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摄影特性的转变研究

2024-10-25 00:00:00何文亮
大观 2024年9期

摘 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摄影特性经历了显著的转变。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深刻影响了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从摄影的创作方式、传播渠道、审美观念三个方面分别阐述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摄影特性的转变,分析这些转变对摄影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数字化;摄影特性;创作方式;传播渠道;审美观念

自1839年法国科学院和法国美术学会联合集会正式将达盖尔的银版法摄影术推介给全人类,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1]。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创作方式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从银版摄影法、卡罗摄影法、湿版摄影法到胶片时代、数字化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摄影作为记录与表达的艺术形式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数字化时代为摄影带来了许多新的特性,使摄影在创作方式、传播渠道、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摄影特性的转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演进。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摄影特性的转变,并分析这些转变对摄影艺术的影响。

一、摄影创作方式的转变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摄影特性的转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在数字化时代,摄影的创作方式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一)创作工具的革新

数码相机的普及使摄影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与传统的胶片相机相比,数码相机可以实现即时预览、快速调整拍摄参数,并且在拍摄大量照片时不必担心耗材成本。传统的摄影创作往往受限于设备和技术,摄影师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调整光线、构图,获取正确的光圈快门组合的数值,以期捕捉到最完美的瞬间。早期的摄影由于受感光材料感光度低、相机体积庞大而使用不便等条件所限,只能拍摄长时间不动的物体[2],需要经过拍摄、潜影、显影、定影等步骤才能完成一幅摄影作品。而这么多环节中如果有一项没有达到技术标准就会前功尽弃,需要重新操作。这让摄影艺术创作更加依赖于摄影技术的练习和掌握,使摄影成为少数人才能掌握的一门技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随着智能手机摄影功能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创作,这大幅降低了摄影的门槛。

(二)后期处理的灵活性

数字化摄影使后期处理变得前所未有的灵活和方便。数字化摄影让人们告别了烦琐的暗房操作,不再需要等待胶片冲洗和显影的过程。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摄影师本人和被拍摄对象都可以在拍摄完毕后,立即在相机或手机的屏幕上看到照片,也可以通过数据线或无线传输连接电脑。摄影师可以根据实时的效果做出调整,轻松地对照片裁剪、调色、添加滤镜、拼接等,让照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效果。这种创作方式的转变不仅使摄影更加便捷,还极大地降低了摄影的门槛,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摄影创作,这是传统摄影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创意表达的丰富性

数字化技术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多的创意表达手段。摄影师可以利用专业的图像编辑软件对照片进行深度处理,包括色彩调整、光影重塑、细节增强等。这种后期处理的灵活性极大地扩展了摄影创作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合成技术可以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具有不同元素的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全新的视觉效果;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出沉浸式的摄影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作品之中。这些技术手段使摄影师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给摄影师提供了极大的创作便利。

(四)内容的多元化

数字化背景下,摄影作品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纪实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等类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摄影类型,如观念摄影、实验摄影等。这些新的摄影类型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探讨和表达。摄影师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更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同时,数字摄影的后期处理能力也赋予了摄影作品更多的想象力和创意性。

二、摄影传播渠道的转变

数字化时代为摄影的传播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在数字化背景下,摄影传播渠道经历了显著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摄影作品主要通过展览和印刷品传播,这些方式受到场地、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许多优秀作品难以得到广泛展示。而在数字化时代,摄影作品可以通过电子书刊、数字化展览、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多种渠道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更多的观众能够欣赏到优秀的摄影作品。传统的摄影作品传播依赖于印刷技术,在网络技术不发达的阶段,人们大都通过图书馆里的图书和画册获得有限的图片资料。同时由于印刷技术的差异性,人们难以体验到摄影师所传达的真实情感与艺术技法。特别是F64小组的代表人物安塞尔·亚当斯的摄影作品,画册并没有完美体现出小光圈的魅力和黑白影调的丰富层次。直到高清的数字影像作品呈现出原图质感,观众才感受到黑白影像层次的魅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摄影作品所呈现的场景和氛围,也让很多初学者和摄影爱好者可以更近距离地欣赏优秀的摄影作品。

(二)传播速度的提升

数字化技术使摄影作品的传播速度大幅提升。通过互联网和云平台,摄影师可以迅速将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实现即时分享。这不仅提高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还使摄影作品能够更快地得到观众的反馈。在会议和活动图片直播方面,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也给用户提供了不一样的感受。摄影师通过手机和相机,即可将现场拍摄的图片修图处理并及时传播给与会的观众。

(三)互动性的增强

数字化传播渠道具有更强的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平台对摄影作品评论、点赞、分享等,互联网成为摄影作品传播的主要平台。人们只需要将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或云端存储,就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或粉丝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心情,与摄影师和其他观众互动交流。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加了观众对摄影作品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反馈。同时,各种摄影App和平台(微博、小红书等)的出现,也为摄影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和推广机会。在数字化时代,摄影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摄影作品不仅可以记录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还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摄影作品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通过镜头语言传递出摄影师的情感和思考。与传统的艺术摄影作品相比,社交媒体中的摄影图像意义更为复杂。一方面,图像的生产者通过摄影实践来获取审美体验、进行个人表达;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作品来获得他人认同,实现个人在摄影领域的发展[3]。这种互动不仅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表现力,还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摄影自诞生之日就承载了记录社会信息的职能,无论是依附绘画审美进行的图像复制,还是通过照相机开展的艺术创作,摄影始终建立在与社会的互动基础之上。摄影作品同文字一样,能够对当时的社会做出诠释[4]。

(四)个性化的满足

在数字化时代,观众对摄影作品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媒体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不同用户的偏好、需求,为观众提供定制化的摄影作品推荐和服务。这种个性化的满足不仅提高了观众的满意度,还为摄影师和媒体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除了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一些新兴的媒介形式也为摄影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数字摄影设备越来越轻便和智能化,不仅成像质量越来越好,还具备了多种智能拍摄模式和功能,比如人脸识别、自动对焦、夜景模式等。这些预设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拍摄场景自动调整参数,让人们轻松拍出好看的照片,而不需要手动调整设置;能够让摄影初学者或者使用者快速上手操作,得到效果满意的图片,增加初学者的成就感,提升其拍摄兴趣。这种智能化的预设功能非常实用,可以让拍照变得更加简单、方便。

(五)影像记录的大众化

移动设备的普及也进一步推动了摄影传播渠道的变革。数码时代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摄影技术的革新,还促进了摄影记录走向大众化。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设备随时随地拍摄,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瞬间。这种大众化的影像记录方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拍摄和分享照片,让摄影作品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摄影传播渠道的转变使摄影作品能够更加便捷、快速地传播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中,同时也为摄影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和推广机会。这种变革不仅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还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参与摄影创作。

三、摄影审美观念的转变

数字化时代对摄影的审美观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摄影审美观念的转变使摄影作品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审美体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摄影审美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后期制作的灵活化与个性化

数字技术使摄影的后期制作变得更加灵活。摄影师可以随意地替换照片中的颜色,创造出夸张甚至不符合世间规律的效果。这种后期操作的灵活性使摄影师能够将自己的情绪见解融入作品,使照片成为情感的载体,能够“张口说话”,述说自己与摄影师的缘分和独特的故事。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是数字化背景下摄影审美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视觉效果的奇观化

特效、3D、平面动画制作等技术的问世,使原来只RVPH9UAjSu/PNQejECFErg==能在想象中出现的视觉效果得以在照片和电影中实现。例如,亚特兰蒂斯的碧波深海、广袤无垠的浩瀚星空等景象,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得以实现。这种奇观化的视觉效果不仅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还拓宽了摄影的审美边界。

(三)审美主体需求的娱乐化和个性化

在数字化时代,审美主体的需求出现了娱乐化和个性化的倾向。观众更注重外在形式和情绪化的镜头语言表达,而对于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内涵相对较为忽视。这种审美需求的转变使摄影师和电影制作人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和情绪表达,以满足观众的娱乐化和个性化需求。

(四)真实与虚拟界限的模糊化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变得模糊。在摄影中,数字合成技术的应用使摄影师可以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具有不同元素的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全新的视觉效果。这种跨时空、跨元素的组合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摄影规则,也为摄影审美观念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数字化背景下摄影审美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后期制作的灵活化与个性化、视觉效果的奇观化、审美主体需求的娱乐化和个性化以及真实与虚拟界限的模糊化等方面。这些转变不仅扩展了摄影的艺术表现空间,还为摄影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四、结语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摄影特性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摄影的创作方式、传播渠道和审美观念等特性的转变,为摄影师和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摄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适应这些转变,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推动摄影艺术在数字化时代继续繁荣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数字化时代下的摄影还将继续发生变革。未来,可以期待更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平台为摄影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同时,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摄影艺术也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因此,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摄影技术和艺术表达方式,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对摄影艺术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姬鹏先.摄影的特性与审美初探[C]//Proceedings of 2013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ESE 2013 V14).Hong Kong:Hong Kong Education Society,2013:597-601.

[2]赵敬东.摄影艺术的表现风格[J].电子出版,2000(8):61-62.

[3]周雨晨.互动的展览:社交媒体摄影图像传播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22.

[4]孙甜甜.观念的流变:摄影与社会互动关系之探究[J].新闻界,2016(6):24-27.

作者单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