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英雄会,遍地逞风流,人类的精神特质注定了与生俱来的英雄情结。自古至今,中华曲艺说英雄、唱英雄、学英雄、赞英雄,巾帼不让须眉、魅力四射的女英雄形象成为饶有兴味的一个话题。
中国古代儒家倡导并建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礼教及社会结构,决定了女性不能和男子一样受教育,亦不得从事社会工作与交际,古代妇女被限定在家庭中,她们的人生角色只能是女儿、妻妾、母亲、侍女、宫女、后妃等,少数女乐看似自由却难逃贱籍。在“男尊女卑”思想笼罩下,女性往往给人弱小、顺从、卑怯的“小女人”的刻板印象。在古代诗词等文艺作品中,美丽温婉、楚楚动人的女子或是痴心于男子刻骨相思的思妇,或是怀人不至、幽怨难平的怨妇;小说戏曲中女性的生活面有所拓展,出现了女将、女官等形象,却也有“妒妇”“淫妇”等负面形象;在正统的文人文学中,女性大多是被当作男人的附庸,女性偶尔走出家庭只是一种“噱头”,她们充当的是男主人公的红颜知己,她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辅佐男性成功,她们的美貌被当成“红颜祸水”的存在。很多曲艺改编自古代文人的创作,承接原作的价值观,比如侠女题材,在《红拂私奔》《张紫烟盗令》等子弟书中,侠女们先与李靖、秦琼订婚再以未婚妻身份行侠义之事,使女侠的主体性光辉有所遮蔽。
而民间曲艺作品有不少突破了古代文人局限,比如《昭君出塞》这一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代敦煌讲唱文学《王昭君变文》,现存曲艺中南音、梅花大鼓、河南坠子、苏州弹词开篇、四川清音等曲种都有说唱,不约而同和不同程度地表达了王昭君的爱国主义情感,不同于文人戏中渲染汉帝对王嫱悔恨交加之爱,曲艺中的王昭君思念父母、思念家乡,在精神上向苏武看齐,河南坠子中《昭君出塞》“愿学忠臣老苏武,至死绝不降番营”。弹词开篇《昭君出塞》中 “我是宁做南朝黄泉客,岂作他邦掌印人”。鸿雁捎书到南朝,然后投黑水自尽。王昭君的宁死不降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情女子杜十娘十分相似,可谓贞烈女子之典范。
古代曲艺中表现“弱女能为豪杰事”的典型作品是《刺汤》,也叫《刺汤勤》或《审头刺汤》。清代子弟书作家韩小窗改编于传奇《一捧雪》,由庄荫棠改编为京韵大鼓,由刘宝全演唱。汤勤是朝中的大奸臣,陷害忠臣,害死义仆,又图谋佳人雪艳娘,“他自知莫公已陷,雪姬是个弱女,哪晓得这位娇弱妇她竟是一个催命的恶阎王。”①雪艳娘立志除奸,以酒灌醉汤勤,她孤身一人由恐惧到无畏,勇敢地刺死汤勤,然后并不逃走而是去自首,敢作敢当,雪艳娘的侠女义气感人至深。
清代弹词《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榴花梦》等擅长塑造闺阁才女形象,闺秀女作家自幼浸润在江南弹词生态中,搦管创作弹词“处处为女性张目”②。陈端生所作《再生缘》塑造了女扮男装、风华绝代、治国安邦的少年大学士孟丽君形象。孟丽君为救被权奸陷害的未婚夫——皇甫少华一家,女扮男装离家出走,后中试,官居丞相。元成帝识破丽君乔装,欲纳为妃,丽君却抗旨不从。从这部书改编而来的书场弹词《孟丽君》是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经典书目。孟丽君形象受到陈寅恪、郭沫若等大学者、大文豪的激赏。
当代曲艺名篇京韵大鼓《李清照》(李光作词)叙述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忧国忧民,心情“凄凄惨惨”中,忽闻大将军岳飞罹难风波亭,满腔悲愤,眼含热泪,吟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千古绝句表现了女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这个曲目提升了李清照不仅是婉约词家而且是爱国诗人的认知。
蔡文姬作为东汉女诗人和音乐家很早进入曲艺家视野,20世纪30-40年代,上海滩书场里有张健帆表演的弹词开篇《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倪高风表演的开篇《文姬归汉》。厦门市南乐团新创排的南音《文姬归汉》讲述蔡文姬被掳匈奴十二年,却始终心怀华夏,血泪铸诗篇,汉丞相曹操为其诗文所感动,遣使迎回文姬。作品以蔡文姬的生命苦旅和对华夏文化的坚守,歌颂女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林徽因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女”,2016年上海评弹团推出的中篇弹词《林徽因》,讲述了林徽因在战时的艰苦条件下钻研和抢救战火中的中国古建筑,显示出一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作品尽显这一知识女性的才情、真情和爱国之情。节目充分运用了评弹的美学特色,从人物的传奇性上做足文章,从而使林徽因这一典型人物的艺术魅力光彩夺目。
除了以上的侠女、才女,能称得上是“女中豪杰”的还有中国的贤母,曲艺中如多个曲种都有说唱的《岳母刺字》、子弟书《徐母训子》、兰州鼓子《三娘教子》等,曲艺说唱勤劳善良的母亲、秉承正直公义进取之心教育子女的母亲、为了救天下苍生不惜牺牲生命的母亲,每一个“教子”故事都是“大爱”之歌,是战斗的鼓声,大调曲子《岳母刺字》“刺米字添青字精字出现,中字下添心字忠字周全。写或字怕我儿将心改变,娘画个四方城将儿来圈。这本是“精忠报国”四个字,随儿生随儿长名传万年。但愿儿保宋朝铜心铁胆,扫狼烟安社稷收复河山”。③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的关头,“岳母刺字”的故事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勇赴战场,舍生报国。
根据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母亲、首届中国优秀母亲事迹创编的百集评书《中国母亲风采》,由刘兰芳播讲。刘兰芳认为这些受表彰的母亲是中国母亲的杰出代表,“在她们身上充分展示了博大无私的母爱精神、甘于奉献的优秀品德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风采。”④2007年以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酷狗听书等平台播出,受到听众的一致好评。
巾帼是中国古代贵族妇女在举行祭祀大典时佩戴的一种头饰,通常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形状像头巾,上面还装饰有金珠玉翠等珍贵首饰。由于巾帼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因此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巾帼”成为了对女性的尊称。
在传统戏曲和曲艺中,塑造了许多智勇双全、上阵杀敌的女将的光辉形象,她们英姿飒爽、金戈铁马,保家卫国,剪除奸佞,立下汗马功劳。兰州鼓子《巾帼英雄》鼓子头“巾帼英雄,历史标名,精通韬略,保国安民;气壮山河,武艺超群”歌咏了古代四大女将梁红玉(杀金兀术)、穆桂英(枪挑天佑大破天门)、樊梨花(刀劈杨潘)、花木兰(代父从军、战败胡儿)的英雄事迹。在坊间流传着中国评书“八大女将”之说,分别是樊梨花、王兰英、刘金定、江北萍、佘赛花、陈金定、穆桂英和刘玉萍,她们各自在演义评书中表现出色,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战绩。按照坊间说法,她们八位各自的名字中,有两位带“花”,两位带“定”,两位带“英”,两位带“萍”,故合称为“两花两定两英两萍”。花木兰的曲艺改编自北朝民歌《木兰辞》,由于父亲年迈、兄弟幼小,勇敢的姑娘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十二年后回到家乡,战友们惊呆了,“只道她是奇男子,原是巾帼女英雄”(兰州鼓子 《木兰从军》)。长篇大书有评书《花木兰》、西河大鼓书《花木兰扫北》,短篇鼓曲有单弦《花木兰》、大调曲子《木兰从军》、四川扬琴《木兰从军》《木兰出塞》《木兰荣归》、兰州鼓子词《木兰从军》、弹词开篇《新木兰辞》等,原诗对战争场面是略写虚化的,而鼓曲则更细腻地描绘女英雄的作战风采:“花木兰,万马军中逞英雄。舞双刀,杀得敌人胆战惊!木兰忙挽宝雕弓,弦响处敌兵丧命。”(兰州鼓子《木兰从军》)以一女子之躯,阵前杀敌,足以惊心动魄,正如徐丽仙唱的“谁说女儿不刚强”(弹词开篇《新木兰辞》)。
在杨家将的传奇故事中,佘赛花不仅是杨继业的得力助手,更是整个天波杨府的精神支柱。西河大鼓书《十二寡妇出征》、评书《杨排风演义》等塑造了杨门女将群像。苏州弹词《穆桂英》、西河大鼓《穆桂英下山》、京韵大鼓《穆桂英挂帅》说唱穆桂英故事,穆桂英从穆柯寨出道到大破天门阵再到挂帅出征,传奇性更强。
请看相声《巾帼赞》中的“穆桂英”(作者马贵荣,王凤丽、马贵荣于1983年首演):
想当初,宋辽对峙,辽国韩昌摆下天门大阵,三关大帅杨延昭破阵无门,连伤数将只能是免战高悬。幸有高人指点,需有降龙宝木方能一战成功。六郎大喜,急令焦赞、孟良前去穆柯寨盗宝取木,怎奈二将无能,反被穆桂英杀的是大败而回,归营途中巧遇少帅杨宗保,焦、孟诓得宗保前去迎敌,两军阵前桂英爱宗保凛凛威风,又是抗辽名将之后,遂将他掠上山去申明大义,愿以身相许是协夫杀敌。于是焦、孟喜牵红线,二人山寨成亲。不料,六郎得知宗保阵前招亲触犯军规后是问讯赶来,隐姓埋名在山前骂阵,桂英不明真相误将公爹打下马来。六郎大怒,一怒之下要将归营请罪的杨宗保是立斩军前。众将求情一概不准,八王、太君调解未成,正值千钧一发之际,忽听的辕门外是一声断喝:“且慢,刀下留人!”但只见马踏鸾铃响,风吹战罗裙。桂英献宝木,救下意中人。立下军令状,挥刀破天门。只见她,打一阵、胜一阵,杀一阵、破一阵、连胜一百单八阵。刹时间辽军兵败如汤浇蝼蚁穴、火燎野蜂房;宋将得胜是鞭敲金蹬响、齐奏凯歌还。穆桂英大破天门。后人有诗赞之曰:急如闪电快如风,银刀红马越长空。巾帼女儿豪气壮,阵阵不落穆桂英。⑤
除了杨家将,还有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女将故事,评书、东北大鼓《梁红玉》,河南坠子《擂鼓战金山》等塑造宋代女将、爱国将领韩世忠夫人梁红玉形象。评书《英烈春秋》《无盐娘娘传奇》《护国皇娘传》、木鱼歌《钟无艳娘娘》、相声《丑娘娘》、蒙古说书《钟国母》等,讲述春秋时期齐国奇女子钟无艳挂帅出征、在疆场上出生入死、救国为民,封为国母的故事。在隋唐评书中,出现了许多英气十足、武艺超群的女将,比起男子来也不遑多让,评书《樊梨花征西》《三请樊梨花》等讲述薛丁山三休三请樊梨花,樊梨花扫平狼烟,立下不朽的功劳。说女将的评书还有《刘金定大战南唐》、评书《五女兴唐》、长篇弹词《红娘子》等,总之以女将为代表的中国女性,传达出中国女性美中不同于阴柔美的“壮美”的精神意蕴。虽然女将形象大多是文学艺术的想象,但是她们身上所体现的古代妇女英勇抗战的大无畏精神和杰出的斗争才干,是令人连连赞叹的。
承接古代巾帼赞传统,在中国人民向往光明、追求真理、求得解放的革命道路上,在祖国多灾多难的战争历史洗礼中,涌现出许多的女志士、女豪杰、女英烈、女英雄,她们的事迹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京韵大鼓《鉴湖女侠》、单弦《碧血千秋》等讴歌“为中华民族争取自由,成仁取义,英勇把身献”的革命志士秋瑾。秋瑾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东渡日本留学,投身中国革命,以倡导女权女学为己任,在她写的弹词《精卫石》中说:唯愿“女子之脱离奴隶之范围,作自由舞台之女杰、女英雄、女豪杰,其速继罗兰、马尼他、苏菲亚、批茶、如安而兴起焉”。⑥作为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一面旗帜,她的事迹唤醒了千千万万的女同胞。
20世纪以来,中国妇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革命,并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巾帼英烈血沃中华,在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的十七年曲艺中,女英雄题材的红色曲艺如雨后春笋,佳作层出不穷。根据歌剧《刘胡兰》改编的“刘胡兰”系列,中篇弹词《刘胡兰》、京东大鼓《刘胡兰》、交文书调《女英雄刘胡兰》、鼓词《刘胡兰》、大调曲子《刘胡兰就义》等;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江姐”“双枪老太婆”故事系列有中篇苏州弹词《江姐》、四川竹琴《江姐上山》、湖北小曲《江姐进山》、评书《江姐上船》、梅花大鼓《绣红旗》、快板书《劫刑车》等。另外,讴歌东北抗联烈士的《赵一曼》(鼓词、西河大鼓),歌唱杨开慧烈士的《蝶恋花》(弹词开篇)、鼓词《女战斗英雄郭俊卿》《晋察冀的小姑娘》《巾帼英雄王桂香》、单弦《民族气节女英雄杨怀英》、苏州弹词《党的女儿、京韵大鼓《韩英见娘》、湖北小曲《牢房烈火》、长篇弹词《青春之歌》、梅花大鼓《刑场上的婚礼》等,都塑造了红色女儿形象,她们惩汉奸、诛日寇,侠肝烈胆,智勇双全;她们是勇敢的战士,是坚定的革命者,是铁骨铮铮的巾帼英雄。
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红色曲艺继续发扬光大,不仅是说唱革命者的牺牲事件和意义,更要挖掘文化传统和精神意蕴,如田连元创作的《中华巾帼赞》,长达30集,讲述红色党史中的“半边天”,从现代的婚礼联想到白色恐怖时期革命者特殊的婚礼,讲述了井冈兰——伍若兰、抗联烈士赵一曼、女游击队长李发姑、红军女战士贺子珍、当代花木兰郭俊卿等人的动人事迹,塑造了巾帼英雄群像,突出了信仰的力量和党员先进性的光辉。
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妇女的生活和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洪流中去。新曲艺满腔热忱地为新中国女性讴歌,讴歌她们作为普通劳动者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赞扬妇女们奋发图强、不怕困难、勇挑重担、拼搏奋斗的精神。京韵大鼓《党的女儿向秀丽》、弹词开篇《向秀丽》等原创作品刻画了青年女工、共产党员向秀丽的光辉形象,向秀丽忍着烈火焚身的剧痛以血肉之躯阻挡流动的酒精“只要我向秀丽有一口气在,就不让你烧着‘金属钠’,炸毁工厂与民房。”“你是勇敢中的最勇敢,你是坚强中的最顽强,向秀丽是四季如春的长青树,向秀丽是开不败的鲜花永芬芳。”⑦向秀丽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田连元创作的评书《巾帼英雄王玉荣》讲述了公安干警王玉荣在1996年“12.28”大案中击毙携带炸药包的凶恶歹徒,解救28名幼儿脱离危险。评书表现王玉荣舍生忘死、勇敢机智,说得动人心弦。京韵大鼓《夜请李月华》讲述了初秋深夜某乡村医院产妇难产,危在旦夕,李月华医生不顾重病,及时施行手术,在新生儿的啼哭声中昏倒在手术台旁,产妇流着热泪感谢李医生,称其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在新相声高产时期,有几段高调颂扬女性奋斗者的对口相声,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马贵荣的相声《巾帼赞》可谓是古今优秀女性的光荣榜。马季的相声《海燕》讲了一个渔家女当船长出海打渔的故事,海燕和她的姐妹们破除女人不能出海的旧观念,克服晕船,挺进渤海湾,战胜风暴,满载而归。马季调动了渔歌、号子、报务口令、锣鼓经、山东柳琴等多种艺术形式,一个性格丰满的女船长海燕的形象在舞台上“亭亭玉立”。姜昆的相声《迎春花开》中“我”的未婚妻兰花担任青年突击队的队长,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山村,多次推迟婚期。相声赞美“兰花”朴实能干,有理想、有朝气,像翱翔的雄鹰、凌空的海燕、洁白的海鸥。兰花和海燕可称得上一对励志的“相声姐妹”。
1991年全国妇联在全国城镇发起巾帼建功活动,号召广大城镇妇女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在各自的岗位建功立业。曲艺说唱用心描绘出当代最美奋斗者的巾帼画廊,映入眼帘的是:勇闯“禁区”逐梦太空的女航天员们(评书《中国航天员中的巾帼英雄》),扎根西北大漠为国之瑰宝奉献毕生心血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京韵大鼓弹词联唱《追光人》),研究生毕业主动到老区担任村干部扶贫倾力扶贫因公殉职的黄文秀(陕北快书《时代楷模黄文秀》),创办女高、带病坚守、感动全国的张桂梅老师(苏州弹词《张桂梅看病》),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铿锵玫瑰”和“铁榔头们”(相声《女足赞》、京韵大鼓《中国女排》等)。正如马季在相声《儿女赞》中赞叹的“妇女界出类拔萃的人物多得很!科学家、教育家、理论家、发明家、女学者、女博士、女专家、女教授、女部长、女市长、女大使、女法官、女司机、女飞行员……”可谓处处青春在闪光,行行都有女状元。
巾帼芳华,映照时代荣光,当代女性以奋斗为美、以实干为荣,在各行各业创造出了非凡的业绩,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巾帼妇女汇成的海洋昭示出“她力量”的强大。然而与巾帼建功取得成绩相比,曲艺创作的女性题材还不够多,女性形象的主体性还不够鲜明,性别平等和个人发展的故事讲得还不够好,曲艺人今后应更加关注女性成长与女性话题,探索女性叙事特色规律,以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主旋律,谱写出更多的可歌可泣的巾帼建功新篇章。
注释:
①白奉霖:《京韵梅花大鼓词》,开明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51页。
②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4月,第371页。
③雷恩洲、阎天民:《南阳曲艺作品全集》(第三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235页。
④《讲述温馨伟大的母爱—百集评书<中国母亲风采>》, https://www.sohu.com/a/394194078_290712,2020年5月10日。
⑤此贯口在业界、坊间、网上流传甚广,一度作者姓名不明,经笔者多方搜访和2024年9月5日通过微信采访确认为相声作家马贵荣原创。特此说明,以示对其著作权的尊重。在流传中文字有所改动,亦在此说明。
⑥郭延礼注:《秋瑾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81—182页。
⑦北京市文联:《北京曲艺选》,北京出版社,1959年12月,第174页、第177页。
参考文献:
[1]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2]关德栋、周中明:《子弟书丛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中国曲艺家协会、辽宁科技大学组织编写:《中华曲艺图书资料名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4]耿瑛著,耿柳、于嘉、耿作军整理:《北方说书叙录》,春风文艺出版社,2022年。
[5]赵学义、韩宝利:《鼓曲音乐创作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6]天津市曲艺团编:《红岩曲艺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
[7]鲁学政、孙福海:《天津50年曲艺创作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8]宋光生:《河南大调曲子全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23年。
[9]李微:《二人转现代作品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
[10]耿瑛、杨微:《东北大鼓传统曲目大全》,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
[11]兰州市文化局:《兰州鼓子》,甘肃人民出版社,1962年。
[12]何远志:《湖北小曲》,中国曲艺家协会湖北分会,1983年。
[13]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分会选编,杜道生注释:《四川扬琴传统唱本选》,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年。
[14]何燕:《半方斋四川清音传统曲目唱词选》,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
[15]郑永松、蒋其书:《四川竹琴传统唱本选》,万州区文联,2009年。
[16]谭正璧、谭寻:《木鱼歌潮州歌叙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
[17]天津市曲艺团编:《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
[18]夏史整理:《弹词开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
[19]陈洁:《苏州评弹艺术史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
[20]王文章:《马季表演相声精品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21]王文章:《姜昆表演相声精品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22]姜昆:《中国曲艺经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24年。
(作者:天津市曲协副主席、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琪颖)