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光岳楼文物藏品鉴赏和保护分析

2024-10-26 00:00:00李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7期

摘 要:聊城光岳楼历史悠久、文物藏品丰富,是当地的文化地标。其中的乾隆御制诗章碑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体现了清代皇权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融。乾隆御制诗章碑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展现,更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特征。该碑不仅反映了乾隆时期的文化政策和审美倾向,也为研究清代皇室与地方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通过对乾隆御制诗章碑的深入解析,文章旨在探讨其在历史文化脉络中的价值与意义,进而反映出聊城在清代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此外,从文物鉴赏的角度深化对碑文内涵的理解,旨在为清代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同时也为聊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学术支撑。

关键词:聊城;光岳楼;文物藏品鉴赏;乾隆御制诗章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7.003

0 引言

聊城光岳楼为我国历史文化名楼,乾隆御制诗章碑更是集书法艺术、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珍贵文化遗产。乾隆御制诗章碑不仅体现了乾隆皇帝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也反映了其对地方文化的重视。聊城光岳楼作为历史文物的收藏地,见证了乾隆皇帝对聊城的重视,是当时文化政策的具体体现。乾隆御制诗章碑的存在,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光岳楼文化价值的认识,也为研究聊城乃至整个清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视角。因此,对聊城光岳楼及乾隆御制诗章碑进行细致研究,不仅能够深化对清代文化政策的理解,也能进一步认识到地方文化在促进社会发展、丰富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为后世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

1 聊城光岳楼的历史沿革

聊城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决堤导致城池四次迁移,宋淳化三年(992)迁至现址,筑起土城墙。明代东昌府治所就设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内,其自古以来就是鲁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元代,郭守敬主持开凿大运河,运河“弃弓走弦”,会通河段流过聊城城东,使其成为运河沿岸的重要港口之一。明初,聊城号称“天都襟喉、漕挽肘腋”,北达北京,南下淮扬,是一军事要冲,但是方圆千里,一马平川,因此需要“高筑城,广积粮”,光岳楼即是城防建筑的一个因子。

明初,北方局势动荡不安,为抵御蒙古复兴势力,东昌守御指挥佥事陈镛在明洪武二年至五年(1369—1372)期间,将原有的土城墙改建为坚固的砖石城墙。而后,为了加强监视和报警能力,建造起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府杨能在修缮此楼时,根据其地理位置及重要位置,将其命名为“东昌楼”。明弘治九年(1496),《题光岳楼诗序》中言明:“城中一楼,高壮极目……虽黄鹤、岳阳亦当拜望,乃今百年矣,尚落寞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光岳楼是明代典型的官式楼阁,其基座是由砖石构建的高台,平面正方形,剖面梯形,四个方向设有半圆形拱门,四门连接形成过街通道。每个拱门上方都雕刻有象征性的匾额,分别代表“文明”“武定”“太平”和“兴礼”。主楼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木质楼阁,殿堂式和厅堂式风格均有体现。其柱列分布与宋《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身内金厢斗底槽”相似,一至三层为通柱,三层以上为叠柱,属混合式楼阁。虽经历多次维修,现梁架等主体结构仍为原作,既保留有宋元时期的建筑遗风,又兼具明清官式建筑风格,是我国古代城市钟鼓楼建筑中体量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明代即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美誉。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岳楼建成即为“一郡观瞻所系”,不仅承担起“拒敌千里之外”的职责,还满足了古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意境,吸引无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前来登楼吟诗留念。清康熙皇帝曾四次访问此楼并留下匾额,乾隆皇帝更是九次经过东昌,并六次登楼,即兴作诗高达13首。现存的乾隆御制诗章碑共两通,皆收藏于光岳楼中。

2 乾隆御制诗章碑鉴赏分析

2.1 乾隆御制诗章碑概述

聊城历史悠久,光岳楼作为该地标志性建筑,楼内附属文物众多,大小石碑、石质匾额共计27块,其中以乾隆御制诗章碑最为知名,不仅因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更因碑文自身所蕴含的艺术和文学价值。乾隆御制诗章碑中融汇了乾隆皇帝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展现了清代皇权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融。乾隆御制诗章碑作为清代中期文化艺术与皇权象征的交汇点,不仅反映乾隆皇帝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文化兴趣,也体现其对地方文化的重视和促进。乾隆御制诗章碑共有两块:一块立于东门外北,刻有乾隆于庚子年(1780)、甲辰年(1784)、庚戌年(1790)三次御制诗章共七首(图1),碑身宽86厘米,高201厘米,厚31厘米,碑座宽113.5厘米,高49.5厘米,厚76厘米。另一块为壁碑,嵌在南门外东壁上,刻有乾隆丙申年(1776)御制诗作二首。

乾隆御制诗章碑展现了乾隆皇帝对书法美学的独到见解和高超技艺,书法风格独树一帜,融合行书与草书的流畅与自然,反映乾隆皇帝书法上的创新尝试与艺术追求。乾隆御制诗章碑的价值体现在其继承与创新并重。碑文内容不仅赞美聊城光岳楼的壮丽景观,更寄托乾隆皇帝对国家繁荣、民族团结的美好祝愿,体现皇帝与地方文化的深层次互动和皇权文化对地方的积极影响。乾隆御制诗章碑的材质、制作工艺及保存状态,也为研究清代碑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物质证据,从中不仅能窥见当时碑刻技术的成就,还能理解到当时对文化精神和艺术表达的尊重。通过对乾隆御制诗章碑的细致鉴赏与深入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乾隆皇帝作为一位文化皇帝的多面性格及其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深刻认识光岳楼这一文化遗产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乾隆御制诗章碑不仅是聊城光岳楼中的重要文物,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皇权与地方、艺术与历史的重要纽带,其对于加深民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对于了解清代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融与互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2 乾隆御制诗章碑内容

乾隆御制诗章碑作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撰的重要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乾隆皇帝的文学造诣和审美情趣,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聊城光岳楼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留恋和吟咏的地方,乾隆皇帝在此留下的诗章碑,无疑为这座历史建筑增添无形的文化财富。碑文中“东南巡守浙苏区”“鹢首归瞻西北隅”等句展现了乾隆皇帝对国家山河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地方治理和民生关怀的责任感。“遂乘轻辇入城衢”“衹殷为度观民切”等词句,更是生动地描绘了乾隆帝巡视地方时的情景,体现了其深入民间、关注民生的治国理念。碑文不仅是对乾隆皇帝治下盛世景象的记录,还展现了其对文化的推崇和承继。乾隆御制诗章碑的文学价值在于其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乾隆帝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邃的思想境界。“庚子清和登光岳楼即事三叠旧作韵二首御笔”“丙申孟夏之月上瀚御笔”等篇章,不仅呈现了乾隆皇帝对聊城光岳楼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蕴含了对治国理念的哲学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从文物鉴赏的角度看,诗章碑不仅是文字的堆砌,其融合历史、文学、哲学等多重元素,展现跨时代的文化魅力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乾隆御制诗章碑为后世研究乾隆时期的文化特征、审美趣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光岳楼作为一座见证历史变迁的历史建筑,其与乾隆御制诗章碑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为研究清代乾隆时期的地方文化、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重要视角。碑文中对聊城光岳楼的描写和赞美,不仅增强了光岳楼作为文化遗址的历史地位,也反映乾隆皇帝对于地方文化的肯定和推崇,进一步彰显清代皇权文化在地方的深远影响。

2.3 当代社会传承中的价值

聊城位于运河沿岸,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而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光岳楼不仅是其地标性建筑,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乾隆御制诗章碑作为光岳楼中的重要文物藏品,不仅承载着乾隆皇帝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清代中晚期的社会文化面貌和历史风貌。乾隆皇帝作为极具文化造诣的帝王,其特有的书写风格不仅融合多种书法流派的精髓,更加入自己的创新与理解,不仅展现了乾隆皇帝深厚的书法造诣,也反映了其广泛的文化视野和高度的审美追求。乾隆皇帝的书法在力透纸背的雄浑与细腻入微的柔美之间达到独特的平衡,此平衡是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体现。雄浑之中不失灵动,柔美之处依旧保持着力度,这种风格的形成无疑受到乾隆本人广泛学识和审美偏好的影响。乾隆御制诗章碑成为研究乾隆皇帝个人品位、审美情趣及其时代文化特征的重要窗口。诗章内容的选取和编排,更是显示出乾隆皇帝对文学的深刻理解与高度重视。乾隆御制诗章碑中的诗文,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乾隆皇帝对于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状况的思考和记录。诗文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中,通过诗人的眼睛观察世界,通过诗人的笔触描绘情感,展现一位帝王对国家、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此外,乾隆御制诗章碑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大特色是其整体设计与雕刻的精致。碑文的布局、线条的流畅、字体的匀称以及碑石本身的选材和雕刻技艺,都体现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追求。此类对美的追求贯穿于碑文的每一个细节,使乾隆御制诗章碑不仅是一件书法作品,更是一件集书法、文学、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复合艺术品。乾隆御制诗章碑的艺术价值,在于其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递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审美理想,不仅体现出乾隆皇帝个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更反映了整个清代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

3 乾隆御制诗章碑现状与保护

3.1 文物现状

乾隆御制诗章碑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其经历自然侵蚀与历史变迁的双重考验,碑身曾发生断裂的情况,尽管后来经过重接,但其无疑在碑石的完整性与原始状态上留下不可逆转的痕迹(图1)。作为乾隆皇帝文化品位与个人审美追求的象征,乾隆御制诗章碑不仅代表清代乾隆时期的文化高峰,也反映当时的书法艺术与文人思想。然而,碑身的断裂与重接不仅对碑文的物理结构造成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完整感知。当前,虽然乾隆御制诗章碑仍然屹立于聊城光岳楼内,但作为文物鉴赏的重要对象,其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仍旧复杂多变。聊城光岳楼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承担着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职责。光岳楼的地理位置、环境因素以及游客参观等社会活动,均会对乾隆御制诗章碑的现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乾隆御制诗章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和保存状态,直接关系到该文化遗产能否有效传承给后世。随着时间的推移,碑文上的细节会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逐渐模糊,无疑为后续的研究和解读增加了额外的难度。

3.2 文物保护路径

3.2.1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

保护不仅是对一件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更是对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弘扬。在此过程中,通过提升公众对于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基于多媒体渠道联动的文化教育活动,向社会广泛传播聊城光岳楼及乾隆御制诗章碑的历史文化价值,使更多人了解到保护文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此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数字展览等,创新性地展示乾隆御制诗章碑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可有效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保护乾隆御制诗章碑。通过完善文物保护法规,明确文物保护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形成对潜在破坏行为的有效震慑。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文物保护区域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文物安全无虞。

基于乾隆御制诗章碑的特殊性,还需采取个性化保护措施。考虑到其历史背景、材质特性及所处环境条件,制定出细致的保护方案和长期的维护计划,防止文物进一步损伤,延长文物寿命。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完善的文物监测系统,对文物的环境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关键因素进行实时监控,以科学数据为依托,调整保护措施,确保文物处于最佳保存状态。

3.2.2 加大保护力度,落实安全措施

聊城光岳楼作为历史悠久的地方标志性建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乾隆御制诗章碑作为光岳楼的文物藏品之一,其保护状态直接影响到整体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面对环境侵蚀、人为破坏等多重风险,以加大保护力度、落实安全措施作为文物保护的核心。乾隆御制诗章碑的保护需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从而确保宝贵文化遗产的安全与完整。文物保护的首要任务是评估现存风险,乾隆御制诗章碑面临自然风化、环境污染及游客触摸等引起的物理和化学损伤。基于此评估,制定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损害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建立适当的环境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关键参数,以适应乾隆御制诗章碑的保存需求。此外,使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进行修复和加固,确保文物的物理结构稳定,降低未来损害的风险。

乾隆御制诗章碑的保护还包括制定科学的参观管理措施。限制参观人数和时间,合理规划参观路线,以减少对文物的直接接触和潜在损害。同时,通过增设解说牌和电子导览系统,提升公众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进一步而言,乾隆御制诗章碑的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专家学者和公众等多方面的合作。通过多方合作,确保乾隆御制诗章碑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4 结语

综上所述,聊城光岳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乾隆御制诗章碑则是其中的瑰宝,凝聚了乾隆皇帝的文化情怀与治国理念,体现了清代文化的独特风貌。该碑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乾隆时期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更加深了人们对聊城乃至整个清代文化风貌的认识和理解。未来,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期待聊城光岳楼及乾隆御制诗章碑继续作为历史的见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倩.聊城光岳楼的调查及营建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

[2]高丽.明清石雕文物的艺术特色和人文价值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23):110-113.

[3]贾彦套.对古石碑保护工作的研究建议[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7):74-76.

[4]周龙涛.曲阜传统石碑文物的文化价值和保护建议[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3):58-61.

[5]苏文芳.绛县南樊镇贾李氏石碑楼碑刻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3):37-39.

[6]许莹.对古石碑保护工艺的研究建议[J].建筑与装饰,2016(6):150-151.

[7]任怡.古石碑保护工作的研究[J].中国航班,2023(26):221-223.

[8]何海平,徐树强,王菊琳.乾隆御制碑病害的现场检测与评估[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4):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