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河东地区的传统歌舞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艺术及文化价值,对提升大学生艺术文化素养具有深远意义。探讨河东非遗传统歌舞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并分析其对大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河东非遗传统歌舞的引入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能力,还能激发其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非遗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范式,也为文化传承和创新开辟新的路径。
关键词:河东非遗传统歌舞;大学生;艺术文化素养
注:本文系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校级课题(YCSZKT202213)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课题,河东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尤其是传统歌舞,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其艺术文化素养的提升不仅关系个体的全面发展,更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此,本文探讨河东非遗传统歌舞在提升大学生艺术文化素养中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力求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从而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注入新的动能。
一、河东非遗传统歌舞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一)河东非遗传统歌舞的起源与发展
河东地区位于黄河中游,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河东非遗传统歌舞起源于古代的农耕社会,其历史可追溯至周代,内容上融合了祭祀、庆典、劳作等多种民俗活动。通过《诗经》《礼记》等文献记载可以了解到,河东歌舞不仅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宗教礼仪和社会教育的工具。比如,广为流传的垣曲西石霸王鞭,作为河东传统歌舞的代表,展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生活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其融合了舞蹈、音乐、道具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独特的动作、步伐和节奏,将垣曲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表演过程中,舞者们手持精美的霸王鞭,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他们或跳跃、或翻滚、或击打,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美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山西省内各大高校相继开设非遗相关课程,河东传统歌舞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传播,如校园文化节、艺术实践课程和线上线下的文化交流活动,河东传统歌舞不仅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发展,还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提升大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实践平台。
(二)河东非遗传统歌舞的类型与特点
1.万荣花鼓
万荣花鼓是河东地区的传统舞蹈之一,以其豪迈激昂的表演和丰富多样的节奏,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与活力,该舞蹈常在节庆、庙会等场合进行表演,舞者们身穿传统服饰,手持花鼓,随着欢快的鼓点翩翩起舞。同时,舞蹈涉及跳跃、旋转等动作,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反映了万荣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2.蒲州伞秧歌
蒲州伞秧歌以其欢快祥和的表演形式著称,舞者们手持色彩斑斓的花伞,伴随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蒲州伞秧歌不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是一种祈福仪式,寓意着吉祥如意、风调雨顺。舞者们在表演中通过伞的开合、旋转等动作,表现出多样的舞蹈造型与变化,营造了喜庆的氛围。
3.垣曲西石霸王鞭
霸王鞭作为山西垣曲地区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它是垣曲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节庆习俗中创造的瑰宝,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乡土气息。霸王鞭的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展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舞者们手持精美的霸王鞭,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展现出动作的力量和美感,充分展现了垣曲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情感。
可见,河东非遗传统歌舞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每一种舞蹈形式都承载了当地人民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各种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河东非遗传统歌舞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发展,还能为提升大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提供宝贵的资源和实践平台。
二、大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艺术文化素养的基本概念与构成
艺术文化素养是指个体在艺术和文化领域所具备的综合素养,具体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理解、评价、创作及应用能力,同时也涵盖文化认知、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艺术文化素养不仅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指标,而且是提升个人社会交往能力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因素。
从内容上看,艺术文化素养的构成主要包括艺术鉴赏能力、艺术创作能力、文化知识积累和审美判断力。其中,艺术鉴赏能力是指个体通过眼、耳等感官途径对艺术作品进行观察、感受、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而艺术创作能力包括个体在绘画、音乐、舞蹈等领域的实际操作和表现能力。
(二)大学生提升艺术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1.艺术文化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因素
通过深入学习和体验包括河东非遗传统歌舞在内的艺术形式,大学生能够显著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和创造性思维,这不仅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还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并且,艺术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进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提升对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东非遗传统歌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大学生通过对这些非遗的学习和体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价值,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文化立场,抵御文化同质化的侵蚀,还能够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
三、新时代河东非遗传统歌舞对大学生艺术
文化素养的提升作用
(一)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化
河东非遗传统歌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实践平台,其丰富的艺术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课程内容的设计提供了广泛的素材。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传统歌舞的实例和表演,能够使大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此外,还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实践相结合,如开展传统歌舞工作坊,以及组织大学生观摩演出、参与表演等,这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促进师生互动和交流,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数字化教育的发展,河东非遗传统歌舞还可以通过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优化艺术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歌舞的音视频资料、图文信息及教学案例数字化,并建立相关数据库和在线平台,方便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资源共享。同时,通过应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和重现传统歌舞的表演场景,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艺术的精髓,从而增强学习的沉浸感和互动性。
(二)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首先,河东非遗传统歌舞在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很高的艺术性,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比如,传统歌舞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表现手法多样,艺术风格独特,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可以开阔艺术视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对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鉴赏能力。
其次,河东非遗传统歌舞的艺术表达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其舞姿、节奏、服饰、道具等元素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大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能够更加敏锐地把握艺术表现中的细节和韵味,提高审美敏感度和鉴赏水平。除此之外,传统歌舞中蕴含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精神,如和谐美、朴素美、节奏美等,不仅能启发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习惯,提升整体审美素养。
(三)推动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艺术传承
河东非遗传统歌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增强和艺术传承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歌舞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学习和实践,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感知这些文化内容,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这种文化认同感不仅有助于其树立文化自信,还能够激励他们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四、推动河东非遗传统歌舞在高校传播
与发展的策略
(一)高校与地方文化机构合作机制的建立
推动河东非遗传统歌舞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需要建立高校与地方文化机构的合作机制——地方文化机构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和专业知识,高校则具备充足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能力。双方通过合作,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还能为传统歌舞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具体实施环节,高校可以邀请地方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定期到校举办讲座、培训和表演,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歌舞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设立非遗文化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到地方文化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亲身体验非遗传统歌舞的魅力。或者,双方还可以共同申报非遗保护与传承项目,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的支持与资助,推动非遗研究的深入开展和成果的广泛应用,从而为河东非遗传统歌舞在高校的持续传播以及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二)河东非遗传统歌舞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河东非遗传统歌舞的课程体系,是提升大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确保课程内容涵盖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和综合应用三个层面,并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和兴趣需求,设置基础课、选修课和专题研讨课等多种课程类型,比如河东传统歌舞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表演技法、文化内涵等课程,同时,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为此,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团队编写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确保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通过邀请地方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和学者担任授课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和示范并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场地,如舞蹈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展演舞台,满足教学和实训的需求。或者,通过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歌舞比赛、展览、工作坊等,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提升其艺术文化素养。
(三)跨学科融合与创新研究的推动
非遗传统歌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还涉及历史、文化、人类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要想推动河东非遗传统歌舞在高校的发展,需要注重跨学科融合与创新研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不仅可以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多维内涵,还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落实到实施环节,高校可以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创新实验室,汇聚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共同开展河东非遗传统歌舞的多层次和系统性研究。同时,应鼓励教师和大学生积极申报相关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特别是与非遗相关的跨学科课题,以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还可以举办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拓宽研究视野和思路,并总结出相应的成果进行推广交流、教学,从而进一步提升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河东非遗传统歌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艺术文化素养,可以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构建、校地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及跨学科融合创新研究的推动等策略的实施,促进河东非遗传统歌舞在高校的传播和发展。未来,应持续深化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开辟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张珏珺,赵沛曦.纳西传统乐舞“热美蹉”非遗传承之思考[J].大众文艺,2015(6):35.
[2]海维清.“非遗”语境下传统舞蹈“发展性破坏”问题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7(4):37-45.
作者单位: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