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彪西开创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先河,其创作的音乐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光与影艺术,演奏过程也给予了听众极大的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了音乐创作的意境。《月光》是德彪西的代表作,展现了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其中蕴藏的流光倒影意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基于此,分析德彪西《月光》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特点,探讨德彪西《月光》艺术特色对乐曲意象表达的影响,深入解读德彪西《月光》的艺术意象,感受印象派著名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月光》;意象解读
德彪西是著名的印象主义乐派作曲家,其创作的音乐作品也被现代作曲家欣赏和效仿。《月光》是德彪西早期的著名代表作,体现了音乐创作风格的转变。《月光》的曲式结构、调性布局、和声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德彪西赋予了《月光》这一音乐作品丰富的内涵和诗意,其流光倒影的意象使乐曲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一、德彪西《月光》创作背景和创作特点
(一)创作背景
《月光》是《贝加莫组曲》的第三首,是德彪西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在贝加莫游玩时有感而作的音乐作品。在《月光》这一音乐作品中,德彪西运用自由简单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变化的节拍,同时融合印象派绘画的色彩感,描绘了月光笼罩一切的场景,阐释了流光倒影的月光意象,呈现出朦胧写意的音乐魅力。
(二)创作特点
德彪西开创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先河,强调创新的音乐写作思维、营造特定的音乐氛围,进而激发听众对音乐意境和意象的想象能力,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受到魏尔伦诗歌的影响,德彪西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强调在音乐、表情的双重表达下叙述故事、描绘情景。在《月光》一音乐作品中,他使用了大量的琶音和波音,并用丰富的音乐色彩和表情提及“月光”这一词语,把听众带入月光情境,同时使用大量非传统和弦、复杂织体伴奏的创作方式,使月光这一意象更具有独特性和生动性[1]。
二、德彪西《月光》艺术特色对意象表达的影响
(一)视听感觉的统一性
《月光》的演奏强调声音的连贯性,比如在音乐作品的第一部分,演奏者的左右手要在双音之间连续切换,以此达到统一的视听效果。同时,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强调音乐氛围的营造,在演奏过程中讲究弹奏力度。演奏者需要在弱音范围内尽可能将音乐作品丰富的层次性、意象表达等完整地体现出来。比如,在《月光》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使用弱音踏板,同时控制指尖的力度,从而将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实现视听感觉的统一性,体现出创作者的内在情感,使意象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二)主题意境的渲染
《月光》这一音乐作品的表达主题是月光,演奏者需要将月光渲染下的氛围呈现出来,表达出一种凄美宁静的感受,呈现出一种神秘感和意象感。在《月光》这一音乐作品中,创作者借助现实中的自然景象,使用音响效果表达内心情感与生活感受。比如,在该音乐作品的第二部分第一段,在琶音的感染下,描绘了月光下的自然景色。第二部分的高潮片段进一步推动了音乐情绪的表达,使听众感受到月光下自然景物的美丽。第三部分平缓的节奏使音乐回归平静,构造出若隐若现的主题意境。主题意境的渲染使月光这一意象更加生动、具体和多变,展现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特征。
三、德彪西《月光》艺术意象解读
(一)音乐色彩的展现,营造神秘的诗意氛围
在绘画创作中,色彩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展现意境、表达内涵的重要形式。色彩的应用能够给予观众审美体验,进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在音乐作品创作中,音乐色彩主要以音响效果的形式体现。德彪西在音乐作品创作中采用印象主义创作手法,使用平行和弦、自由变化的调性以及灵活踏板代替主观感情色彩,使音乐作品呈现出朦胧、神秘、诗意的意境。
《月光》这一音乐作品是《贝加莫组曲》的第三首,德彪西受到象征派诗人魏尔伦和比利时诗人吉罗的影响,在创作《贝加莫组曲》时应用了柔和的旋律,营造了诗意的氛围。《月光》这一乐曲的整体格调与东方美学有着相通之处,德彪西对古典音乐的和声衔接方式做了大胆的改变和突破,刻意规避了以和弦功能为基础的古典和声,将声部连接作为主要创作形式。
德彪西受到奥尔加农音乐的影响,在《月光》这一作品中多次运用了四五度叠置和弦的创作方式,同时融合高叠和弦的创作手法,打破了古典音乐的和弦创作规则。其中,高叠和弦多被应用于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中。四五度叠置和弦和高叠和弦的灵活应用,为《月光》增加了和弦的色彩表现。此类和弦色彩,使《月光》这一作品呈现出朦胧、若隐若现的情感表达特点。除此之外,在不协和音程的创作模式下,有效解决了和弦与和弦的连接问题,使用平行和弦连续进行的方式提升了副三和弦的音响效果,进而赋予了《月光》这一音乐作品丰富的音乐色彩,在神秘诗意氛围下,初步体现了流光倒影的意象[2]。
(二)细腻的情感表达,激发听众的意象想象
在现代音乐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丰富的科技手段将音乐作品意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出来。但随着现代音乐作品的不断增加,出现了机械化的音乐创作形式,许多音乐作品呈现出相似的创作风格,在深入研究此类音乐作品时,发现音乐创作者并未给予音乐作品丰富的情感。同时,在人们精神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现代音乐作品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德彪西音乐创作理念仍受到现代音乐人的欣赏与认同,音乐创作中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处理,不仅给予了音乐作品丰富的情感元素,还使听众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意象想象。
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不仅赋予《月光》极高的意象表达审美价值,还赋予其丰富的创作情感。在这一音乐作品的演奏过程中,演奏技巧的应用能够引导听众的情感变化。听众通过想象音乐意境中出现的事物、发生的事情以及意象周围的环境,进而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月光》是德彪西所谱写的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代表性作品,其中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处理特点,使流光倒影的意象表达更为生动。《月光》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26个小节,从弱拍开始在低音高音的双音重复下,奠定了钢琴乐曲的主要基调。第一部分的弹奏需要控制速度,左手负责把控伴奏织体的弹奏力度,右手负责演奏作品的主旋律。第二部分由第27至36小节组成,这一部分的音乐速度较快,右手负责轻快的主旋律演奏,左手负责伴奏织体的演奏,以此展现静谧轻松的氛围,使听众在脑海中想象月光浮动的画面。第三部分由第37小节至尾声组成,这一部分需要演奏者灵活运用踏板演奏技巧,展现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不同的意境场景。第三部分需要演奏者在更轻盈的演奏过程中呈现月光忽隐忽现的变化场景。同时,第三部分存在降调演奏小节,在降调演奏过程中,夜晚和月光变得更加幽静。尾声部分的演奏呈现出柔和缓慢的特征,体现出月光消失时的不舍情感,进而表现月光这一意象的迷人特征。尤其是使用琶音作为结尾音色,更是突出了意象脱俗的魅力,极大提升了《月光》这一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欣赏价值[3]。
(三)神秘的和声变化,体现音乐的朦胧意境
《月光》的意境主要通过描写月亮意象的流光倒影来体现。分析具有月亮意象的音乐作品,能够发现中西方音乐家时常用月亮寄托感情。比如,刘天华的二胡作品《月夜》用二胡乐器描绘了江南月夜景象,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则借助月光诉说心灵的伤痛。然而,德彪西在创作《月光》时,并未赋予月光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仅仅是为了表达月光的魅力而创作。他在该音乐作品中使用神秘的和声变化体现月光的朦胧意境,达到一种美学境界。
第一,神秘的和声变化体现音乐作品的朦胧美。《月光》使用模糊的旋律与和声变化,将月光的主题意境呈现出来。在该作品中,第一段使用降D大调,融合离调和弦和变和弦奠定神秘的氛围基调。同时,在第一部分使用小三和弦的下行旋律,体现月光在云层的遮掩下呈现出的忽明忽暗的色彩特点。第二部分降D大调、E大调、降D大调的变化,使音乐变化呈现出轻快活跃的特征,赋予了月光这一意象以神秘的色彩和生命力。在此类和声变化的搭配中,体现了丰富的音响效果,同时曲式结构、和声节奏更轻快自由的特征也使音乐作品呈现出朦胧变化的特点,表现了音乐意象的流动和神秘特点。
第二,分析音乐自然事物描绘的特点。德彪西的音乐创作风格在于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包括表达对自然界中纯粹事物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在《月光》这一音乐作品中,德彪西就在节奏变化与和声变化的创作中,描绘了月光照拂下泛起涟漪的湖面。听众能够通过想象感受湖面波动过程中那看不见摸不着的微风,在音符起伏的变化过程中感受风的形状。创作者在此类对自然事物的描绘中表达了流动倒影的意象[4]。
(四)踏板技巧的应用,突出音乐意象的层次性
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中应用了大量新颖的踏板创作手法,这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典型特征。在《月光》这一作品中,他灵活运用了踏板的演奏技巧,在半踏板、弱踏板、交迭踏板的技巧应用过程中,生动表现了乐曲的意象和意境,进而提升了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一,延音踏板的灵活应用。延音踏板的应用能够使意境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月光》在不同乐段灵活应用了延音踏板,有效辅助了音乐作品的意象表达。在第1至8小节的演奏过程中,由于声部较为轻松,使用延音踏板时要发挥延音踏板的辅助作用。在踩延音踏板时注意不能踩得太满,以此提升第1至8小节的和声色彩,如《月光》的第1小节使用了降D大调主和弦。通常来说,在古典音乐作品中使用主和弦奠定音乐作品的主调性。受到音乐作品本身风格的影响,在第1小节的弹奏过程中,需要在最后一拍时换一次踏板,以此降低延音的音量,提升降D大调主和弦与整体音乐作品风格的和谐性,使第1小节与后续旋律线条达到平衡。在第15至24小节中,二度旋律增多,演奏者需要增加更换踏板的次数,并跟随音乐的变化风格运用延音踏板,应用不同踩踏板的演奏方式。比如,在这一部分,旋律线条并不具备明显特征,和弦较多导致旋律线条的连接较为困难。如第15至16小节作为一个乐句,却有四个二度进行旋律。此时就要在每一个二度进行更换踏板,注意部分踏板只需要放二分之一即可,同时使用持续音踏板和延音踏板组合的方式,保持旋律的连接性和持续性[5]。
第二,弱音踏板的意象表达应用。弱音踏板的应用能够极大提升《月光》这一音乐作品的表现力,进而使意象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月光》的整体演奏力度在较弱的状态下进行。要想进一步提升《月光》的表现力,演奏者就要使用弱音踏板营造意境氛围。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丰富音乐意境,提升音乐意象的表现能力,可以在乐曲发展矛盾处或节奏激烈处放弃使用弱音踏板,并用手控制旋律的强弱线条走向,表现音乐作品的层次性和意境。在需要进一步渲染乐曲氛围时,若存在轻柔的节奏,则可以使用弱音踏板。尤其是在尾声部分使用弱音踏板结束全曲,能够实现余音连绵的音响效果,以此丰富《月光》的表现层次与音色变化,进一步提升音乐作品的意象表现力。
总的来说,《月光》作为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转变的早期作品,其视听感觉、主题意境为流光倒影的意象呈现奠定了基础。其中的音乐色彩展现、细腻情感表达、神秘和声变化、踏板技巧的应用,不仅使《月光》具有更加分明的层次,还呈现出朦胧诗意的意象。流光倒影的意象表达也成就了《月光》这一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邹飞扬,邬娟.德彪西《月光》的意象描绘与创作技术研究[J].戏剧之家,2024(2):76-78.
[2]赵凤英.《德彪西:月光》作品风格及演奏探析[J].中国音乐剧,2023(3):21-27.
[3]卜思文.音乐美学视角下德彪西钢琴作品的内容之美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3.
[4]王怡菲.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分析:以钢琴曲《月光》为例[J].黄河之声,2021(10):40-42.
[5]吴黎霞.迷幻的风景:德彪西《贝加莫组曲》的演奏探析[J].当代音乐,2020(6):118-120.
作者单位: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