更加强调器物的整体结构。受到宋代绘画艺术的影响,铜镜的纹饰常采用缠枝花草、双鱼比目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这些图案通过单线白描结合线雕技法处理,线条简洁流畅,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贴近人们的生活。

缠枝菱花镜(图4),三级文物,直径25.3厘米,边缘简洁素雅,整体呈现八瓣菱花形的独特造型,中心部位设有桥形纽。以桥形纽为中心,一根枝蔓巧妙地分枝回卷,形成三枝向左旋的藤蔓和一枝向右旋的藤蔓。藤蔓的线条流畅,形态优雅,仿佛在镜面上演绎着一场生动的自然之舞。枝蔓的顶端,花瓣纤细秀丽,呈现出对称排列的美丽形态,进一步增强了整体的艺术感。缠枝菱花镜的设计巧妙而富有创意,展示了宋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体现出他们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湖州镜(图5),三级文物,属于宋代最为流行的镜类之一,该铜镜直径25.3厘米,重2140克,共有八个花瓣。素面,桥形纽,上有戳印“真正一色青铜镜,湖州口风桥石家”。通过对纪年墓中出土的铜镜进行深入研究,可发现湖州镜的制造历史相当悠久。据历史记载,湖州镜的铸造始于北宋晚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审美的演变,它在南宋初期和中期逐渐达到鼎盛。而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湖州镜一直延续着生产,直到清代依然有制作。清乾隆年间,湖州铜镜因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甚至被选为贡品,进献给朝廷。湖州镜的一大显著特征是,镜背常刻有详细的信息,如生产地或产地、作坊的名称、匠师的姓名等。这些文字信息,如同镜子背后的故事,让人得以一窥古代湖州铜镜制作的精细和严谨。因此,湖州镜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铭文镜”或“牌记镜”。

3 结语

我国铜镜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等朝代铜镜,其纹饰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又是当地民俗风情的写照。

参考文献

[1]陈旻霄.古代青铜镜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探析[J].收藏与投资,2024(1):77-79.

[2]宁健荣.贵州省博物馆藏“青”“马”铭四神博局纹铜镜[J].贵博论丛,2023(00):142-151.

[3]武柳均.解析汉代铜镜的制作工艺:源于熟练工匠还是科技进步[J].收藏与投资,2023(11):59-61.

[4]丁书君,王欣.中华文化共同体视阈下的新疆出土铜镜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23(5):56-62.

[5]尹青兰,章晓峰.湅治铜华清而明,昭察衣服观容貌:江西省博物馆藏汉代铜镜鉴赏[J].文物天地,2023(10):6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