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阅读史研究发展迅速,涌现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在接受西方书籍史理论方法、思考如何进行阅读史研究的“中国化”之余,学界还从史料发掘、视野扩展等不同层面深入推进中国阅读史研究。本期专稿编发的三篇文章,正是代表了阅读史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思考。
其一,在读者研究方面,关注到群体读者的阅读现象,揭示了读者与文本的互动所具有的个性与共性特征,如王灿《阅读史视野下的宋代士人与读书》一文,将研究目光锁定在宋代文人士大夫群体的读书诗创作上,借此探寻宋代读书人的阅读生活及感受;史婷婷、陈雪涵《当代作家自述中的阅读生态、书目及其文学演绎》结合北岛、梁晓声、残雪等当代作家的自述,再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的阅读生态,探究当代作家如何通过文学阅读实现个体精神气质和创作风格的形塑。其二,将阅读史的理论方法投射到其他学科研究中有待查考的领域,亦体现了学界对阅读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如安大伟《明清时期山志的阅读文化》考察明清时期山志阅读的影响因素、阅读目的和选择,以及读者对山志的理解、阐释和评论等,为方志学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其三,本期所关注的史料,亦是当下阅读史研究者较少关注的,包括古代的文人诗歌、方志,以及当代作家的个人日记、自传、回忆录等文本,为阅读史研究扩充了史料来源。当前,中国阅读史研究仍然有相当广阔的拓展空间,我们期待有更多关于阅读史的成果,继续填补研究领域中的空白。
本期的其他文章,亦体现了出版史研究的不同维度。“专题研究”中,潘梓介、郑凌一围绕民国时期出版企业的研究,从《中华书局月报》这类“报刊阅读”的细节入手,探寻中华书局的企业文化建构;董婧宸在细密的文本校勘基础上,梳理徐乃昌刊印《说文解字韵谱》的前后始末,对于认识20世纪20—30年代善本古籍的影印出版情况具有借鉴意义。此外,自2018年经过三年的盘整与积累,本刊编辑部于2022年开始推出“经籍志”书系,打造中国出版史研究前沿成果的图书产品线。截至本期发稿,已推出10个品种。值得欣喜的是,除重印再版外,这些成果也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期刊发的书评文章,就是结合《中国雕板源流考汇刊》展开的讨论。我们热切希望得到来自学界的批评,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