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类节目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涵盖了广泛的文化主题。从传统的文化讲座、艺术纪录片,到现代的文化探索和文化综艺节目,这些节目通过跨媒介的传播方式,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元素,还增强了观众对特定文化的认同感。《黄河文化大会》作为一档聚焦黄河文化的电视节目,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该节目通过内容创新与认同传播,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黄河文化大会》进行深入研究,旨在解析其在内容创新与认同传播方面的价值,并探究有效的创新策略和传播途径,以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内容创新;认同传播;《黄河文化大会》
注: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山东卫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策略研究”(L2023Q04190285)、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课题“‘互联网+’视域下传媒类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RSJY2023-Y012)阶段性成果。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传播的空间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类节目在增强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文化节目已难以满足大众的审美期待。因此,如何通过文化类节目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媒体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类节目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表现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节目需要积极适应并引领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黄河文化大会》作为主流媒体的标杆性文化节目,代表了文化传播创新的新范式。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文化类节目通过内容创新和认同传播,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消费场域,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文化传播的新局面。
一、文化类节目相关概述
(一)文化类节目
文化类节目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文化教育为宗旨,以知识传播为目标,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形式传播与文化相关的内容。这一类节目的形式多样,包括文化遗产展示、文化人物访谈、艺术形式表演等[1]。文化类节目的核心任务是满足受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此类节目具有人文性、知识性、价值性等特征,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特定文化的内涵,达到传播文化的效果。
(二)《黄河文化大会》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黄河文化大会》以黄河文化为核心,是山东卫视倾力打造的一档重点文化综艺节目,节目深入挖掘沿黄河九省的黄河文化、黄河故事、黄河人物,展现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节目采取演播室与外景结合的方式,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99位黄河文化爱好者在多个环节进行答题比拼,并邀请文化学者康震、蒙曼、郦波、杨雨作为点评嘉宾,深入解读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大会》节目肩负着文化传播、价值引导等职责,通过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设计新颖的节目形式,拓展文化传播的新场域,向受众传递黄河文化,引发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二、文化类节目创新内容与认同传播的价值
(一)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黄河文化大会》是山东卫视创新文化传播的重要文化节目,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资源,有效提升了山东卫视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黄河文化大会》打破当前文化类节目同质化的窠臼,通过内容创新,对黄河文化进行了深层次挖掘,使受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同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二)凸显文化主导的使命担当
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文化节目,《黄河文化大会》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承载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2]。该节目通过多种形式如知识竞答、文化体验和故事讲解,生动展示了黄河流域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内涵。这种深入的文化挖掘和生动的展示方式,不仅成功吸引了广泛的观众群体,还有效提升了公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该节目通过凸显文化主导的使命担当,在推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引领作用。
(三)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
在现代社会,受众对文化类节目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文化知识传授,更强调文化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黄河文化大会》通过创新的节目形式和内容设计,有效满足了不同层次受众的文化欣赏需求。该节目不仅具有静态的文化展示,而且提供了动态的文化体验。在节目中,通过参与竞答环节和现场体验,受众可以积极参与节目互动,增强对黄河文化的感知。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不仅可以提升节目的观赏性,而且能够丰富受众的文化体验,进而深化受众对文化节目的认同[3]。
三、文化类节目内容创新与认同传播的路径
(一)多维度深挖题材,提高节目内容专业性
在文化类节目的制作中,节目组需要树立尊重文化的意识,明确所选文化内容的内涵与价值,在坚守文化主导性的基础上制作节目内容,创作出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节目内容,推动文化类节目的高质量发展。其一,多维度深挖题材,聚焦文化本身。例如,《黄河文化大会》节目组多角度展示黄河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刻内涵,使受众感受到文化的丰富性,并且在学术认同上树立了权威性。在具体实践中,节目组与历史学家和地理学者紧密合作,进行了严谨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通过梳理黄河流域的历史演变,深入探讨了黄河源头冰川形成的自然过程,以及下游平原冲积带的地貌特征,揭示出地理环境如何塑造黄河流域独特的文化面貌。其二,提升对文化题材的开拓能力,多维寻找文化记忆点。节目制作方应基于文化进行节目题材的创新,从文化元素中寻求文化亮点。通过与民俗学家和艺术家展开深入交流,重点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文化元素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通过专业性的内容呈现,提升观众对文化的认同。
(二)创新节目内容,整合中华文化资源
为了使文化类节目成为“爆款”节目,需要遵循内容为王的理念,从节目内容上进行创新,将文化自信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在文化类节目制作中,定制节目内容并整合文化资源可以赋予节目更深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深度。节目组应以深入挖掘和再创作为核心方法,通过与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和社区代表合作,深入了解和收集各地传统民俗活动。另外,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节目组可以与当地表演团体紧密合作,深入探讨传统节庆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及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纪录片、实地拍摄和艺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将这些文化资源生动地融入节目[4]。通过视听媒介,观众能够领略到节庆活动的盛大场面和传统魅力。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融合,能够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从而加深观众对文化的认同感。《黄河文化大会》节目通过聚焦黄河故事和黄河文化,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多元价值。该节目具有独特的创意,不仅将黄河文化融入导师讲解、嘉宾故事及答题竞赛,而且通过多角度的对话,彰显了黄河的多元特征。该节目不拘泥于参赛选手的类型,涵盖了基层劳动者、国内外大学生以及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外国选手,以文化为桥梁,广泛传播黄河故事和文化内涵。山东卫视以文化为桥梁,不仅在节目内容创新上进行了尝试,还在审美传递上做出了贡献,使《黄河文化大会》成为主流媒体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典范。
(三)运用“文化+”模式,丰富视听形式
文化类节目“出圈”的秘诀,在于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深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传承。这种传承不仅能够增强节目的吸引力,还能够激发观众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认同。通过“文化+”模式的创新策略,文化类节目能够为观众提供一种视觉与感官上的全新体验。同时,利用技术互动的手段,可进一步加深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上的联系。这种创新不仅能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且可以有效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使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因此,文化类节目应不断探索并实践“文化+”模式,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效果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在《黄河文化大会》节目中,节目组积极探索创新节目形式,运用“文化+”模式,结合现代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以更广泛的方式传播了黄河文化[5]。其中,节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了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面貌和建筑风貌,观众可以佩戴VR眼镜,使自己仿佛置身于古代都市,沉浸体验当时的街巷、宫殿和市场景象,从而深刻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节目组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可以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文物展品,触发相关内容,包括文物的虚拟还原和详细解说。通过与虚拟人物的互动体验,观众深入了解了文物背后的故事,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感增强了其对黄河文化的情感认同,有效促进了黄河文化的传播。
(四)讲好文化故事,增进文化认同
故事既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又是一种与心灵的对话,其可以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促进文化的传播[6]。文化类节目通过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触达受众的深层情感,可增进受众的文化认同。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黄河的滔滔河水孕育出了繁荣的农耕文明,使这片土地成为幸福与繁荣的象征。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这决定了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在《黄河文化大会》节目中,节目组通过讲述真实感人的黄河故事,激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增进了文化认同。例如,节目中的一段外景选取黄河岸边的一个村庄作为故事的背景,节目组深入采访了当地村民和地方历史学家,他们的口述和研究展现了这个村庄从古至今的发展轨迹。这些真实的案例使受众能够直观感受到黄河流域人文精神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情感上产生深刻的共鸣,并对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的文化产生认同感。
(五)营造节目归属感,提升节目社交属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节目需要积极提升社交属性,有效增强受众对节目的黏性,扩大文化节目的传播范围。具体而言,节目组可以构建多维度的互动关系网络,包括嘉宾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连接、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等,使文化节目在观众心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为其赢得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在《黄河文化大会》节目中,节目组组建嘉宾社交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特色化的文创产品,有效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另外,节目组引入了在线投票机制,邀请观众参与节目关键决策的制定。例如,观众可以通过投票来决定下一期节目的主题或特别报道的焦点。这种做法不仅吸引了观众参与节目内容制作的兴趣,而且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在节目制作中的重要价值,从而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归属感。除此之外,节目组精心打造了观众故事分享平台,旨在激励观众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他们与黄河文化紧密相连的个人故事。这样的举措不仅为节目内容增添了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加深了观众与节目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文化共鸣。通过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节目组得以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参与节目的相关讨论。这不仅促进了观众之间的互动,还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群。这个社群以文化交流和互动为核心,为节目的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结语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而文化类节目是中华文化当代化、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文化类节目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升级,影响力也不断提升。《黄河文化大会》作为文化类节目的典范,通过其内容创新和认同传播的策略,不仅拓宽了文化传播的广度,还扩大了其影响力。在新媒体环境下,该节目展现了主流媒体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与担当。文化类节目应当不断加强内容创新,增进文化认同,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不仅是一项文化责任,还是媒体在全球化时代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郜墨欢.地方台文化类节目如何建构中华民族形象[J].全媒体探索,2023(12):92-93.
[2]洪梦齐.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策略探析: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J].声屏世界,2023(24):60-62.
[3]黄利勇.媒体融合下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报业,2023(23):94-95.
[4]包颜铭,张凯莉.中华文化类节目的融合创新与价值表达:以《中国家宴》为例[J].现代视听,2023(12):71-75.
[5]贺亚莉.在新的文化使命下探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表达:以《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为例[J].电视研究,2023(12):28-31.
[6]文斯.人类进化史:火、语言、美与时间如何创造了我们[M].贾青青,李静逸,袁高喆,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14.
作者单位: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