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体验下雕塑与装置艺术的表达研究

2024-10-25 00:00:00张豪
大观 2024年9期

摘 要:在一个以全球化、文化多样性和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时代,多感官体验下的当代艺术领域逐渐成为世界发展动态的一面镜子。随着先锋艺术家的不断尝试,艺术鉴赏逐渐从单一感官的调动转变为多感官协调的沉浸式艺术体验。雕塑、装置艺术和多感官参与的融合已然成为一种迷人的变革性方式,不仅能够在精神和物质层面传达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故事,还推动了多感官体验下雕塑与装置艺术的兴起,使其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探讨当代艺术家在雕塑和装置艺术中融入多感官体验的创新方式,分析多感官体验如何增强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观众的参与感,研究多感官体验下的雕塑与装置艺术在空间中对艺术创作者情感、思想的表达,并揭示多感官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多感官体验;雕塑;装置艺术

艺术具有超越语言的内在能力,是情感表达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雕塑与装置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主流形式,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还在艺术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雕塑与装置艺术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二者之间有着相似性和差异性[1]。传统雕塑通过塑造形体空间和体量关系,传达情感和思想,装置艺术则通过科技感、互动性以及多元化元素传递观念和情绪,而多感官体验的介入,使雕塑与装置艺术的关系更为紧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雕塑与装置艺术的发展。通过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感,艺术作品不仅增强了表现力和观众参与感,还实现了多感官协调的沉浸式体验,推动了雕塑和装置艺术的结合,反映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艺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一、多感官艺术空间

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身体来感知和体验周围的空间。美国著名现象学家唐·伊德认为知觉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它不能被区分为独立的、分离的、抽象的“感觉”,它是各种感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通觉”[2]。多感官艺术空间通过综合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种感官,创造出沉浸式艺术体验的环境。这种艺术形式强调观众的全方位参与,使他们不仅通过视觉,还能通过其他感官来感受和理解艺术作品,从而获得更深刻和丰富的体验。正如许多当代雕塑与装置艺术作品所展现的那样,各种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彼此影响,创作者以多维度感官体验、沉浸式环境、互动性以及情感和心理影响为切入点,创造了一个不断连续的空间,使观众能够在这种多感官艺术环境中深刻体会艺术家的情感传达和理念表达。通过整合多种感官刺激、空间造型、电子音效、动态灯光和特定香味等元素,结合布置具有雕塑造型语言的空间环境,营造出多感官艺术空间的氛围,让观众能够在一个全方位的体验中沉浸于艺术作品,忘却外界的干扰,产生情感共鸣。多元化元素和独特媒介通过空间意境的场景渲染,得以凸显不同的主题。艺术家选择特定的媒介载体来实现主题与表达意境的契合,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使观众成为艺术体验的主动参与者,从而将他们带入相应的主题氛围,由此更进一步传达了艺术家在多感官艺术空间中想表达的精神内涵。

以邱宇的作品《声之味》(图1)为例,作品由多个黑色喇叭组成,每个喇叭内放置不同的香料,排列成自然流动的造型曲线,黑色喇叭与色彩丰富的香料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视觉冲击力。通过调节喇叭的振动频率,香料的味道在空气中扩散和混合,观众不仅能看到和触摸到香料,还能闻到其气味,从而在声音和味觉之间建立起了独特的感知体验。在这样的艺术空间中,艺术家通过多感官的互动方式,引导观众在不同位置感受不同的香味组合,创造出动态的、多层次的感官体验,挑战了传统将感官分离的艺术观念,并引发观众对空间中感知和体验的深刻思考,从而营造出一个身临其境且充满思辨的沉浸式场域。多感官叙事空间设计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限制,让观众能够与作品互动,参与作品,并与艺术家交流[3]。

二、雕塑与装置艺术中的多感官体验

雕塑与装置艺术正经历着复杂而多样化的发展,当代艺术家在寻求多元雕塑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将装置艺术引入雕塑领域。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理解,还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的视觉习惯,使雕塑与装置艺术的界限变得模糊。如今,它们既能各自独立,又能相互渗透。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融入,雕塑与装置艺术在多感官艺术设计体验中获得了全新的表现和表达方式。这种融合打破了人们对艺术的固有观念和惯性思维,促使观众重新思考当今时代赋予艺术的定义。

(一)当代雕塑中的多感官体验

艺术史家阿纳森就曾指出,雕塑涵盖了所有空间立体造型艺术,从这个角度上看,装置艺术实际上也是雕塑的一部分。在中国的雕塑领域,对“观念”的艺术探索广泛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雕塑语言不再局限于写实主义,逐渐开始寻求多样化。20世纪90年代,“雕塑装置”这种艺术形式应运而生,雕塑家们开始探索材料的语言形式,创作了大量的装置形式雕塑作品,这种艺术作品也被称为现代雕塑。为了使传统雕塑的材料、表现手法、艺术形态能够承载当代艺术所要表达的主观意图,先锋艺术家们打破传统雕塑手段的限制,在材料和技术上追求新奇的视觉体验和刺激感,将装置艺术创作中的手法和思维方式总结、归纳,并融入多元化的感官刺激,更加关注其在多感官空间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如今,当代雕塑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静态造型,正朝着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向发展,逐渐转变为极具当代性的实验性雕塑。这种实验性雕塑能够对历史的进程做出深刻的反思,将变革时期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以物质形式呈现,从而参与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与对话[4]。

在2019年大同雕塑博物馆所承办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中展出的《夏夜》(图2),是时子媛在当代实验性雕塑上的一次独特探索。创作者以古文《口技》为创作灵感,通过模仿声音来创造虚拟事件,将各种材料与动态装置融入雕塑,营造出一个多感官沉浸式的夏夜场景。当观众徐徐漫步于多感官艺术空间中,不仅视觉会被独特的雕塑造型所吸引,还能通过听觉体验到充满故事的虚拟夜晚,仿佛置身于其中。在感受到脚步声、呼噜声、虫鸣、风声、燃烧的火声等声音的同时,观众会在听觉上产生“似而不是”的错觉,促使他们通过主观判断和听觉经验来理解当前的事件。尽管这些事件和场景并不真实存在,但是通过声音引发了听者的想象,使观众深刻体会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时子媛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雕塑和装置艺术的界限,营造出一种多感官互动的艺术形式。她成功地探讨了视觉、听觉及体感上的感官体验,打破了人们对事物的固有印象,为多感官雕塑装置艺术开辟了新的创作手段和感知维度。

(二)装置艺术中的多感官体验

装置艺术是观念的物质化产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与观念艺术、波普艺术和极少主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装置作品《泉》横空出世,引发了一片哗然。他不仅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还引发了关于“何为艺术”的深刻思考,促使大量艺术家开始关注周边环境和社会问题,以突破事物感知的局限性,并更加积极地参与多方面的思考和创作。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不断迭代创新,不仅推动了装置艺术在实验性雕塑领域的发展,还赋予了互动装置艺术在当今时代新的语言形式。这种新媒体互动装置不同于那些无法满足当代艺术需求的传统单一作品,它通过打造多感官互动叙事空间,让观者在其中深入探索与艺术家之间的情感互动,并在这种情感碰撞中与艺术家共同创作。

《疯狂是生活的一部分》(Madness Is Part Of Life)(图3)是巴西著名当代艺术家埃内斯托·内托的代表作之一。该装置由聚酯纤维(涤纶)包裹着大量的塑料球体组合而成,主要部分是一个悬挂在半空中的巨大雕塑,观众需赤脚进入装置内部,随着装置逐渐升高,能够体验到空中漫步的感觉。在崎岖或平缓的内部空间中,观众时而行走,时而躺下,略带眩晕的体验感迫使他们在失重状态下爬行,以此来增强身体意识。埃内斯托·内托通过这种方式鼓励观众思考平衡与恐惧,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行动方式。这一过程激发了人们对艺术体验的理解。作品强调了友善的重要性,脆弱的材料提醒人们要温柔对待自己和他人,而破裂的关系可能会导致自身的跌落。埃内斯托·内托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让人们注意到自身在不同空间中的反应。在他所创作的互动装置作品中,观众的感知被放大,通过调动自身感官体验和身体互动来探索前行的路径,并以此基础来探究人类共同存在的意识。

三、多感官叙事空间的观念表达

在多感官叙事空间中,以雕塑与装置艺术为创作方式,通过综合运用视觉的冲击、听觉的表达、触觉的强化、嗅觉的延伸、味觉的升华,使观众能够全方位地感知和解读艺术作品。艺术从来不仅限于革新的媒介技术和堆叠的媒介[5],其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多元思潮的涌现和当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究其根本是要传递个人对自然、社会、文明、生命等问题的思考,并通过这些感官元素的巧妙结合,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此类作品通过隐喻的设置,将视觉的冲击力、触觉的细腻质感、听觉的音效变化和嗅觉的气味层次等融入其中,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感知空间。在这种空间中,作品不再仅由艺术家单独创作,而是摆脱了创作过程的束缚,将一半的完成度交由观众。观众不仅是被动的观察者,更是主动的参与者,通过自身的感官体验与作品互动,最终使艺术作品的含义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不同观众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和成长背景使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产生差异,使这种不确定的多感官叙事空间中的作品理解和阐释没有唯一答案。在多感官沉浸式叙事空间中,这种鼓励各抒己见的雕塑与装置艺术作品,为当代艺术开辟了新的表达路径和可能性。

四、结语

多感官体验下的雕塑与装置艺术不仅扩展了艺术表现的手段和维度,更深刻地激发了观众的参与和情感共鸣。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多感官元素的结合,使观众能够全方位地感知和解读作品,从而产生共鸣。多感官叙事空间的创新不仅推动了雕塑与装置艺术的发展,还为当代艺术在社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路径,使艺术在多元化和互动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邢开.当装置艺术介入雕塑[J].美苑,2014(2):10-12.

[2]李金辉.“身体”体现:一种触觉现象学的反思[J].江海学刊,2012(1):63-67.

[3]黎珂位.多感官交互叙事空间设计:艺术与科技专业的信息交互设计课程研究与实践[J].包装工程,2023(增刊1):625-629,650.

[4]殷双喜.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装置与雕塑[J].艺术生活,2010(1):24-27.

[5]顾亚奇,刘盛.形态、维度、语境:论沉浸式新媒体装置艺术的“空间”再造[J].装饰,2020(7):72-74.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