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陕北传统民间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环境,在民间艺术教学方面有着不同的教学布局,这种产生于广袤天地间的教学布局既包括物质世界的教学布局,又包括精神世界的教学布局。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人类在物质世界生存繁衍的基础与人类精神世界建设所必需的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传统民间样式得以代代相传的前提和保障,也正是在这样独特的教学布局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薪火相传。
关键词:陕北:民间美术;教学布局;教学影响
一、贯穿始终的教学布局
(一)自然地理环境布局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产生文化环境的前提条件,有什么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就会产生与之相关联的文化艺术。陕北地区位于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在这里产生的民间艺术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西北毛乌素沙漠一带的平铺直叙,横山山脉一带的荒凉与干旱,黄河沿线的深沟大山都有可能是形成风格迥异的陕北民间艺术的因素。越靠近沙漠的地方,人们对于日、月、山、水、云等纹样就有着更多的认识,辽阔空旷的沙漠上空飘着清晰而简洁的形状,所以这一带民间美术造型样式中包含了大量的抽象纹饰。横山山脉一带是陕北比较干旱的地方,因此这里就产生了关于山底下压着汪洋的传说,也就出现很多“鱼”的造型样式,也正是剪纸鱼得以在这片干旱土地上代代相传的原因所在[1]。
生活于高山远地的人们,与外界的联络受到了限制,他们与大山相处着,内心宁静了,心里装上了细长的路,装上了一片片土地,装上了山的阴阳向背和山里的一切,山的形便入其胸怀了。他们因此生成了与内心、与万物交往的语言,也就是人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包括剪纸、面人、石刻、布艺等[2]。
(二)文化环境布局
人类从制造使用工具的那一天就产生了文化。不同地理条件影响下催生的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化最终汇聚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指导人类更好生活的经验或准则,优秀的文明世代流传至今,是人类在精神世界的体验和拓展。陕北地区位于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多民族融合于此,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此交汇,因此流传着众多民族的文化与艺术,即使历经千年依然能从其间寻觅到传统文化的踪迹。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陕北地区是一个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经济贫穷、教育落后之地,然而这只是其在物质世界中存在过的状态,陕北人的精神世界是高远和宽广的。陕北人富足的精神世界主要体现在民俗活动和民间习俗中,无论是哪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都与当地的民俗有着内在的关联,因为民俗的长期存在,人们始终相信民间艺术具有的独特作用。比如人们认为石雕狮子能辟邪,剪纸“扫晴娘”能止雨,刺绣“五毒”荷包能驱虫、辟邪、安神等,久而久之,依附于民俗文化而存在的民间艺术才得以传承,民俗成为教学环境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从小孩出生之日起,陕北人就开始给这个新生命精心布局着周边的文化环境,在吃、穿、住、用、行各方面体现出文化环境的布局对陕北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正是在这样遍布周身的文化布局中才能将陕北传统的民间艺术世代传承。在过年过节时,孩子们能看到窗户上张贴着的吉庆窗花,吃上家人做的传统食物,拥有家人亲手做的人偶玩具,由此,这些传统习俗从小就被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存在于环境中的文化就像水一样流向民间,流入陕北人的心底深处。因此,决不能认为那些生活在陕北乡村且没读过一天书的人是没文化的,他们生活在这条世代蜿蜒流长的黄河边,听过来自大峡谷深处的伴着黄河奔腾和咆哮声的红歌,他们看过大河上空最美的繁星,给后辈儿孙们讲述着黄河岸上的故事。他们的文化不是来自官方教育系统,而是来自他们生活环境中那些山山水水、花草虫鱼、日月星辰的真善美。在民俗文化的影响下,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自然也就懂得多了,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传统的民间艺术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被人们传承。
二、陕北民间艺术的教学效果及影响
陕北民间艺术的教学环境、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注定了其非同一般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当下传统民间样式教学的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发展逐渐弱化,由此导致了目前民间艺术的变异、民间艺术真品缺乏和民族文化亟待复兴的社会文化状况。综合来看,陕北传统民间艺术的教学效果和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这些教学效果和影响都分别表现在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和精神世界的影响上,要吸收其优秀的部分服务于当下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
(一)催生真正的民间艺术
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众多有着不同作用和意义的民间艺术,其最终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满足现实世界的生产生活需要,二是满足人们意识层面的精神需要。有什么样的目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因此,民间艺术会有工艺品和艺术品的区分,满足精神生活的民间艺术大都更偏向艺术品,而满足现实生活所需的民间艺术则更多地讲究工艺,可将其划分为工艺品,这可以为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区别提供一个参考。艺术与工艺有着显著的区别,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是高雅的、无功利的,而工艺只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科学技术[3]。
民间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更注重对独特观念的表达,其间包含着对天、地、自然的崇敬,体现着人们最真挚的感情。正如弗思所见,所有的艺术都产生于某一社会环境之中,有着由特定的观念组成的语境[4]。民间相信“心诚则灵”,人们在创作时候会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真正的热爱和真心的期盼与祝福倾注在作品中,正是因为民间的这种“真”,才能产生更多的民间艺术。如今许多传统民间艺术成为国家非遗,很多人便奔着非遗传承有利可图的目的去创作民间艺术,缺失了内心的“真”,因此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传承的过程逐渐异化,越来越注重外在的表现技术,缺乏以往灵动淳朴的艺术感。出于名利而进行传承自然就会缺失其中的“真”,使真正的艺术越来越少。这不仅是个别艺人在民间艺术教学中遇到的困境,还是陕北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传承中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还是与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建设相关。
艺术作为人类意识形态化的产物,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价值尺度,离开了这种尺度,艺术也就失去了特定的意味[5]。真正的民间艺术必然体现着艺术家的真实情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与表达,具有无可替代或无法复制的特性。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之所以至今令人瞩目,得益于民间艺术家在民间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初心,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不被名利所惑,教会人们在艺术中真切地感悟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与个体生命不可分割的深厚情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得以传承
民间艺术实际上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陕北传统民间艺术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学。对民间艺术的教学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例如,陕北民间美术的造型体系与色彩体系是以阴阳、三才、五行、八卦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为基础的。从古至今,阴阳观等中国传统观念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6]。生存、繁衍、健康、长寿便成为民间美术创作重要的主题和观念。人们通过各种民间艺术形式表达对于多子多福、健康长寿的期盼,把兔子(吐子)、白菜(百财)剪成剪纸贴在窗户上;把“连生贵子”“鱼戏莲”绣在鞋垫、肚兜上;把“五蝠(福)捧寿”以及象征生生不息和生命不止的“万”字符号和象征长寿的“寿”字符号雕刻在窗棂上,这些精心雕刻在窗棂上的吉祥图符对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民族精神与民间文化则悄无声息地融入人们的血液,使中华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三)自我表达与疗愈
传统民间艺术样式在陕北大地上的布局如同人们在精神世界建设的重重堡垒。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基本生存时常面临严峻的考验。在当时那个年代,生存是最重要的,人们期盼无病无灾、平安健康,可受制于当时的条件,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家人的命运,于是便创造了石狮,寄予其守护家园的期盼,将其奉为保一方平安的神兽置于人们经常出入之地。此外,人们还利用剪纸艺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创造了丰富的剪纸图案。这些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民间艺术带给了其心理上的积极暗示以及心灵上的安慰,驱逐了其内心对疾病、对黑暗的恐惧,从精神上指引人们渡过难关,有着广泛的疗愈作用。
陕北民间造型艺术与绘画一样都是视觉艺术,例如民间剪纸、刺绣、雕塑等,作为民间表达自我、抒发情绪的独特方式,其有着和绘画一样的疗愈作用。国内著名的艺术治疗师孟沛欣指出:艺术疗法之所以会作为一种介质被应用于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那是因为艺术卷入了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右半球[7]。阿兰·德波顿在《艺术的疗效》中指出艺术和其他工具一样,可以拓展人们天生的能力,弥补人们的心理缺陷,并建议人们把艺术当作一种治疗手段,来指导、告诫、抚慰艺术欣赏者[8]。这也是佳县剪纸大师郭佩珍为何在剪纸长卷《回忆》中讲述自己不幸的经历的原因。当某一种民间样式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手段成为作者抒发情绪表达情感的手段时,也就是自我疗愈产生之时。
民间剪纸样式中的吉祥纹样也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疗愈作用。尤其在物质文化相对匮乏的乡村,那些表达福、禄、寿、喜、财等美好期盼的剪纸作品更是带给苦难的人们继续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不仅治愈了剪纸艺人自己,还疗愈了所有观看者。吉祥的剪纸被张贴在窗户上、灯上、屋顶上,人们在每次不经意的欣赏中便能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慰藉。也正如陈明溍所说:“中国剪纸构建出吉祥美好、生生不息的视觉世界是区别于现实存在的。当生活环境中布置有吉祥喜庆的剪纸时,欣赏者会注入一种圆满感,从而带来身体与心灵整合性改变,改善情绪,提高对生活的信心。”[9]这也正是民间艺人喜爱用民间剪纸艺术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原因。
三、结语
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有着独特的教学环境布局,民间对传统艺术的教学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也正是这种非官方的教学布局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风格各异且富有艺术气息的能代表本民族精神文化的民间艺术。
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民间艺术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生存语境,民间艺术的生存语境即它在民间教学中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这是其能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任何一种民间艺术的教学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作为先天的影响因素,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民间的文化环境则是民间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后天影响因素。政治、经济、历史、民间传说、民俗活动、民间信仰、民间游戏等都不同程度地成为民间艺术产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创作的来源,为民间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指明方向。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催生的民间艺术自然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这正是民间艺术最为宝贵且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庆丰.西北经典文化:剪纸的身世[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52-55.
[2]郭庆丰.纸人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手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2.
[3]李修建.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185.
[4]莱顿.艺术人类学[M].李修建,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56.
[5]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25.
[6]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14.
[7]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9.
[8]德波顿,阿姆斯特朗.艺术的疗效[M].张帆,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5.
[9]陈明溍.中国剪纸的疗愈功能探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9.
作者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